《妙想天开:米芾的书房——襄阳市博物馆藏书法拓片展》正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展出。在群星灿烂的宋代书坛上,米芾以其独特的风貌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这次展览集中展示近30幅米芾的书法拓片,以他的精品佳篇呈现其书法自成一家的意趣和个性。
“米芾拜石”,爱石成痴
走进展厅,展览从米芾的视角开启,在墨色浸润的浓淡之间,让人如同置身于“米芾的书房”。武侯祠博物馆展陈部工作人员王珉杰说,展览主题为“妙想天开”,是希望展示米芾恣意癫狂的人生经历和八面出锋的书法境界。
展厅正中,设置了一处“宝晋斋”造景。王珉杰说,展览名为“米芾的书房”,而宝晋斋是米芾最为著名的居所。米芾学习“二王”(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书法,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后,自题斋名为“宝晋斋”,以收藏晋人字画墨迹。“宝晋斋藏抵万金”,米芾将晋人真迹摹刻入石,后被曹之格再次翻刻并名之为《宝晋斋法帖》,宝晋斋也因此成为书法艺术的圣殿。
“米芾拜石”的典故也源于宝晋斋。米芾整日醉心于品赏奇石,传说他在斋内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还将这块石头称作“石丈”,时人以为怪癖。在历史上,米芾因为个性怪异被称为“米颠”。他喜穿唐服,嗜洁成癖,爱石成痴。字如其人,他的书法潇散奔放,跌宕跳跃,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不仅如此,米芾还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这种画风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加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
随遇而变,自成一家
这次展出作品皆为米芾精品佳篇。通过“他见众生”“他见天地”“他见自己”三个单元,展现米芾“沉着痛快”的书法境界。
米芾自幼好读诗书,8岁学习书法,10岁摹写碑刻,很早便获得声誉。后来他求得官职,但性格上的怪诞不羁和癫狂狷傲,使他始终被排挤于世俗官场之末。这种“癫”,固然影响到他的仕途,却也为他的书法平添了激昂的创作动力。在仕进受阻、求同无门的情况下,米芾选择了云游天下。在“他见天地”单元中,精选了米芾书写前人及自己游历山川、见景生情的作品,笔意绝妙,气韵自在。
其中《动物交相养赋》一篇,是米芾书写白居易关于养生之道的创作,被后人视为他的书法经典作品之一。这幅字可以看出米芾的书法创新,他提取临摹过的字体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独特的书体。这幅400多字的作品中,共有“动”字11个,“静”字14个,“之”字21个,每个相同的字都有不同的造型和用笔,有的清新飘逸,有的沉稳凝重,创造了极富变化和个性的书法之美。
在政海中几经沉浮,让米芾更加醉心于江风山月和石书画砚,对书法的研究更是登峰造极,力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自称“集古字”,日日潜心研习晋唐书风,临池不辍,最终形成明晰的个人风格,“他见众生”单元展出了《二王书》《新恩帖》《曹唐诗三首》《贞孃墓歌》等极具米芾风格的作品。
米芾的主要造诣在于行书和草书,其中《二王书》又名《三馆暴书》,这幅作品笔势开张,气盛力足,是米芾行书字帖中的精品。《葛德忱帖》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整帖气韵流畅,下笔如飞,是他晚年风格的代表之作。《研山铭》则是米芾创作的澄心堂纸本手行卷书,整幅字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的罕见珍品。
延到展厅之外,“他见自己”单元展现了米芾拜石、装癫索砚、坐无顶轿等逸闻趣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