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气工程师溶洞探秘:四川首次记录到洞穴蚁甲

2021年01月04日07:54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原标题:成都电气工程师溶洞探秘:四川首次记录到洞穴蚁甲

  何力(左)与搭档李圆在洞口微光带进行采集

  2020年12月下旬,《New Cavernicolous Pselaphinae from Sichuan, China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来自四川的洞穴蚁甲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一文在国际昆虫学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是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殷子为,第二作者是来自成都的何力。

  发表昆虫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对电气工程师何力来说,已然不新鲜。不过,这次文章描述的3个新种对他来说很不一般:3个来自四川洞穴内的蚁甲新种,是四川地区首次记录到的洞穴蚁甲。

  蚁甲体长在0.5-5.5mm之间,甚至不及一粒米长,若非有意识地寻找,是很难在溶洞内与它们相见的,加上国内洞穴探索的小众,这些都解释了“四川首次记录它们”为何来得这么晚。

  事实上,这3个新种被发表的背后,是去年何力与搭档们对二三十个洞的探索……

  A

  第一次相遇:

  溶洞里的蚁甲,“酷似蚂蚁的甲虫”

  作为一名昆虫爱好者,何力第一次在溶洞里碰见蚁甲,是2019年8月。他印象中,那次与搭档李圆去北川县的犀牛洞,原本目标是一种盲步甲,不过在洞内翻石头的时候,“在洞口的微光带发现了一只蚁甲。”接着,在更深处位置一块大石上,一只快速奔跑觅食的个体再次出现。

  何力介绍,蚁甲是一类外形酷似蚂蚁的甲虫,分类学上蚁甲亚科棣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世界范围内已知蚁甲种类超过10000种,中国已知400多种。

  标本随后被寄给上海师范大学从事蚁甲亚科分类研究的殷子为副教授。经鉴定,初步推测该蚁甲为鬼蚁甲属(Batrisodes属)的成员。不过遗憾的是,这次发现的蚁甲均为雌性,无法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描述。

  何力解释,对于多数昆虫而言,雄虫及其生殖器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及描述新种的重要依据。

  不过何力依然很兴奋,“我虽然早已听闻一些溶洞内有蚁甲存在,但这是我第一次亲自在探洞过程中发现蚁甲。”之后,他在探洞时有意识地留意蚁甲。

  2019年年底的一次探洞中,何力与蚁甲再次相见,这次地点换在了眉山市仁寿县的黄鼓洞。进洞不到5分钟,何力与搭档便在洞口微光带的石头下翻到了蚁甲;因为在洞里无光的黑暗带蚁甲没了踪影,何力推测,黄鼓洞与犀牛洞发现的蚁甲有一点相同,即都是生活在洞口微光带的一类洞穴蚁甲。

  B

  神秘洞穴新发现:

  “可能是极度洞穴化的一类蚁甲”

  何力介绍,“洞穴蚁甲”经过长年繁衍演化,身体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特征:体色变浅,体型附肢修长,视觉功能退化,复眼变小或消失,后翅退化,丧失飞翔能力等。他举例,犀牛洞中遇见的蚁甲腿部和触角都相对更加细长,是比较明显的洞穴化特征。

  何力与蚁甲的缘分没有停止。2020年3月初,他与搭档又出发,最初的目的地是彭州市白鹿镇一处名曰“黑风洞”的地方,但却一直没找到洞口,当地村民也不知道。不过村民提到了另外一个叫做“二十洞”的溶洞,“说内部并不大。”他们决定去看一下,“来都来了。”

  幸亏有村民带路,到洞口以后何力与搭档注意到:洞口位于一处小山丘下的灌木丛中,很隐蔽。洞口比较狭窄,一个人匍匐着才能进去,较瘦的搭档李圆先进去,“1分钟,他就朝外面喊:进来吧,里面宽敞。”

  何力告诉记者,“二十洞”分为上下两层,由一个竖井通道连接,不过确实很小,“两侧挤在一起,可探索区域应该不足100平方米。”

  进洞后,照例是一番翻找探索,在下层较潮湿的乱石堆里,一种蚁甲出现了。与8月份犀牛洞的发现不一样,何力介绍,“二十洞”洞口狭小,并且带有一个弯曲,“洞内部可以说是没有微光带的,下层发现蚁甲之处更是完全处于黑暗之中。”他判断,这极有可能是一种极度洞穴化的蚁甲,“犀牛洞的发现应该是一类生活在溶洞微光带的洞穴蚁甲。”

  离开“二十洞”后的一周,何力与搭档又去了眉山仁寿县,一天的时间里进了两个洞:孟家洞与神仙洞。两个溶洞内,他们都找到了蚁甲,与黄鼓洞内发现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而在神仙洞中,还发现了一只蚁甲,个头比平时见的都要大上一号,腿部修长,复眼几乎消失,“这是一个极具洞穴化特征的种类。”

  C

  3个新种被发表:

  “四川地区首次记录到洞穴蚁甲”

  从3个洞穴中采集到的蚁甲,被何力制作成标本,寄到了上海师范大学从事蚁甲亚科分类研究的殷子为副教授那里。从殷子为那里,何力收到了好消息:3种蚁甲均为尚未被描述过的新种。其中,发现于仁寿黄鼓洞、孟家洞、神仙洞的小型蚁甲为同种,棣属于隆脊蚁甲属,是国内该属的第一个洞穴成员;来自于彭州“二十洞”的蚁甲棣属于穴蚁甲属,是一类典型的穴居蚁甲;神仙洞里的大个“独苗”,很幸运是一只雄性个体,它棣属于幽蚁甲属,是国内洞穴化程度最高的一类蚁甲。

  很快,殷子为完成了3个洞穴蚁甲新种的解剖、比对、测量及描述工作。经过商量,3个新种命名被确定。何力介绍,发现于仁寿黄鼓洞、孟家洞、神仙洞的蚁甲被命名为穴居隆脊蚁甲(Batrisocenus cavernicolus),“种名cavernicolus源于该新种洞穴栖息的习性”;另一个被命名为彭州穴蚁甲(Tribasodites pengzhouensis),“种名pengzhouensis源于该新种的模式产地彭州”;而大个头蚁甲被命名为李氏幽蚁甲(Zopherobatrus liyuani),“种名liyuani源于我的采集搭档,同时也是3个洞穴蚁甲新种的共同发现人——李圆先生,感谢他的协助和支持。”

  2019年12月下旬,文章在线刊载于国际昆虫学期刊《The Coleopterists Bulletin》,殷子为是第一作者,何力是第二作者——他有些激动:“3个来自四川的洞穴蚁甲新种正式发表,这也是四川首次记录到洞穴蚁甲!”

  ■新闻多一点

  为何这么晚才首次记录到它们?

  殷子为确认,此次发表的3个新种确为四川地区首次记录到的洞穴蚁甲。为什么“首次记录”这么晚呢?

  他认为,关注洞穴生物的人比较少,发现时间就比较晚。何力告诉记者,蚁甲体型迷你,体长在0.5-5.5mm之间,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留意到它们,加上洞穴探索在国内很小众,尤其是四川洞穴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尚不及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他也提到,大家只看到了遇见洞穴蚁甲的经历,“事实上我们去年探索了四川地区大大小小二三十个溶洞,才有了这3个新种的发表,平均探寻五六个洞能遇到一种蚁甲就很不容易了。”何力的经验是,即使进了洞,若非有意识寻找也断难遇见蚁甲。“此前国内已知的22种洞穴蚁甲,都是由专业昆虫研究学者发现的。”殷子为也强调,何力和他的搭档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洞穴生物群开展探索,“没有他们的工作,就不会有后续的相关研究。”(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亮 图据受访者)

(责编:章华维、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