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探索体育院校深度参与教育扶贫新模式

2020年12月22日15:46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一、工作背景

2014年起,成都体育学院先后定点帮扶达州市达川区、米城乡尖山庙村、吴家营村和乐山市峨边县建华村,以及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参加凉山州教育扶贫。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成都体育学院党委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将教育扶贫摆在突出位置,突出体育特色,坚持智志双扶,探索出一条高等体育院校深度参与教育扶贫新模式。

(一)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大力推进峨边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积极争取行业资源提供资金,学校提供师资,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加大体育教育扶贫力度和效果。学校联合国家体育总局体彩中心、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对峨边彝族自治县开展“公益体彩 扶贫支教”项目,开展体育教育支教、特色公开课、大课间等工作,重点解决贫困地区长期存在的体育师资匮乏、体育运动项目单一、体育锻炼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近300万元,共派出260余名师生长期驻地支教,支教课时量达6万余课时,实现了峨边县34所中小学支教工作全覆盖,使峨边县体育师资匮乏现象得到有效改善,让更多中小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运动、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并注重引导青少年学生把这种良好品质转换到脱贫奔康的伟大志向中去,构建了体育课程标准体系,学校体育在峨边得到全面展开。

(二)聚焦办学关键环节,助力西昌民族幼专快速发展。在承担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任务后,学校立足帮助其体育学科的快速发展,确定了以“体育专业、公共体育、卫生与健康、体育图书资料建设”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统筹调配全校资源、先后派出两批专家指导其申报体育类专业,帮助其理清办学思路;筹措近5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专业体育器材设备和图书文献资料,帮助其提升体育办学基础条件;对西昌民族幼专体育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派遣优秀专业教师支教并组建了男、女篮球代表队,首次参加四川省高校联赛就表现出了顽强拼搏、敢打敢拼的作风,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三)实施中小学体育扶贫,阻断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为助力凉山州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向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选派扶贫支教师生430余名,对37所中小学开展为期3年的顶岗支教工作,累计投入近500万元。通过体育教育支教、创新大课间、组织体育比赛等措施丰富贫困地区校园文化活动,布拖县、昭觉县中小学生已初步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师资不足和人才短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培养了当地中小学生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四)实施体育师资精准扶贫,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为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技术硬的体育教师队伍,学校从2014年起投入40余万元,连续为峨边县、达川区举办6期体育师资培训班,累计培训达800余人次,为两县(区)体育教师更新知识理念,提高专项技能和教学技能,提升体育教育及体育管理水平,打造出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体育教师队伍。

(五)开展体育基础设施扶贫,点亮乡村文明。将体育元素融合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启动“成都体育学院点亮乡村工程”,先后投入20万余元在建华村、吴家营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安装了220盏院坝灯;捐赠4万余元修建520米的休闲健身步道,形成建华村健身步道环线;投入24万元修建村级休闲体育广场,加强体育场地建设、配齐体育基础设施,使村民农务闲暇时有休闲健身之地。引导四川省搏击运动协会、四川省运动舞蹈协会等协会向建华村和吴家营村捐赠10万余元设施设备和书籍。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后,村上参加健身走、跳广场舞和锻炼的群众明显增多,形成了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有效提振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精气神。

(六)开展体育文化卫生扶贫,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在达川区、峨边县、布拖县等地建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派出30余支志愿者小分队400余人次赴7个贫困村开展体育培训、举办文体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投入50余万元资金,累计服务9000余人次,进一步丰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促进贫困村风气好转。组建医疗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健康卫生志愿服务,与峨边、达川医疗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对合作医院进行医疗培训和指导;开展义务诊疗活动8次,累计捐赠医疗药品10万余元,宣讲医疗卫生健康知识,受益群众5000余人次。

三、经验启示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定点帮扶的达川尖山庙村、吴家营村、峨边建华村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建华村还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18年,学校被评为省级优秀“五个一”帮扶单位。

(一)充分发挥党委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先后召开50余次党委常委会、联系会等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明确学校扶贫工作思路、方向路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推动国家体育总局体彩中心、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与学校的合作项目。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先后40余次赴峨边县、达川区、昭觉县、布拖县及帮扶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党委号召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近年来师生捐赠扶贫资金75余万元,捐赠慰问品价值20余万元。党员干部始终冲在扶贫一线,先后派出的6名精准扶贫干部均为党员,全校500余名师生党员直接参与体育教育帮扶工作。

(二)坚持智志双扶,培育扶贫内生动力。脱贫攻坚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职责,更是贫困群众自身的迫切要求,归根到底还是靠扶贫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贫困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根源,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推进教育扶贫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学校积极推动贫困地区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体育师资队伍能力,让贫困地区孩子能接受科学的体育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服务地送去体育健康,培养勇于拼搏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强化顶层设计。高等学校扶贫工作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寻求一条最佳帮扶路径则是个关键问题。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强化顶层设计,探索出一条体育院校深度参与教育扶贫新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坚持“多点发力”、积极整合资源。坚持围绕“体育教育扶贫”这个中心,聚焦中小学体育、体育师资、体育基础设施、体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多点发力”,积极整合资源,利用体育行业社会资源和学校优势资源,形成合力。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