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发挥共建优势 合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机制

2020年12月22日15:07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学校与董事单位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优势,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心,积极探索共建模式下的“三全育人”新机制,立德树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工作背景

近年来,学校聚焦“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体制优势和办学特色,逐渐构建形成“四维共建”(省部共建、局省共建、董事会共建、对口支援共建)的特色办学格局,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好“三全育人”工作的“关键点”。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充分利用董事单位红色教育和国防教育资源,特别是“两弹一星”精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以“四个融合”工程为牵引打造一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加强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

(二)加强学科共建育人,共谋“三全育人”的“契合点”。学校着力从资源和需求出发调整优化专业学科体系,加强与共建单位的沟通协作,共同寻找人才培养的“最大公约数”。学校先后与董事单位开展高层互访300余次,签订协议270余项,联合举办本科专业5个、硕士点12个,在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共建材料科学一级学科,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共办工程力学专业。通过学科专业共建,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层次更加完善,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三)注重人才共享育人,抓好“三全育人”的“着力点”。一是加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联动,促进两支队伍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互学互鉴,优势互补。从董事单位聘请了15名院士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举办系列学术报告100余次;二是加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个主体联动,构建“三位一体”育人联动模式。450多名高水平研究人员或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兼职教授、产业教授,学校14位教授被董事单位聘为博士生导师。根据中广核集团人才特殊需求,推出了“3+1”和“1+2”菜单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是加强“四维共建”联动,拓宽人才培养覆盖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释放立德树人活力,纵深拓展“三全育人”理念。

(四)推进协同创新育人,聚焦“三全育人”工作的“突破点”。学校积极实施科研攻关项目、研究生创新计划、大学生科研苗子工程等多元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计划。通过实施“产权明晰,共建共管;资源优化,特色鲜明”的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共建实验室47个,联合共建研究所(中心)21个,建立实习(实践)基地301个,其中,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与董事单位共建“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含能材料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极端条件物质特性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平台。通过实施“学术交流,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技术共用”的科研合作运行机制,与共建单位联合申报国家重大专项等315项,承担了一批重大国防军工科研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46项。董事单位在校设立奖学金30余项,对鼓励学校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将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引入学生学习全过程,极大丰富了全方位育人载体,引领学生热爱科研,潜心科研,实现科研与育人的融通和对接。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探索构建“三全育人”新机制工作取得实效。课程建设稳步提升,多门思政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彩一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科研育人成效显著,学校获批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协同创新中心,2个学科群获批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3个学科进入ESI前1%,居省属高校第1位,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稳居全省第3位。实践育人特色鲜明,在所有董事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课外科技活动成绩喜人,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排名中稳居全国高校60位左右;青年志愿者组织、社会实践团队、研究生支教团队等多次获得教育部、团中央和省级表彰。近三年,共有9个基层党组织、10名党员获省、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1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科技扶贫团队作为四川省内唯一一所高校团队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50个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经验启示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落实“三全育人”的根本保证

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把特色和优势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要落实好“三全育人”工作,就要使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让他们用智慧和能力服务于国家、民族和人民,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促进全要素融合融通,是提升“三全育人”的核心动力

“三全育人”必须在“全”字上下功夫,有效地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要素是加强“三全育人”的核心动力。要聚焦“人员融合”和“资源融合”,加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联动,校内人员和校外人员互动,思政工作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齐动,促进各类人员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互学互鉴、各展其才、优势互补。要融合平台、学科、场地、主体资源,纵深拓展“三全育人”理念,通过资源的有效融合融通,实现育人过程的连贯性、育人目标的聚焦性、育人途径的多样性。

(三)拓展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优势,是推动“三全育人”的关键

协同推进“三全育人”,要通过纵深拓展“四维共建”的特色办学体制,以充分释放办学活力驱动快速提升办学水平,以办学水平的提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积极探索形成“三主”联动的育人机制,即:坚守学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主阵地”作用,发挥科研院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引擎”作用,聚焦大型企业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窗口”作用,通过“以人为本、优势互补、一体贯通、良性互动”的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学校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育人经验办法,共建背景下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交流沟通等优化育人格局的经验办法,从顶层设计、组织领导、运行部署、落地生效、评价评估、反馈提升全过程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