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扶智扶技尽显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政治担当

2020年12月21日15:57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切实扛起扶贫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对口帮扶任务6个,分别是凉山州美姑县嘎姑乃拖村和马洛村、巴州区青莲村、简阳市大堰村、蒲江县洪福村、布拖县的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党委统筹安排、党建扶贫、教育扶贫、技能扶贫“四大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卓有成效。2017年,学校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也是200个先进集体中唯一一所高职学校。

一、具体做法

(一)党委高度重视,统筹安排部署

一是党委全面统筹负责,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内容。每个党委班子成员联系一个扶贫点,先后带队深入扶贫点、贫困家庭调查研究近50余次、走访群众百余人次,精准制定了帮扶实施方案和实施路径。

二是精准选派驻村干部,群众高度认可。学院根据扶贫点不同情况,制定了驻村任职党员干部暨第一书记的具体要求,结合了个人专业特长选出更加适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干部。经过层层考核,学院先后派出了7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均获得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评价。

三是党支部主动作为,全员参与帮扶。各党总支(直属支部)主动作为,走访摸清了每户困难家庭底子,掌握了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地贫困家庭致贫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符合家庭需要、满足个人意愿的帮扶措施,做到扶贫措施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在学院内部形成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实施党建扶贫,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帮钱帮人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的思路,完成了美姑县嘎姑乃拖村等帮扶点的党支部换届,选优配强班子队伍,把致富带头人选为支委成员,建立党员岗位责任制,带领广大村民奔康致富。

二是支部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实现全覆盖。学校20余个基层党组织分别与20余户贫困家庭结对子,通过购买柑橘树苗、农业工具、鸡崽猪崽等发展种植、养殖业。借助专业自身优势,学校利用无人机技术为蒲江县大塘镇洪福村柑橘园喷洒农药过程中,遇到无人机不能从下至上喷药问题后,校企合作开发了无人机植保设备,申请了发明专利,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当地村民节约生产成本2余万元。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开展政策宣传讲解。学校出资20余万元建设简阳市大堰村文化走廊(文化院坝),并捐赠台式计算机2台、打印机1台;为蒲江县洪福村出资1万元修建党员宣传栏2个,为村委捐赠党员阅读书籍50本、专用笔记本50本;针对巴中市清莲村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问题,学院出资14万元修缮翻新原村小学墙体翻新、装修教室8间。

(三)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贯彻实施“一村一幼”学前双语教育计划,学校出资80万元为美姑县建设2所幼儿园,解决了当年当地78名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38名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学校还组织教职工为美姑县依波窝村小学捐赠3万元用于购买学习用具,筹集5万余元购买过冬衣物和体育器材等。学校帮助当地适龄幼童全部入学,全部听懂、会讲普通话。

二是组织开展师资专项培训。2016年7月,学校与美姑县教育局对接,先后选派5名专业教师开展为期6天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培训学前辅导员102名。2017年6月,美姑县选派的31名幼师,到学校开展为期8天的集中教学技能提升培训。

三是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党委坚持扶贫要先“扶智”“扶根”的原则,为当地特困户曹述富、困难户黄建国的孙子到学校学习机械加工和汽车维修专业提供机会;为残疾家庭唐元吉的两个孩子唐文丽、唐灵凤捐助学金和生活费;发起“一日一蛋”活动,为马洛村、嘎姑乃拖村幼儿园贫困儿童提供了一年免费午餐。

(四)实施技能扶贫,提升当地产业发展能级

一是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学校调研发现,当地多数农民无任何技能,外出打工找不到工作。为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一门技术,现已完成7期共1023人在电工、砌筑工、灰土回填、墙面刷涂、中餐点菜、灯具安装等实用技能工种中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显著提升。

二是发展羊鸡牛等养殖业。学校开展“决战贫困、党员在行动”示范养殖项目,在美姑县马洛村、嘎姑乃拖村,出资近7万元为建卡贫困户购买基础母羊和草科鸡,先后为两村81户贫困户购买母羊187只、黑毛猪50头,种植“青薯9号”土豆20余万斤,户均增值千元左右。学校还与当地企业合作建设优质肉牛养殖场,利用嘎姑乃拖村天然无污染的场地饲养肉牛100头,,拟实现年利润90万元。

三是创新当地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巴中市巴州区清莲村农产品种植不成规模的特点,确定了发展水果产业园区和观光旅游园区的方案。学校投入5万元建立产业试验区,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和发展乡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学校出资30万元发展优质晚熟柑橘产业,协调该村合作社与四川维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供销协议,直接解决了果农的销量之忧。

二、主要成效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得到提升,学校负责的所有帮扶点全部脱贫:美姑县嘎姑乃拖村人均收入由2016年5347元提升到现在9665元,马洛村人均收入由2016年4160元提升到现在的8310元;巴州区青莲村人均收入由2016年3200元提升到现在的5000元;蒲江县洪福村人均收入由2016年9851元提升到现在的16534元;简阳市大堰村人均收入由2016年5000元提升到现在的14000元。村民“等靠要”的观念逐步摒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思想蔚然成风。

三、经验启示

(一)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要害

通过走访发现,绝大多数帮扶村贫困群众有“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缺少发家致富思想意愿和内生动力。按照“扶贫要先扶志扶智”思路,在驻村干部和村委班子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农民夜校”“院坝会”等形式讲述其他地区脱贫致富的案例,逐一走进贫困户家中“手拉手”交流,使村民逐渐由 “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意识明显增强。

(二)激发村委的干事激情是关键

党委按照“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的工作思路,通过学校党总支与村委“结对子”,激发了村委干部带头脱贫致富的激情和信心。把有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的“能干人”吸纳到支委班子,带动培育一批“致富人带头人”,通过项目帮扶,调动农民群众内生动力。

(三)发展好当地产业是核心

党委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产业,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产业扶贫整合当地土地、劳动等资源开展股份合作,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人员回流。

(四)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是根本

学校党委组织驻村干部健全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突出重点和难点地区,进行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瞄准“开学前”的节点,全面监测确保一个不漏;紧盯“开学时”节点,开学报到确保一个不少;巩固“开学后”节点,分类施策确保一个不落。目前,美姑县嘎姑乃拖村、马洛村均无适龄儿童辍学的情况。

(责编:张玉琳、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