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发挥高校优势 坚持党建引领 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12月21日15:51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2015年以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人才支撑、产业脱贫”的帮扶思路,把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实现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双加强、双提升,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39.7万元、实施项目145个,全面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帮扶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作背景

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甘孜州新龙县德麦巴村、丹巴县吉汝村、日卡村、各尔沟村的定点帮扶任务。四个定点帮扶村均地处海拔3000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距县城远,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思想观念陈旧;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党员数量较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发挥组织优势,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着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1.强化政治站位。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上级党组织相关会议精神,专题学习、研讨等60余次,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30余次。组织9批共191名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实地学习体验、调研考察,利用网络、电视等平台组织策划“走进边耳”等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系列学习宣传,全校师生提高对党的扶贫政策和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把帮扶工作作为履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责任担当,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理效能。

2.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帮扶重大事项,制定相关制度,形成“党委领导、全员参与,部门协作、校地联动,整合资源、统筹推进,项目支撑、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党委专题研究扶贫工作26次,班子成员深入帮扶地实地调研 74人次,先后选派6名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学校13个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与帮扶地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把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融入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中,近1000名师生长期参与扶贫志愿服务。

3.强化责任落实。全校各级党组织扛牢扛实帮扶主体责任,各级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亲自抓,各级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具体抓,与42户贫困户结对认亲,实施包干脱贫。学校党委分解下达年度帮扶目标任务,并将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干部年度考核和述职述责的重要内容。学校纪委对扶贫作风、扶贫资金使用实施专项监督,严肃追责问责。选派的6位优秀年轻干部用心用情,切实履职,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百姓的好评,学校和3位帮扶干部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1位教师因扶贫和教书育人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二)发挥智力优势,强化人才支撑。坚持智志双扶,始终把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作为帮扶重点内容,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大力开展培养培训。学校是四川省6所承担“9+3”高职单招专项计划任务的学校之一,每年招生计划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现有贫困地区在校生1126名(其中“9+3”学生86名)。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为贫困地区在校生减免学杂费,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怀和照顾。连续三年承担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工艺美术品开发等系列培训9期近2000人次,为新龙、丹巴等地举办致富带头人、电商人才、文秘财务人员、优秀年轻干部等培训近30期3000余人次。

2.全力改善教育条件。捐资130万元新建的新龙县德麦巴村幼儿园,成为甘孜州村级标准幼儿园,结束周围几个村一直没有学前教育的历史。捐资30万元改建的丹巴县二瓦槽村幼儿园,成为周边几个村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心。为新龙中学捐赠新能源校车1辆,解决师生出行难问题。师生爱心捐助13.6万元分别在新龙县、丹巴县4个定点帮扶村设立教育基金,累计资助109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奖励教师46人次。

3.合力开展科普教育。同四川省食品研究院等单位一起,组织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编撰食用菌、土豆、花椒、藏香猪等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系列丛书共25册,印刷7.5万本分送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分类精准指导各地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结合当地实际为4个村活动中心、农民夜校赠送图书3000多册,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感恩教育、农产品种养等专题讲座36场次。组织新龙、丹巴中小学教师暑期培训和优秀学生赴成都等地开展夏令营活动,提升当地教师能力素质,拓展学生的见识和视野。

(三)发挥专业优势,强化产业依托。坚持造血为主,始终把产业脱贫作为帮扶主攻方向,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红利。

1.精准规划产业发展。组建了由教授、博士、企业家等组成的“脱贫奔康智库”,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近20个县乡制订旅游等产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编制的开江县电商发展规划助力该县成功申报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县,规划设计的仁乃村特色旅游村寨成为新龙县游客打卡地,帮助甲居藏寨提升形象,年增上万游客。捐资13万元规划改造的德麦巴、各尔沟等村寨,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得到提升,其中各尔沟村入选“甘孜州最美村寨”。

2.精细做实产业基础。帮助新龙县改进青稞酒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出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品牌农产品。援建的丹巴县边耳乡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已入驻企业3家;捐建的新龙博美乡生态菌产业园解决了周边乡镇菌类、藏雪菊等种植后顾之忧,现已开发出羊肚菌、高原雪菊等7种产品;共建的藏香猪集中养殖、高原特色马铃薯种植、冬暖式果蔬恒温大棚生产、藏鸡养殖、黑青稞连片种植等5个示范基地,为村集体增收121.09万元,扶贫点老百姓平均增收1600-1800元。捐资15万元建设的莫斯卡景区道路,为丹巴县丹东镇旅游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3.精心定制消费扶贫。全校各级党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积极倡议,近万名师生自愿参与以购代捐等消费扶贫活动,认购新龙、丹巴、开江、道孚4县以及凉山州等地农副产品总计102.7万元;认养藏香猪、生态鸡40万元,认种四季豆、紫皮土豆等20余万元;出资购买藏香猪种、草莓等种子捐给老百姓养殖、种植,受益群众300余户、人均增收1200-1600元。通过“因户施策”项目和农产品结对认种认养,6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三、经验启示

(一)加强领导,压实责任是保证。学校党委始终将对口帮扶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切实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学校共14个基层党支部与帮扶地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强化各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增强抓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夯实基础,建好班子是前提。将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强村两委班子制度建设,制定党建规划,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使班子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扎牢村级党建基础。学校定点帮扶的德麦巴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级四好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定点帮扶的各尔沟村被甘孜州委表彰为“甘孜州先进党组织”。

(三)党员带头,关怀激励是关键。“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脱贫攻坚中,必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全校力量,举全校之力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注重关怀激励,强化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磨炼意志、增长本领、成长成才。目前,学校6名驻村扶贫干部中有3名被提拔为学校中层干部,另3名同志列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