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党建引领聚合力扶贫助困显实效

2020年12月16日20:56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大学坚持学校党委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坚持“百姓所需、政府所急、川大所能”,勇担社会责任,在定点帮扶凉山州甘洛县和广安市岳池县的同时,还面向西部开展了大量扶贫助困的工作,构建了“校、院、支部三级党建聚力,教育、人才、智力、科技、医疗等多种精准帮扶并重”的模式,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了“川大力量”。

强化政治担当,坚持学校党委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保持高度政治站位和政治担当,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精准方略、强调脱贫实效,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思想引领和政策支撑。

一是完善领导体系。将定点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所有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1名副校级领导专门分管扶贫工作。2018年至今,校领导班子成员分赴定点扶贫县开展调研督导、推动脱贫攻坚工作40余人次,各级领导干部及专家教师等1000余人次。

二是强化思想引领和制度保障。建立并坚持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定期研究扶贫工作、每周召开扶贫工作调度会制度,及时学习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提升各级干部的政治担当和政治责任。建立健全二级单位“一对一”帮扶机制和部门、学院联络员制度,编制学校《进一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的实施办法》,把扶贫助困工作任务分解到校内80余个二级单位,将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对二级单位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修订《援派挂职干部人才工作生活保障暂行办法》,为各类扶贫、援助、挂职干部人才提供激励与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发挥高校组团帮扶优势。在教育部指导下牵头成立高校“健康扶贫联盟”,组织首批成员单位共15所“双一流”高校开展医疗健康扶贫论坛、推进健康扶贫组团式帮扶,为更好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四是在定点帮扶县创设实施“1+N”干部人才帮扶模式。积极选派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优秀干部,创新构建了1名县级副职 +3~4名县局级副职 +1名乡镇副职 +1~4名驻村干部、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新模式。已累计向定点帮扶县派驻帮扶干部30人,平均年龄35岁,为地方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是开展组团式援藏援疆。先后派出13名党员干部赴西藏挂职,9名教师赴西藏大学进行教育支援,选派32名党员干部人才参加援疆工作。学校还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推进新时代学校援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等七大行动,为边疆地区建设添砖加瓦。

发挥二级单位党组织能动性,多角度扶贫助困

各二级单位党组织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扶贫助困工作作为单位党建的重要内容,主动思考落实扶贫助困工作任务,积极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参加具体工作,充分发挥能动性,开创了各具特色的亮点和经验。

一是坚持扶贫先扶智,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利用学校成人继续教育优势,实施了县乡镇村各级干部“圆梦川大”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设立“学业有成”奖学金,为县乡镇村干部进一步提高学历、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平台。目前,该项目已开展7期,200余人参加。开展帮扶地区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累计培训党政干部2924人、专业技术人员7557人。启动“翻转课堂教师培训”项目,制定“甘洛县青少年教育质量促进计划”,采取远程课堂等方式培训专业教师,为甘洛县中小学教育提供支援。开设“以农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着力点”农民夜校,激励和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多种形式开展卫生扶贫。建立医疗人才帮扶“绿色通道”,畅通当地医务人员赴华西进修渠道和门槛,选派专家开展一线医疗卫生人员的实地业务培训,累计为甘洛县和岳池县培训医护人员20700人次。推进医联体及重点专科建设,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指导,惠及贫困地区群众3416人次。支持甘孜州石渠县提高肝包虫病的筛查率、治疗率,创造了肝包虫病治疗基本不出州的医疗成绩。对口帮扶凉山州昭觉县人民医院,建立艾滋病“防、诊、治”全方位平台,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4个。采取“一院帮一系”方式援助西藏大学医学院,实现西藏口腔医学人才培养零的突破,为西藏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医务人员8381人次。

三是急地方所急,开展科技扶贫。针对甘洛县泥石流灾害,组织水利专家团队展开“山区河流智慧管理及防灾减灾平台”合作项目,助力地方科学高效防灾减灾。发挥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优势,把脉甘洛和岳池“县域经济新发展”,协助做好县域经济新发展顶层设计。

四是引进高附加值的农业养殖和种植示范项目,切实开展产业扶贫。充分发挥校友会作用,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产业+商贸”等发展模式,组织和动员校友企业参与扶贫,陆续建设起“特色乌金猪繁育示范基地”“智能气雾培蔬菜大棚示范基地”等养殖种植基地,实现了农民、企业、集体经济和消费者多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

五是举办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扶贫。组织40余名师生开展文艺下乡惠民演出,为6100名乡村群众送去了文艺盛宴。策划并指导甘洛县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撰写《大凉山的回响》报告文学和《新凉山民族志》,开展凉山脱贫理论研究等,多角度反映当地群众在脱贫过程中的新生活,讲好凉山州脱贫攻坚故事。

六是以扩大贫困人口受益面为宗旨积极开展消费扶贫。通过直接采购、设立学校超市扶贫专柜、开辟实体门店直销、举办现场和网上平台展销会等一系列方式,实实在在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发挥党支部在扶贫助困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结对共建党支部,助推贫困村“脱贫摘帽”。学校机关部处两个党支部分别与甘洛县格布村和岳池县石板坡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党支部,通过发放学习资料、进行宣讲等方式,帮助村党支部提升党建水平。此外,学校党支部还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党员带领学生支教队、励志宣讲团、暑期实践队、社团志愿者等开展暑期支教夏令营活动,切实帮助当地群众改变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站,对当地干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二是开创支部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新理念。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心血管科党支部创新并坚持“医疗扶贫彩虹桥救助儿童先心病患者项目”, 主动寻找患者救助,联合社会公益力量,构建西部先心病筛查网络,累计对西部贫困地区儿童义务筛查2.5万余名,募集救助资金3000余万元,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1200余名,实现了对先心病儿童“从救治到预防,从预防到管理”的“儿童先心病精准扶贫”全新模式,入选了教育部第四届十大精准扶贫典型项目。

三是成立临时党支部,更好地发挥一线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临时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突出思想引领,组织和引导全体支教团成员立足于一线教育工作,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支教团成员担任了10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总计开展课内教学近8000课时,覆盖167个班级的1万余名学生。此外,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助力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提升。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