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丽新村。
千里嘉陵,武胜最长。坐落于嘉陵江畔的烈面镇高峰村,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旅游、垂钓、晚熟柑桔等产业,村民从此有了增收新门路。
“扶贫干部帮我们脱了贫,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致富!”脱贫户彭从建依托产业发展,卖盒饭、办民宿,一年收入超过4万元。
脱贫攻坚,改变了彭从建的生活,也改变了武胜县63730名贫困人口的命运。
武胜,地处川渝两省接合部,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然而,秀美山川难掩经济窘境,2014年,武胜县被确定为秦巴山区34个省级贫困县之一,有贫困村133个(村改后调整为11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数24223户63730人,贫困发生率8.9%。
翻越贫穷之山,成为武胜县干部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当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时,武胜县当即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写下脱贫攻坚的亮丽篇章:2018年,武胜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成功实现贫困县摘帽;2019年,完成所有贫困村、贫困户退出任务,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全省脱贫摘帽先进县、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武胜县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干字当头,不灭的“星火”点亮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迅速升温
通村水泥路铺到家门口,互联网连起了新天地,儿童玩耍有乐园、中年人运动有球场……武胜县飞龙镇梅托村,是城里人看了都说好的省级“四好村”。
如若把时光倒推,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过去,因为基础条件较差、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梅托村村民世世代代饱受“苦”的滋味。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梅托村脱贫户人均收入超过12000元,还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市县脱贫攻坚样板村。
同为省级“四好村”的三溪镇观音桥村朝门院子,村民依靠传统农耕为生数百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村里发展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就业、稳定增收。
“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现在靠脱贫攻坚吃上了‘旅游饭’。”62岁的张素梅亲历了朝门院子的风雨变迁,每到节假日,她就会做豆花卖给游客,平时则在产业基地务工,加上7亩多土地租金,年收入超过3万元。
昔日贫困村,变身“四好村”,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这份幸福,正是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全力攻坚的果实。
脱贫攻坚初期,面对量大、面宽、程度深的真实贫困状况,武胜县深化“五个一”帮扶力量,创新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股级干部包组、全体干部包户,建立“五帮四包”机制,全县万余名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
迎难而上、不胜不归!带着使命和责任,133支驻村帮扶工作队、万余名干部如不灭的“星火”,点亮了133个贫困村,一场万众一心、举全县之力的脱贫攻坚战迅速升温。
前方,扶贫干部点燃了脱贫之火;后方,一项项政策、一笔笔资金,为脱贫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守护“星火”,武胜县做好后勤保障,制定《关心激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二十条措施》,落实待遇保障,定期开展培训,为扶贫干部减负、暖心、提能。
注入“能量”,武胜县多方位筹集整合资金,投入23亿元扶贫资金,并努力将每笔资金效益最大化。
壮大力量,武胜县积极开展党派扶贫、商会扶贫等,省内8所高校结对帮扶8个贫困村,7个民主党派省委定点帮扶7个贫困村,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
有了强劲的动能,扶贫干部越干越有底气、越干信心越足,一个个感人的扶贫故事不断上演。
“背包书记”向常中在当时缺物资、缺产业、缺技术的飞龙镇隘口村,用杂物间当办公室,用木板拼成“床”,用废弃的书桌当办公桌,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自主奔康的特色发展之路。
武胜县公安局扶贫干部兰继伟,从2016年到2020年,一直义务帮助烈面镇楼房村贫困户陈仲均一家维权,多次自费赴西昌,在他的坚持下,因交通事故受伤的陈仲均拿到了17万余元的赔偿,拯救了陈仲均风雨飘摇的家。
…………
脚上沾满泥土,心里装着群众,驻村干部扶贫的故事,都铭刻在了群众心坎上。
精准施策,传统农业大县焕发新活力,6.3万余人告别贫困
地处川渝接合部,整村为一条狭长山沟,三面环山且被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包围的万隆镇飞来石村,如今因为发展了冬枣、晚熟柑桔、樱桃、春雪桃、黄桃等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果村”。
“以前穷,是因为没有产业,脱贫就要对症下药!”飞来石村第一书记陈旭说,2015年起,驻村工作队实施整村推进,夯实脱贫基础,因地制宜打造拳头产业,2018年,飞来石村整村脱贫,201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5万元,脱贫户人均纯收入6429元。
曾经的“穷山恶水”摇身变成了“金山银山”,原来不顾一切背井离乡谋生的村民也开始回归。常年在外打拼的村民刘向东,2016年回到家乡,发展了300亩晚熟柑桔,今年柑桔已经试挂果,看着金灿灿的果子,他估算收入不菲。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找准办法最管用。
查因、出招、做实,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落实……武胜县对准贫困根源精准发力、对症下药,实施“一户一策”“一地一策”,从保障贫困群众生活入手,在稳定增收上发力。
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群众生活有保障——实施政策低保兜底5104户、特困帮扶(五保户)6004人,危房改造19940户、易地搬迁1318户、破旧房屋维修4096户、“三建四改”14599户。
改善基础条件,打牢发展基础——建设通村公路、农村电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解决“出行难”“用电难”“看病难”等问题。分年度制定《脱贫攻坚项目安排方案》和道路建设、电网改造等专项方案,所有贫困村均实现有集体经济、硬化路、卫生室、文化室、通信网络。
然而,脱贫攻坚越往深处,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对于传统农业大县武胜来说,如何让群众稳定增收是最棘手的问题。
在一次次摸索中,他们找到出路:纯粹的救济式扶贫容易返贫,只有产业扶贫,才能促成“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武胜县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在全县统一规划、梯次推进晚熟柑桔、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成产业基地44.5万亩,带动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流转土地和基地务工实现收入稳定增长。
产业发展有声有色,传统农业大县焕发新活力,贫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
在飞龙镇五家岩村,村民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建成130千瓦光伏发电站,全村年增收近10万元;飞龙镇隘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子云,发展果园养鸡,生态效益加经济效益,仅用两年时间就摘帽……
2019年,武胜县6.3万余人告别贫穷。2020年,武胜县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到9607元,较2014年(2339元)增长310%。
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干群携手共赴小康之约
从摔断腿坠入人生低谷,成为国家精准帮扶对象,到申请财政贴息贷款,养猪喂牛承包鱼塘,3年时间还清欠款摘掉“穷帽子”。武胜县赛马镇碑垭口村56岁的曾德友,“逆袭”完成了从贫困户到脱贫榜样的转变。
飞龙镇梅托村修建的文化大院,100多户村民在“文明银行”集赞,“文明存款”指数月月攀升。村民李昆群认为:“兜里有了钱,精神文明自然也要再上一个台阶。”
扶贫要扶志,治穷要治懒。
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是武胜县开出的治懒、扶志“药方”——全覆盖开展以“乡风文明红黑榜”为载体,“评文明村民、评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一榜两评”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知奋进,消除“等靠要”思想,让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村里形成好风气。
扶志扶起精气神,幸福生活来敲门。
鸣钟镇龙庙村村民龙古均,而立之年因病致贫,面对村里的闲言碎语,他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乡风文明建设改变了村里的风气,也扶起了他的志气。通过发展肉牛养殖,他摘掉了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还主动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志愿为群众服务,带动其他人致富。
高峰村村民王先全因妻子患有癌症,欠了十几万元的债,曾一度被现实“打垮了”。乡风文明建设让他明白了自力更生的道理,他利用自家庭院发展家禽养殖,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花3年时间还清了债务,成了土鸡养殖合作社里的养殖大户。
有志者事竟成,有智者事半功倍。
武胜县将就业扶贫作为“扶贫扶智”的根本之策,聚焦“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目标,打出就业转移、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和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套餐”,帮助贫困劳动力端上了“饭碗”,实现稳定增收。
除此之外,武胜县依托就业培训中心、嘉陵技校等培训机构,统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扶贫专项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免费培训,提升贫困户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
万隆镇阳河村村民石伟因身患残疾,加之妻子患病致贫,在政策支持下,石伟成为乡村保洁员,每个月有400元收入,既减轻了家庭负担,也减小了返贫风险。
近年来,武胜县累计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6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8亿元,人均增收1.8万余元,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万余个;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25亿元,落实发展庭院经济资金1000万元,鼓励支持1.6万户贫困村民养殖131万只生态土鸡。
脱贫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武胜县正乘势而上,干群携手共赴小康之约。
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