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下 奏响脱贫凯歌

2020年12月03日09:18  来源:广安在线
 
原标题:华蓥山下 奏响脱贫凯歌

  巍巍华蓥山,澹澹渠江水。坐落于渠江江畔的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咀村,三面环江,是个典型的“半岛村”。

  白鹤咀村第一书记陈余怎么也想不到,昔日那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会摇身一变,成为脱贫村和生态旅游示范村典型。

  近年来,明月镇在沿江的竹河、白鹤咀、明月、三合团4个省定贫困村,连片打造风景秀丽的“明月风光·渠江画廊”农旅结合产业带,让村民就近捧起“金饭碗”。

  华蓥市,这座因华蓥山而得名的城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中段西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华蓥市独特的山水风光,重峦叠嶂间,广大乡村又被贫困深锁。

  贫困,刺中生命的痛处,也孕育出茁壮的梦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肩负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华蓥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

  而今抱定青云志,不斩穷根誓不还。“不让一户、一名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道路上掉队落伍!”华蓥市委的郑重承诺,在华蓥山下,奏响起一首首脱贫奔康的胜利凯歌。

  上行下效,尽锐出战,帮扶干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挺进大山深处,凝聚“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强大合力

  贫困人口6181户、17387人,其中47%分布在25个贫困村,53%散居在78个非贫困村和城镇。虽然贫困人口总量不大,但生活在地质灾害区、采煤沉陷区、旱山区、渠江洪灾淹没区“四大特殊贫困类区”的贫困人口占比79%,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占比73%,这是华蓥市脱贫攻坚伊始的状况。

  “过去,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村民外出、农资运进、粮食运出都非常不便。”何志国所在的庆华镇黄桷村,是华蓥市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前些年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少村民穷得叮当响。

  交通的桎梏,让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没有产业,谈何致富?

  “贫困不除,愧对使命;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面对36万华蓥人民,华蓥市委立下誓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诺千金,使命必达!

  华蓥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成立脱贫攻坚十三大战区,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作战总指挥,乡镇书记、镇长任战区指挥长,各指挥长统筹指挥各战区脱贫攻坚工作,大扶贫格局全面形成。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华蓥市委书记、市长等30名市级领导靠前指挥,带头到贫困村开展督战、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推动责任层层落实,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上行下效,尽锐出战,最精干的力量挺进脱贫一线。华蓥市先后派遣71名第一书记和159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奔赴贫困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搭建起干群“连心桥”,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90后姑娘贺欢,放下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来到华蓥市溪口镇平桥村当第一书记。她虚心向镇领导、村干部请教,认真学习脱贫攻坚相关业务知识,带动当地发展柑橘、油樟等产业,还通过自身渠道,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

  禄市镇姚家塝村第一书记代尚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加大生活扶贫、产业扶贫力度的同时,不断引导贫困群众学有一技之长,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只战不督,成果难显;只督不战,首尾脱节。

  为攻克贫困“堡垒”,华蓥市把“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作为强大的攻坚动力、脱贫保证,建立“两项考核+两项激励”和“督办问责+连带追责”机制,出台《华蓥市脱贫攻坚九条纪律》《华蓥市脱贫攻坚考核问责办法》,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上下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潮。

  为巩固脱贫成果,华蓥市拿出“真金白银”,共投入扶贫资金26.2亿元,发放扶贫项目贷款8.05亿元,累计向4018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1亿元。

  凝心聚力铲穷根,精准扶贫正进军。2016年,华蓥市实现贫困县摘帽,2017年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达标退出,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率先消除绝对贫困。

  精准施策,补齐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院里院外,黄墙黛瓦;房前屋后,绿树成荫。11月27日,走进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咀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派干净整洁、安宁祥和的景象。

  “以前是土坯房,漏风漏水,破烂不堪。搬到这里后,水电全通,厕所也有了,房前还有个菜园可以种菜。”让村民罗友美最满意的是,75平方米的房子,自掏腰包不到一万元。

  与易地扶贫搬迁一样,农村危房改造是让贫困户直接受益的项目。

  按照“整体规划到位、有序分步实施”原则,华蓥市推广选址、设计、质检等“八统一”建设模式,组建3个片区房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逐户排查房屋质量,并将闲置村小、旧厂房等改造为农村廉租房。

  2014年以来,华蓥市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82户,C级、D级危房改造582户,“五改三建”3914户,建设农村廉租房292套,切实做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住房安全率达100%。

  近日,在华蓥市溪口镇回龙桥村卫生室,贫困户刘桂林正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打了4组活血止痛的吊针,只花了几十块钱。”刘桂林说,“卫生室干净整洁,设施药品齐全,在这看病,放心!”

  为织牢基层医疗覆盖网,华蓥市强化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定点帮扶,每年从市、镇医院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蹲点贫困村卫生室,服务时间不少于30天,并免费对贫困村乡村医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2 次以上。

  数据显示,2016年,华蓥市因病致贫人口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66.5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过4年的不懈奋斗,该市基本实现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占比控制在10%以内。

  “感谢每个帮助我的人,我会永远铭记在心……”近日,今年刚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刘嘉敏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以表达他对帮扶干部的感激之情。

  刘嘉敏是华蓥市明月镇明月村人,父亲残疾,母亲已去世。从2015年开始,明月镇的省直帮扶单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每年为刘嘉敏提供1100元的教育资助金(2019年起为2000元),缓解了他学习生活资金压力。

  地处华蓥山麓的华蓥市,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贫困对象致富能力的重要抓手。“一村一幼”“9+3”免费职业教育……一张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保障网络越织越密。2014年以来,该市累计兑现教育资助金7557万元,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失学。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有保障。2018年以来,华蓥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有”脱贫标准,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扶贫队伍踏踏实实的工作,换来了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

  11月27日,在华蓥市永兴镇马架坪村的肉兔饲养基地“玉兔园”圈舍内,工人陈克莲正在给玉兔打疫苗;圈舍外,200多只“玉兔”正在被打包、装车,不久后,这些玉兔将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据永兴镇党委副书记蒲子晗介绍,为让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不返贫,马架坪村因地制宜采取“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于去年12月引进业主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年出栏10万只、产值达600万元的肉兔饲养基地“玉兔园”,带领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肉兔“伊拉兔”,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又保障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激活内生动力。近年来,华蓥市的产业版图正悄然生变——

  禄市镇借力蜜梨、阡陌紫菜谷、海棠博览园等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梨、李、桃、花卉等持续稳产增收产业项目28000余亩。

  天池镇坚持庭院经济与特色产业并举,科学规划实施庭院经济103户,发展连片“青脆李”产业5000余亩,建成油樟基地4000余亩,促进92户贫困家庭稳定就业。

  华龙街道以广安蜜梨为主导,多元发展血橙、花椒、苗木等产业基地12000余亩,推动农户稳产增收。

  …………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华蓥市广大扶贫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激活他们脱贫“内因”。

  华蓥市高兴镇高桥村村民尹真万一家三口都是残疾,靠着自己的一只手,尹真万发展起了养殖业,撑起了一个家庭。10多年来,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他从不把困难写在脸上,也从不向党委政府“伸手”要过钱。“人穷志不穷,身残志不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贫困的思想。”华蓥市溪口镇平桥村村民段川林早年外出打工时发生意外,左手被炸断,成为一名残疾人。最初,段川林心灰意冷,干啥都提不起劲,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重拾信心,发展起了蜜蜂养殖业,年收入5万余元,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政府扶贫担当“主攻”,社会扶贫迸发“活力”。华蓥市还探索建立“企业联贫帮困”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村企结对帮扶。

  在华蓥市工商界,一提起“电子达人”薛超,无人不竖起大拇指。10年前,薛超从深圳来到华蓥市,创建了华蓥山领创电子有限公司,产品成功打入韩国、日本等海外电子市场。为回报乡邻,他积极参与地方脱贫攻坚,率先在华蓥市创办“扶贫车间”,把车间建在贫困户家中,让贫困户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共奔康庄圆大梦,阳光普照九州春。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华蓥人民正笑开颜,昂首阔步共奔小康。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