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残联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改善民生,持续提升我市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残疾人编织一张“幸福网”

2020年12月03日09:16  来源:广安在线
 
原标题:为残疾人编织一张“幸福网”

  “轻轻一刷,就可直接免费乘坐公交车,太方便了。”11月30日,肢体残疾的张伟手持一张残疾人“IC卡”,免费乘上了从广安到岳池的公交车。“不用排队,还有人争着让座,我们的幸福感太强了。”

  近年来,广安市残联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为残疾人编织出一张牢固的“幸福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因人施策

  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

  “自己不投一分钱,每年还可以分红。”11月27日,广安区彭家乡古佛村1组贫困残疾群众黄俊菊领到了600元固定分红。

  今年8月,广安区残联将35万元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资金,投入到彭家乡古佛村彭古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让该乡40名贫困残疾群众成为股东,享受合作社收益分红,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黄俊菊的脱贫故事不是孤例。目前,广安市已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84万元,实施残疾人股权量化项目,帮助1266名残疾人实现固定收益分红。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近年来,广安市高度重视残疾人脱贫工作,出台《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残疾人脱贫致富争取到更多的权利和政策保障。

  康复、教育、无障碍建设、文化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等每一项事关残疾人民生福祉的相关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全市持证残疾人141657名,“量服”平台入库率已达到97.85%,残疾人基本型辅具适配率达80%以上;1.2万名残疾人享受到了实用技术培训,8.4万名残疾人得到了就业帮助……“因人施策”式的助残服务、惠残政策的落地落实,为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为让更多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广安市全面筑牢兜底“保障网”:全力争取上级资金1.22亿元,让4.1万名贫困残疾人享受低保,5082名贫困残疾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100%。

  目前,在一系列真帮真扶举措之下,全市27253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

  倾心帮扶

  书写残疾人精彩人生

  “我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我也能像其他人一样,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11月29日,在华蓥市瑞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职工张大华正在生产线上认真印制塑料产品。

  张大华是华蓥市明月镇明月村人,因患有肢体残疾,就业机会少,生活十分贫困。几年前,在华蓥市残联的帮助下,张大华被华蓥市瑞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录用。1800元、2000元、2500元……如今,张大华每个月的工资超过了4000元。收入增加后,他还和妻子在广安城区按揭了一套住房,一家三口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了让更多残疾群众获得一技之长,找到稳定工作。近年来,广安市扶持城乡居家灵活就业残疾人8.4万人次,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1.8万人次。

  通过帮扶和残疾人的自身努力,如今广安市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有了人生出彩的舞台:在全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中,广安市运动员奋力拼搏,取得了“1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在四川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四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广安市取得11金11银16铜的优异成绩;广安市涌现出一大批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先进人物,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搭建平台

  扶残助残蔚然成风

  冬日的暖阳中,诸德安笑得格外灿烂:“谢谢你们为我送来了新轮椅,现在我可以到院坝里转一转,和邻居们说说话了!”

  8年前,家住广安区玉兔社区的诸德安因患脑溢血,造成右半身瘫痪。由于没有出行设备,诸德安每天只能坐在家里发呆,日子特别难熬。

  前不久,广安区残联将一辆崭新的手动轮椅车送到诸德安家里,让他可以在妻子的陪伴下,走出家门,到外面转一转,和邻居们说说话,这让他感动不已。

  在广安市,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有着和诸德安同样的感受。近年来,广安市不断夯实扶残助残基础,扶残助残已蔚然成风。

  全市残联切实加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印发《广安市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方案》和《关于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和阵地建设的通知》,全面深化残联改革,让全市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全市各个乡镇(街道)、村(社区)均成立了残联(残协)组织,配备了专(兼)职干部;修建了7个规范达标的残疾人基础设施,其中市本级1个,区(市、县)6个。

  此外,广安市还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契机,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进一步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广安日报记者站 刘华 朱俊吉 张天文 广安日报记者 刘莉华)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