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唯一原则

——对毛洪涛事件调查结论的看法

林治波

2020年11月29日08:5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前不久发生的成都大学原党委书记毛洪涛同志溺亡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们都在等待调查结果。现在,《成都市联合调查组关于毛洪涛事件有关情况调查的通报》公开发布了。调查的基本结论是:毛洪涛同志微信反映的关于校长王清远同志的问题,与事实不符。

对于毛洪涛事件,公众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推断:一个大学党委书记竟溺水自尽,以命相谏,反映校长王清远的种种问题,如果王校长没有严重问题,何至于此啊?!应当说,人们在缺乏具体调查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推断,完全合乎情理。于是,人们在这种心态下等待调查结果,具体说,就是看看组织上如何处置王清远校长。及至调查结论公布,似乎与人们事先的推断和预期落差很大。因此一些网民认为毛洪涛白死了,死得冤枉,调查结论难以服众;更有部分网民坚持认为王清远有问题,期待更高级别的调查组介入此事。

笔者到四川工作后,曾与毛洪涛同志见过一面。和大家的心理一样,对毛书记的溺亡既感到不解,又深表同情。至于如何看待调查结论,我的看法是相信调查结论的客观性。

何以言之?

调查组的结论完全不可能被王清远个人所操控。此事联合调查组,由成都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公安局抽调的多位同志组成。他们的调查十分严肃严谨,认真细致,涉及面广,且处于领导机关与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之下,其调查的各个环节和最终结论,绝不是王清远个人所能够控制的。被调查者不可能操控调查组,这是一个常识,也是调查结论客观性的保障。

故意包庇王清远不符合情理和逻辑。如果王清远校长确实存在着毛洪涛书记所反映的严重问题,调查组完全没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替他遮掩。调查组若为包庇王清远个人而罔顾事实,掩盖真相,势必将政治风险弄到自己身上,这无异于引火烧身,显然不符合情理和逻辑,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倘若王清远校长真有问题,顺水推舟地将其问题罗列揭露出来,既可以帮助成都大学解决问题,又可以满足公众对于此事的期待,简单明了、大快民心且毫无舆情风险,何乐而不为?反之,在公众普遍同情毛洪涛书记而对王清远校长心存愤慨的情况下,公开说明王校长基本没有问题,而是毛洪涛书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恰恰是需要勇气的。从调查情况看,毛洪涛同志在微信里反映的问题,既无实锤的证据,又无具体的线索,而只是主观论断,调查组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核实,发现其论断并不符合事实。在此情况下,调查组能怎么办?明知公众中的许多人难以接受、认同调查结论,却只能尊重事实而别无选择。

毛洪涛同志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异常的问题。这并非臆测,而是经过细致调查和专业分析得出的结论。我国传统文化主张逝者为大,斯人已逝,本不应该再说什么。但由于此事涉及毛洪涛同志的死因,涉及调查结论对于是非善恶的解释和认定,所以有必要弄清楚。一般来说,自杀绝非正常情况,换言之我们不能用正常的心态来理解自杀者的心理。通过溯源毛洪涛同志生前工作、生活和就医用药情况,调查组邀请专业人士对其健康状态进行医学评估,并组织现场勘查民警、侦查民警、法医及心理咨询专家进行了会商研判,对毛洪涛生前身体状况、心理特点、性格特质、行为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毛洪涛同志长期以来工作上自我要求高、压力大,出现明显的身心疲惫状态,其社会角色、自我预期与心理感受落差较大,却缺乏专业医疗帮助和有效疏解,以致其焦虑情绪日益加重,在认知上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最终遗憾地采取了极端行为。正常人对此难以理解,但这却是相当多自杀者离世前的普遍心理现象。

“经认真核查,尽管毛洪涛同志微信反映的问题与事实不符,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成都大学还存在学校管理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学科建设发展不够均衡、教职员工反映的问题解决不够及时等问题。成都大学要担当担责,认真整改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强干部职工的日常教育管理,全面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愿望诉求,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多重压力叠加的情况下,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心爱护干部职工身心健康,加强心理情绪疏导疏解,积极引导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困难问题和诉求,着力营造严管厚爱、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对于调查组的上述建议,笔者完全赞同。把成都大学办得更好,也是毛洪涛书记生前的愿望,包括王清远校长在内的成大领导班子理应积极整改,完善工作,用更好的办学成绩来抚慰逝者的亡灵。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