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11月13日电 精准扶贫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
在逐梦的路上,有些人怀揣初心使命,无悔青春芳华,奉献精准扶贫;他们离开城市繁华、穿梭在田间地头,牺牲小我家庭、成就民族复兴;他们在泥泞中闪耀光华,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幸福的距离,用心书写最动人的扶贫故事。
中国十九冶青年党员王雪涛,就是一位奋战在脱贫攻坚前线的“战士”,两年多来,他扎根四川大凉山,奋力走完脱贫攻坚最后的长征路!
问题矛盾的“调解员”
201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全面进入实战阶段,也是最关键阶段。就在这个时候,王雪涛带着“想到贫困地区看一看,想为贫困地区做一些事情”的朴素愿望,主动报名参加四川省组织的扶贫干部募招活动,作为四川省住建厅选派的综合帮扶队队员,从山东来到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成为了一名精准扶贫的挂职干部,担任越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助理,开启了他的扶贫之路。
越西县属于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人口35万多,彝族人口占78.12%,最低海拔达1170米,最高海拔4791米,封闭的大山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县域经济质量不高、总量不足,产业发展水平和财政增收能力非常低,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作为负责贯彻执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研究拟定县域住房保障、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住宅与房地产业、勘察设计咨询和市政公用事业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草案的主责单位,越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对越西县脱贫攻坚农房建设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确保贫困户住房有保障,同时负责对越西县乐青地乡进行对口帮扶。
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王雪涛,在成为扶贫干部之前,是中国十九冶北方公司的一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对土建工程颇为熟悉,因而他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协调解决越西县几项扶贫工程的现场施工难题和技术难题。然而,让王雪涛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面临的难题远远不止施工技术这么简单。语言不通“沟通难”,道路险阻“行路难”,思想不通“融入难”,初到越西县,王雪涛就面临着“三难”。
“我是一名党员,来到这里就是解决难题的,而不是混日子的,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这个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不断给自己打气,立誓要为越西县的扶贫工作竭尽全力。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到岗第二天,王雪涛就甩开膀子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在建的污水处理厂工程,是越西县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也是中央环保督察组对越西县重点督查的项目之一,项目的建成将结束以前污水直排的历史,实现县城范围内的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因各方面的原因,项目建设进度滞后,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王雪涛每天把自己“钉”在施工现场,与设计、地勘等单位沟通解决技术问题。在挂职以前,他在项目部担任工程部长,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有一套自己的做法,他把自己积累的经验运用在污水厂工程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周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定期进行纠偏,督促现场施工进度,确保项目能按期按质按量进行。
“如果工作难度分等级,那么施工技术难题顶多算一级”回忆起初到工作岗位时候的经历,王雪涛打趣地说到。原来,王雪涛除了督促项目施工进度,还要协调测绘公司、乡政府、村委会积极做好污水处理厂项目外线100多亩土地的测绘工作。老百姓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时常会因为青苗补偿和土地复耕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阻工,协调解决矛盾才是难度等级最高的工作。王雪涛知道,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施工决不能侵占群众的利益,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决不纵容群众无中生有的要求。为了化解矛盾,王雪涛只好选择上门走访,挨家挨户地给老百姓讲政策、讲法律。一开始,老百姓对这个外地来的年轻人并不买账,时不时给他吃个“闭门羹”,但王雪涛坚持自己的做法,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直到把问题解决了为止。
“老百姓其实都是讲道理的,没有谁不想过好日子,出现矛盾后,就看领导干部怎么引导解决了。”为了做好政策宣讲,王雪涛和老百姓“约法三章”:第一、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第二、一切工作依法办事;第三、一心一意为民服务。时间长了,他铁面无私的做法获得了群众的认可。从最初的排斥到后来的依靠,王雪涛用春风化暖般的服务,把自己从一个陌生人变成了老百姓心中的亲人。
脱贫攻坚的“特战员”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党中央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决心不动摇,全党全社会勠力同心真抓实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斗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关键时期发挥关键作用,越是困难越向前。今年2月份以来,王雪涛被调任到越西县委脱贫攻坚抓落实督导组,负责申果片区拉吉乡脱贫攻坚督导工作。为做好越西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拉吉乡的脱贫攻坚督导工作,王雪涛对拉吉乡13个村1177户贫困户开展逐村、逐户走访,积极发现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乡镇积极整改,确保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同时积极学习脱贫攻坚知识,圆满完成了拉吉乡163名帮扶责任人脱贫攻坚业务知识培训和测试;对依洛地坝镇和尔赛乡“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183户,303个问题整改进行一户一户排查,确保所有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对大花乡、拉吉乡、尔赛乡等7个乡镇进行集中督导,确保脱贫攻坚的各项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整改。
近半年来,王雪涛始终铭记县委脱贫攻坚抓落实督导组“尖刀班”的职责,舍小家顾大家,以高度的责任和使命感,带头奔赴在脱贫一线的主战场,彰显国企青年员工的情怀与担当。他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当地干部的一致认可,同时被评为“2019年度越西县优秀综合帮扶队员”。
心系群众的“勤务员”
越西县乐青地地各村,距离县城23公里,平均海拔2300多米,在这里王雪涛有四户精准帮扶的人家,户主分别叫沙马约坡、沙马布谷子、木洛尔格、吉克尼坡。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王雪涛每月自己驾车到四户人家进行走访,深入了解家庭收入、卫生、孩子上学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并积极解决。沙马布谷子大哥的大儿子今年要去乐山卫校读书,很多补助政策都不清楚,心里甚是着急,了解情况后,王雪涛主动和他的儿子沙马阿木取得联系,询问具体的情况,然后多次和县教育局、乡政府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相关补助政策。通过经常性的帮扶交流以及政策宣传讲解,沙马布谷子一家和王雪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有问题总是打电话给他,王雪涛总是热心地帮助。
第一次去沙马约坡家,王雪涛心里很不是滋味,家中4个孩子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成为了典型的留守儿童。王雪涛深知留守儿童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因为自己小时候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沙马约坡家的大女儿马小红成了一个“小大人”,十二岁的她却只有八九岁孩子的身高,十二岁的她要帮助奶奶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十二岁的她要做更多的家务及农活,小小的身躯承受了不该有的成熟。王雪涛记得有次问她苦不苦、累不累?她却摇头说:“父母比我们更累”。听着这样的回答,王雪涛的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因为平时项目建设比较忙,王雪涛就利用周末时间自己驾车60多公里,给他们带去牛奶、玩具和学习用具,帮他们挖萝卜干农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吉克尼坡是名90年的小伙子,2019年的时候在外务工,因为孩子即将要出生,放心不下家里的老婆孩子,今年他告诉王雪涛不愿出去打工了。王雪涛就鼓励他申请小额免息贷款,积极发展产业。为此,王雪涛多次到村上、乡上和银行咨询相关政策,为他争取申请小额免息贷款。
彝族年期间,王雪涛积极落实帮扶干部的职责,给贫困户送去食用油和牛奶,当看到他们衣着单薄时,王雪涛又为他们送去冬装,希望他们过一个祥和的新年!这个外地来的热心小伙子,如今成了村民们爱戴的老熟人。
如今,脱贫攻坚战即将迎来最后的胜利,越西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变好了,村村通了硬化公路,村村有了幼教点、卫生室、文化室,老百姓能喝上自来水,有了稳定收入的产业发展项目,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保障,实现了双语教育,义务教育得到了提升和保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等住房项目彻底改善了人居环境。从此,他们告别了大山、告别了贫穷,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站在灯火辉煌的巂水大桥上,王雪涛陷入了沉思。他坚信: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他无悔自己的选择,更将用实际行动去诠释曾经那个朴素的愿望。他的汗水滴落在越西县每一个角落,滋润着彝族人民干涸的心田,记录着如歌的青春岁月。(包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