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了个营商环境建设“邛崃版本” 创三个“最”

2020年11月10日11:10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11月6日上午,成都邛崃市举行营商环境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专场新闻发布会,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澎湃新闻在内的3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到场,一溜“长枪短炮”下,成都营商环境建设“邛崃版本”走到全国聚光灯下。

好的营商环境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放管服”等改革,全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尤其去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填补了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立法空白,从法制层面明确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要求,可见国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没有绝对和固定的标准,关键要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坐标,切切实实瞄准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因而立足现实的地方基层创新尤为可贵。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千方百计出新招,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好政策、好办法,成都推出的营商环境建设“邛崃版本”,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为什么全国30多家媒体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邛崃版本”?“邛崃版本”的突出亮点在哪里?

首先是实现审批事项确定性100%,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

其次是实现审批速度全国最快。例如,改革前从项目生成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审批时间至少需要239个工作日,改革后压减至70个工作日。

第三是首创“无窗审批、专员服务”,实现有感服务、无感审批。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历来是一块硬骨头,改革难度相当大。像工程项目生成阶段,耗时长、环节多,具有极大不可控性,因而全国各地普遍未将这一阶段纳入改革范围。成都推出的营商环境建设“邛崃版本”,恰恰就是瞄准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这块硬骨头,将之作为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的突破口。硬骨头不仅啃了,而且啃动了,的确值得大书特书。此次新闻发布会后,新华社记者专题采访邛崃市委书记,就是敏锐地发现了此项改革的全国性价值。

对成都来说,“邛崃版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

2019年,成都首次把营商环境建设放到国际坐标系中来关照,并确定当年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随之出台的《成都市进一步优化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被外界解读为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2.0版。

今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赋予成都新的历史定位,也对成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企业困难凸显,亟须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为此,成都以问题为导向,瞄准世行标准、国家标准和国内城市最高标准,制定了营商环境建设3.0版,涉及140个改革点。

随着从2.0版本到3.0版本的迈进,成都营商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全面提升:在全国首推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在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施专项行动化解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超过600 个……连续两年,成都荣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全国前十。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成都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8.3万户,同比增长18.7%,新登记数量和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名;企业登记数达92.2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名。

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都营商环境建设的基层创新成为常态。近日,成都有媒体启动了“2019-2020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十大案例评选活动”,各区(市)县报名非常踊跃,其中,青羊区首发的“招商引资明白卡”、金牛区推出的新办企业2小时领照4小时办结、武侯区创新的主题式审批服务等等,都可圈可点。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改革进程中,局部的率先突破、先行先试往往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创新案例的推出,都值得为之叫好,每一个创新案例的推广,都将带动和促进全局的转变和提升,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源源不断的能量。(文今)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