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内"强党建引领提质 "外"助地方经济提效

王波

2020年11月03日11:48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会议现场。四川文理学院供图
会议现场。四川文理学院供图

四川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扎根地方办教育,多举措、多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党建护航明方向 务实前行开新路

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以党建引领前行路,牢牢抓住应用型建设的发展机遇,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在特色上着力,优势上使劲,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

把好转型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立足地方需求,面向区域发展,优化学科结构,培育特色学科,调整专业布局,打造优势专业,组建创新团队,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服务地方能力。

创新举措,有效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各类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扩大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自主权,提高服务质量,主动承担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和提供科技文化支撑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中主动作为。作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全力组织实施高端智库创建、产教深度融合、学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共享、科学研究合作、基础教育引领“六大行动”,为推动万达开及其毗邻地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副中心、川渝鄂陕结合部科技创新中心和中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提供永不枯竭的内生动力。

党建引擎中心工作 精化转型筑新局

四川文理学院党委聚焦应用型办学定位,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为重点,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不断激发党组织活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工作实实在在地融入学校各项中心工作中,有力推动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四川“5+1”现代产业体系和川东北经济区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对接达州市“6+3”重点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学校积极构建学科与专业融合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包括康养旅游产业专业群、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化学化工产业专业群、智能制造产业专业群、教师教育事业专业群、经管政法行业专业群、生态建筑行业专业群等7大学科专业集群,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主题调研,全面践行博士人才“了解国情、服务地方、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宗旨,引导博士发挥自身优势,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共同参与推动关键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实现校地合作共赢。本学期以来,党委书记王成端、校长刁永锋分别率领博士赴宣汉县、渠县开展调研,深化校地融合,助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

党建保障依法治校 互利共赢谱新篇

四川文理学院党委用党建的思路和举措保证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的落实。通过党建引领、制度保障、载体带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发挥人才和干部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融合交出“高分卷”。四川文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普遍认可。学校一直以来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自身办学理念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面向地方、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扎实开展和推进系列社会服务活动,彰显地方高校作为政府决策“智囊团”、科技创新“助推器”、文化强市“先行者”、创新人才“孵化器”、基础教育“动力源”的重要作用。

学校学子成为服务地方的“金名片”。两年多来,先后派出193名文理学子赴凉山州金阳县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助力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支教师生践行“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助力人生,文化浸润民风”的理念,发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开展好教学工作,发挥自身特长为学校和当地教育的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顶岗支教师生的优秀表现得到了金阳县政府、社会和学生的充分认可。

科学研究成为助推地方发展的“发动机”。学校倡议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建立巴文化研究院、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究中心,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寻找科研创新突破点,加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产教融合,全面融入秦巴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展现新作为,形成与地方发展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