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特战队”:为了索玛花开得更鲜艳

——广安综合帮扶凉山脱贫攻坚工作布拖报告

2020年10月22日09:00  来源:广安在线
 
原标题:为了索玛花开得更鲜艳

通往阿布洛哈村的公路。

拖觉镇的蓝莓基地。

航拍镜头下的依撒社区。

布拖县中心广场。

9月初,布拖县依撒社区大型集中安置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孩子们背着新书包奔向学校,年轻人穿着工装赶往工厂,社区农贸市场叫卖声此起彼伏……一个由易地搬迁群众组成的万人社区“讲述”着布拖“蝶变”故事。

布拖“蝶变”的背后,有41名广安市派驻布拖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组成的广安力量。他们从小平家乡转战大凉山腹地,始终牢记省委、市委对自己的信任和交付的责任,发出“布拖不脱贫、我们不回家”的誓言,坚定做决胜布拖脱贫攻坚的参与者、贡献者。

打最艰苦的仗,攻最坚固的堡垒。在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布拖县,41名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以布拖为家乡,认彝族同胞为亲人,致力帮助群众实现“安居梦”,把天堑悬崖变为通途大道,让所有的孩子好上学、上好学……为布拖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硬仗贡献广安精神、广安智慧和广安力量!

布拖不脱贫,我们不回家

支援凉山脱贫,广安责无旁贷。

广安是全省脱贫攻坚“树旗帜、立标杆、做示范”的探索者和实践者,2016年全省首批5个摘帽县,广安就占了3个——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

凉山是全省乃至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是影响全省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攻克凉山深度贫困,需要最精锐的部队、最得力的帮手。

2018年6月20日,四川省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大会吹响战斗“集结号”,省委书记彭清华将综合帮扶昭觉县、喜德县、布拖县的大旗交到了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三个区市党委副书记的手中。

授予“军旗”,这是省委对广安的肯定和信任,也是省委交给广安市委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挺进大凉山,助力彝区奔小康,广安派出132人组成“特战队”,其中41名队员派驻布拖县。

从广安到布拖,用时最短的线路里程近900公里,驾车超过12小时。

2018年6月底,广安41名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随全省综合帮扶大军一道进入布拖。对于大多数队员而言,在此之前,他们连“布拖”这两个字都没听到过,更别说踏足这片大凉山深处的土地。

此行帮扶为期3年。离开广安的那一刻,每一名帮扶队员的心里都明白,此行意味着什么: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舍弃温馨的家庭、惜别定好婚期的未婚妻、愧对久病在床的父母……

“既然组织选择了我,我应当无条件服从。”华蓥市以工代赈办主任,布拖县发改局副局长(挂职)何章文面对母亲和岳父都是肺癌晚期的现实,忠孝之间,他选择泪别亲人,踏上了前往布拖的客车。

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队员是25岁的胡翔,他在华蓥市天池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工作才半年,就加入综合帮扶工作队前往布拖。在分配驻村任务的时候,他主动选择了去布拖县最远的村子。

“年轻人就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只有这样才会成长。”胡翔觉得,能够作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是他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一段经历。

在华蓥中学教了一辈子书的陈晓东,今年52岁,当组织派他到布拖县中学支教时,他没有丝毫犹豫:“能够把知识带到大凉山深处,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这是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荣幸。”

肩负使命,挺进大凉山,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首先要面对的是深度贫困这个“敌人”。布拖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全县190个行政村,贫困村就有163个;总人口21.48万人,贫困人口却有16472户81006人。

其次,还需要克服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几乎都不会彝语,只能带着一本自制的翻译“小手册”进村入户;为了克服水土不服这个难关,队员们把从广安带来的泥土泡水喝;为了预防飞石伤人,大多数时候要戴着安全帽行走;距离县城最远的村的驻村队员,搭车进城要从早上坐到天黑……

华蓥市委副书记,布拖县委副书记(挂职)、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魏全元说,尽管任务重、困难大,面临的环境苦、生活苦、工作苦,但没有一名帮扶队员畏难退缩。大家看重的是组织的信任和肩上的责任,看淡的是个人得失。

“布拖不脱贫,我们不回家。”两年多以来,广安41名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把布拖作为第二故乡,真情投入、用心干事,让广安之花在凉山大地上绽放出鲜艳夺目的色彩,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既来之则战之:

打一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漂亮仗

车出布拖城,沿盘山路驶去,翻过四座大山,穿过三条隧道,路的尽头,便是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崖,云雾一来,这个只有65户人家的村子,便隐没在崇山之中。

阿布洛哈村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于今年6月底通了柏油路。开山修路,动用了直升机,吸引全国媒体聚焦于此,村子也因此成了“网红村”。

9月17日,90岁的吉保拉吾有生以来第一次坐汽车走出阿布洛哈村。望着车窗外转瞬即变的风景,吉保拉吾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

吉保拉吾说,他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看看阿布洛哈村未来10年还有怎样的变化。因为过去两年时间,村里不仅通了柏油路,家家户户还住上了“小洋楼”。

随着阿布洛哈村通了柏油路,布拖全县30个乡镇、190个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而在2018年之前,布拖县还有20个乡镇无通乡油路,115个行政村未通硬化路,913个村民小组无通组路。

大山,就像一堵堵高墙,将凉山彝族同胞阻隔在内,他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解不到党和国家的政策。贫穷,犹如大山压顶,压得山里的人喘不过气来。

综合帮扶工作队把交通作为关键突破口,打通贫困群众的“致富路”,两年多以来,在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建成通村硬化路452公里,通组路342公里,通村公路11.1公里,提升改造国道G356线77.82公里,整治县道“畅返不畅”49公里、桥梁12座、乡镇客运站2个、村级招呼站(牌)102个。全县30个乡镇、19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畅返不畅整治”三个100%目标。把天堑悬崖变成通途大道,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布拖要脱贫,需要补的短板可不仅仅是交通。华蓥市扶贫开发局总工程师,布拖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挂职)韩甫介绍,布拖脱贫难,难在基础设施差、产业支撑弱、社会事业落后、内生动力不足,这些都是综合帮扶工作队需要啃的硬骨头、拿下的坚固堡垒。

2018年之前,布拖县90%以上的群众住房等级为C级、D级危房。房屋结构为土坯房加盖茅草或石板,一间“大通屋”,人畜混居。人均居住面积不超过15平方米,部分村子未通电,照明以蜡烛、煤油灯为主。

聚焦住上好房子。两年多以来,综合帮扶工作队协助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及彝家新寨、三峡新居、佛山援建等项目,对那些“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村,实施整体搬迁,对于能够原址重建的,先建好住房再搞产业。

魏全元跑遍了全县30个乡镇、168个村、219个集中安置点。今年4月,在布拖安全住房建设最吃劲、最紧要关头,华蓥市率先组织300余名建筑技术工人驰援布拖,奔赴一线,解决燃眉之急,加快了安全住房建设进度,保证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两年多以来,布拖县累计建成安全住房22811套,惠及群众22811户96237人,新建集中安置点219个,整村搬迁11个村1231户5986人,安全住房没有落下一户一人。

35岁的赤黑日初家是安全住房9万余户受益者之一。其原本居住在布拖县四棵乡冬各村,一间土房5人住,还要腾一个角落关牛羊。而今,赤黑日初和村里其他65户村民整体搬迁到县城的集中安置点,并在县城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

聚焦产业发展。综合帮扶工作队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着力培育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特色经果、优质中药材等富民产业,全面带动群众增产增收。

两年多以来,综合帮扶工作队汇聚各方力量帮助布拖建成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园、布拖县10万头生猪产业园、拖觉3600亩蓝莓产业园、拉达乡200亩设施蔬菜产业融合园等12个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30个乡镇190个村1.5万余户群众户均增收4400元。

聚焦人才缺乏。综合帮扶工作队在干部人才培育、工作作风转变上当好“传经人”。同步推进对人的帮扶,深化机关院校“师徒结对”“骨干帮带”,基层农村“三向培养”,共培养专业骨干123名、技术带头人73名、农村致富能人99名。

“既来之则战之,要让布拖变个样。”这是41名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在“军旗”面前许下的誓言,与布拖干部群众一起苦、一起干、一起拼的日日夜夜,彰显了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

目前,布拖县163个贫困村、16472户81006人全部达到高质量脱贫退出标准,绝对贫困问题有效解决。

催开幸福索玛花:

乡村变了,布拖变了 老百姓生活好了

位于龙潭镇的安置点,是布拖县第二大安置点,这里安置着212户1036人。“这个安置点多亏了魏副书记协调,不然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建成。”龙潭镇党委书记顾斌洪说,群众能住上新家,多亏了魏全元。

原来,安置点项目原计划2018年10月动工,但因选址点周边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项目迟迟无法动工。“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不愿担当。”顾斌洪说,魏全元三次出面协调,才建成了防洪堤,安置点项目得以顺利动工。

顾斌洪用了一连串的词语,评价广安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勤勉务实、不畏艰苦、敢于担当、有所作为、有胆识、有魄力。”顾斌洪说,在布拖县交际河片区4个乡镇,大家都真切地感受到,广安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来了,乡镇变了,村子变了,布拖变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

敢于碰硬,是广安这支帮扶队最大的特点。布拖脱贫难,难在制约因素多,愚昧、毒品、艾滋病、超生等因素交织,群众严重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

去年夏天,布拖县四棵乡直木史村发生了一个悲剧,让这个村子固有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村里一年轻女子从广东坐火车回村途中突发疾病,双腿水肿。回到家后,其父亲不仅没有及时送医,反而在家里请毕摩(彝语音译,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搞起了迷信活动,想通过祈福祷告驱除病魔。

生病不治病,反而信迷信。这让驻村第一书记肖方军很着急。“人躺在家里快不行了,你们不送医,反而在家里搞迷信活动。”肖方军大声呵斥,强制将病人送往了西昌某医院。

不幸的是,因为送医太晚,女孩最终病重身亡。其实,经医院诊断,女孩子不过是因月经不调引发的大出血,仅是一个小病,只是传统观念的桎梏,让她失去了生命。

事件发生后,肖方军决定“以案说法”,让村民明白,科学技术才是治病良药,迷信活动只会害人害己。于是,他发动村主任的妻子,组织妇女志愿者、成立妇女互助队,为村里的妇女宣传科学知识。

如今,每到周末,妇女志愿者、妇女互助队便会在村委会大院宣传生育知识、两性知识等。在凉山州这个偏僻的山村,两性知识第一次被公开谈论。“多亏了肖书记发动妇女普及这些知识,让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更重视了。”村民日各伍则说。

地洛乡依子村40岁的阿都木叶扎,前40年都住在土坯房内,一间60多平方米的“大通屋”,住着一家五口人,还有20多头羊,屋内阴暗潮湿、臭烘烘。

今年6月底,阿都木叶扎一家搬进了8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一楼客厅、厨房、卫生间一样不少,二楼还有单独的露天阳台。

“这样的房子,只在电视里见过,想都不敢想自己还能住上。”阿都木叶扎说,“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是驻村工作队队员进村时对她许下的承诺。

华蓥市高兴镇畜牧兽医站干部,依子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刚介绍,像阿都木叶扎家这样的“小洋楼”,全村共建了113栋。刘刚和驻村工作队还启动环境卫生大评比,鼓励大家住新家要有新气象。

而今,搬进新房子后,阿都木叶扎觉得这样的房子就该好好珍惜。“白墙可不能弄脏了,东西也不能乱摆。”阿都木叶扎教育孩子们,这样漂亮的家,只能为其“化妆”,不能让它“毁容”。

解决群众“精神贫困”“形象贫困”“素质贫困”等突出问题,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把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的重要抓手,坚持从个人卫生、庭院卫生等小事抓起,通过每周评、每月比,户与户、组与组、村与村、乡与乡之间互相评互相比,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形成良好风气。

办好民生实事,赢得群众口碑。两年多以来,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与布拖干部集中力量开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数据显示,全县“十五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33万人次,小学、初中适龄学生入学率分别达99.43%、98%,建档立卡家庭适龄子女实现“应读尽读”;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98%以上,符合强戒收戒率达100%;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成功率,从2017年的52.11%、62.6%提升到目前的96.73%、92.23%;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46%、多孩率降至4.54%。

“广安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敢于打硬仗、能够打胜仗。”布拖县当地干部赞道,广安综合帮扶工作队带来的不仅仅是真情实意的帮扶,还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他们的到来,为布拖县脱贫奔小康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凉山不凉,干事创业正当时。”魏全元说,广安综合帮扶工作队决不辜负组织的殷切希望、决不辜负家乡父老的谆谆嘱托,为布拖打赢深度贫困脱贫这场硬仗贡献广安精神、广安智慧和广安力量!(广安日报联合采访组 文/图)

(责编:高红霞、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