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故事(五)

2020年10月20日12:29  来源:武侯对口支援
 
原标题:对口支援故事(五)

群众贴心人 扶贫先行者

耿永涛,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四级调研员。2018年7月他主动请缨,成为武侯区对口支援白玉县干部的一员,驻守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甘孜州白玉县热加乡拉巴村。

“现在我都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到拉巴村的情景,从县城到村上有75公里的土路,路很烂,那天还下着雨,到了村上已经是一身的泥。在一间漏风的小房子里吃饭、睡觉,语言不通,连上厕所都困难。”雪域高原不仅是蓝天白云、牛羊成群、风景迤逦,更是广袤荒凉、偏远落后,这是初到村上耿永涛留下的印象感受。

面对陌生环境和挑战不适,耿永涛默默在心里定下了目标:既然来了,就要完成组织赋予的扶贫任务,不负韶华,努力去做群众期待的事。

脱贫攻坚,需要的不仅仅是豪言壮语,更需要的是苦干实干。刚安顿下来,耿永涛就开始一家一户走访调查,尽快融入群众,熟悉村上情况,找到符合村上脱贫之路。喝酥油吃糌粑,和村民一起下地耕种、作木工,村里的婚丧嫁娶逢场必到,自己掏钱随礼作份子,为群众上户口、办医保、找捐赠,身上不带一点城市里来的气息和优越感。“刚来村子的时候村民对他并不信任,自从他帮助村子在山溪上铺设涵管搭了便桥,多次跑县上帮助解决通信信号,大家对他的观感越来越好。”有村民说道。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村子里都对这个武侯来的扶贫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耿永涛一边迅速熟悉村上情况,一边静下心来思考村上的脱贫之路。他很快意识到,村上没有支柱产业,去掉国家补贴和外界帮扶的“输血”,返贫是会大概率发生的事。寻找到适合村里的产业,并大力发展才是脱贫致富最强力的手段、最长久的保障。通过考察和试验,细心的耿永涛发现红皮萝卜和紫色土豆这种“高产量”和“易种植”的农作物比较适合高原土质和村民耕作习惯。耿永涛迅速组织村民尝试种植。2019年,试种的7亩红皮萝卜喜获丰收,产出12吨。为保证有个好销路,耿永涛开始经常往返于成都、县城和拉巴村之间,通过在县上举办产品展销会、联络爱心企业进行采购,成功解决销路问题,当年实现销售额7万余元,年底每家平均分红1000元,拉巴村实现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

有了去年试种的成功经验,2020年村上扩大了萝卜和土豆种植。产量上去了,但由于拉巴村闭塞的交通和信息,造成农产品“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

销售难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了面前,为此耿永涛专门从拉巴村赶回成都,联系武侯区工商联共同为拉巴村出谋划策。在区工商联的牵线搭桥下,成都望家欢农产品配送服务有限公司与拉巴村达成结对帮扶协议,公司把拉巴村当地的农副产品引入公司电商平台。今年5月以来,他先后4次赴成都实地对接,在望家欢电商、万家福公司的帮助下,14吨萝卜和土豆销售一空,实现销售额8万余元。两年来,为了给拉巴村谋出路,耿永涛经常往返于成都、县城和拉巴村之间,这1000公里的路程,经常让他疲惫不堪,不过,“只要村里的优质农产品有个良好的销售渠道,群众增收有保障,为群众办成了实事,我个人再辛苦也是愿意的”。

蓝天、草地、红瓦房、格桑花......耿永涛向外地来的企业家展示他专门为拉巴村优质土特农产品设计的包装效果图。设计图上的风景就是他自己拍下的拉巴村的风光,在寻找市场销路的同时,耿永涛开始在打造产品品牌上下功夫,他希望这个专属拉巴村风格的包装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增强拉巴村优质农特产品的竞争力。下一步还将为拉巴村农产品申报有机认证,争取通过3年努力使拉巴村农产品达到有机标准,助力打造地方知名品牌,打开高端销售渠道,进一步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城。

两年时间里,耿永涛把自己当外人,全心全意为拉巴村群众服务,全身心投入了驻村帮扶,赢得群众好口碑。结合藏族同胞喜种花卉的习俗,他带领村民利用村寨的边角地带、房前屋后广植花卉,打造了一个街边微型花园,实打实地改善村上人居环境;亲自动手设计方案,改造党员活动室,为村民提供一个愿意来、待得住、谈得开的场所;找派出单位华兴街道,为村文化广场购置了篮球架,举办了拉巴村首届农民趣味运动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联络2家爱心企业,为村上捐赠了价值7.4万元的个人卫生用品、生活物资等;争取县上的烹饪培训班到拉巴村开展厨师技能培训,想办法为村民寻找外出务工的渠道,先后为6名贫困户在成都解决就业岗位……如今,拉巴村民日子蒸蒸日上,从前的深度贫困村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发生很大改变。村里群众也从一开始不太愿意配合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到积极响应,形成了全村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他本人和所在的驻村工作队,在全县大会上受到县委主要领导的公开表扬。

“刚来之前,对雪域高原的风景充满向往,脑子里有很多文艺的东西,来这里两年了,倒是觉得脚下的土地越来越踏实。”耿永涛趁闲暇时,做了一些盆景,材料都取自拉巴村,他说以前爱好这个略显附庸风雅,现在亲手制作出来心境大不一样,如果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村里的又一个富民产业那是再好不过了。“两年时间不长,能实实在在做事,亲身帮助一些人,是这辈子最珍贵的回忆。即使我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回到成都,也会把拉巴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持续关注并继续帮助拓宽拉巴村致富之路。”耿永涛深情地说道。

梦想,在雪域高原起航

肖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在距离成都1000公里之外,对口支援教师李宁强正在以满腔的教育热情诠释着这句名家名言,他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方法传递着自己的责任和师德。

走进乡村,教书育人播种希望

2018年7月,李宁强以对口支援教师的身份抵达甘孜州白玉县最偏远的灯龙乡。离开城市,来到乡村,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农牧民家庭,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让爱心温暖幼小心灵

到了乡下,跟着乡长到了一户农家,昏暗的房间里坐着两个小女孩,她们正在破旧的窗户边读书。见到陌生人进来,小女孩们放下手中的书,站起来,怯生生地说了声“叔叔好”,就站在了一旁。她们身材矮小,大概只有二三年级的样子。乡长介绍,这是一户建卡贫困户,父亲常年卧病在床,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正在读五年级。在白玉,部分这样家庭的孩子早早就辍学了。李宁强介绍自己也是老师,孩子们明显亲近了许多。接下来的几天,只要一有空他就到孩子家中坐坐,把随身携带的作文书送给她们,解答她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们也和李老师慢慢熟络了。

8月的一天,小姑娘特地跑到李老师的驻地,兴奋地说:“老师,要开学了,我们要到县城读书了(白玉县规定,小学4年级起,区乡学校的孩子们都集中在县城小学上课,一方面能减轻农民家庭负担,另一方面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段时间你教会了我们许多,谢谢您!”听到这个消息,李宁强为国家扶贫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而感到自豪,为孩子们能继续上学而倍感欣慰,他送了孩子们一套文具,满怀激动的心情,祝福她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乐观向上,实现梦想。

用智慧践行乡村教育

8月底,乡中心小学也开学了,孩子们陆续回到校园。李宁强走进校园,在装修一新的校舍,陪着穿着简朴的孩子们大声地朗读。晚餐后,他和孩子们一道排着队在河边洗漱。虽然还是8月,但河水已经冰冷刺骨。李老师问孩子们,冷吗?他们害羞地小声回答,不冷。带队老师说,虽然条件艰苦,但在学校,孩子们至少能够学到基本的卫生常识,能有书读。

除了学校,李宁强还走进了村里的农民夜校,和农牧民们讲国家政策、最新资讯,宣传卫生知识、生活用电用水安全等等小常识。

教育改变人生,教育改变命运,在乡下,李宁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希望和力量。

不忘初心,教育扶贫践行使命

作为武侯区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教育组组长,李宁强特别关注白玉县教育发展。2019年初,李宁强被抽调到白玉县教体局负责全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这让他有了更多机会了解白玉教育。只要一有空,他就到白玉县各学校了解情况,两年来,他走访完白玉县城区学校,并来到安孜乡小学、麻绒乡小学等十余所区乡学校检查调研,了解学龄儿童入学情况,汇总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

调研学校,现场帮扶

为有效提升区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李宁强带领全体支教教师拟定了《白玉县区乡学校质量提升帮扶方案》,他走进课堂听课30余节,抽查学业情况100余人,开展“教学六认真”培训4场,对区乡学校现场指导帮扶。

编写教材,师生受益

在调研中李宁强了解到区乡学校往往离县城较远,校与校之间沟通比较困难,最重要的是教师结构过于年轻,缺乏有效指导,因此,教师对所授学科教材专研不深、理解不够、重难点抓不准。李老师和支教老师们商量,编写一套适合白玉县县情的包括教案、导学案、课件、音视频资源在内的完整教学资源供老师们学习、参考。经过支教教师们夜以继日不懈地努力,历时近90天,形成教学设计300余课时,共计48万字、100兆的教学资源,并于7月初顺利通过县教体局验收,在全县区乡学校推广使用。

大爱无疆,温暖你我

在区乡学校,李宁强发现白玉的学前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显得尤为薄弱,缺少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幼儿教玩具。他积极联系社会公益组织,募集资金三万余元,为小朋友们购买日常需要的书包、绘本、教玩具、学习用具,还募集了54寸液晶电视、取暖器和一批暖冬衣物。这些物资分四批,捐赠到白玉县灯龙乡、盖玉乡等四所学校、幼儿园。当一件件衣服,一盒盒彩笔,通过支教老师温暖的手送到孩子们手中,孩子们抑制不住地开心:“谢谢老师满足了我的小心愿,我很早就想要一双运动鞋了!”“谢谢送给我的书包,我再也不用提着袋子上学了!”“谢谢送给我的彩笔,我最喜欢啦!”一声声感谢简单而纯朴,却饱含着孩子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一份份小小的礼物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家庭的困难,但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真爱的包围,鼓舞他们奋发前行,敢于有梦、勇于追梦。

学校调研、编写教材、爱心援助,李宁强在教育扶贫的道路上追寻着自己的梦。

心手相牵,结对帮扶共同成长

根据武侯区和白玉县“校对校帮扶工作”安排,成都市棕北小学和白玉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结成结对帮扶学校,在白玉支教的李宁强受邀担任一完小外聘专家,他继承了棕小对口支教的传统,在帮扶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于吃苦、实心干事,赢得了一完小师生的尊重和友谊。

他多次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点评,并给予建议,亲自参与学情诊断,开展专题讲座,多次组织策划深度交流活动,就校本研修等方面内容与本地管理干部进行探讨,切实提升对口学校教学质量及教师专业素养。

作为支教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输血”,出于长远考虑,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造血”,要在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为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李宁强在白玉县积极组织开展支教教师和白玉教师结对的“传帮带”活动。和其他支教教师一样,他结对带徒弟,在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方面起好传帮带作用。李宁强和一完小的戴兴雄老师结成师徒关系。他经常和戴老师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课、经验交流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促进了当地教师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的转变。戴老师很快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成长为优秀的教学分管副校长,在白玉县组织的各种培训中担任授课专家。

对口支援圆梦,李宁强始终无怨无悔,用健康的心态面对同事、面对工作,用有效的方法开展工作,坚持以白玉教育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原则努力做好武侯白玉结对帮扶工作,获得了白玉县教体局领导、同事以及支教教师们的信任与赞誉。两年来先后荣获白玉县“优秀对口支援工作队员”,成都市“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优质学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中小学工作先进个人”。两年多的对口支援工作即将结束,但这段经历将永远珍藏在他的心中。“虽然我们这一批支教教师即将离开,但将会有新的武侯教师接过我们的接力棒,继续奋战在白玉,助力当地教育,雪域高原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