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放学后要“进”博物馆!博物馆与学校联合出教材、定制学习项目

2020年10月20日09:31  来源:北京日报
 

下午3点半放学后,小学生将“走进”博物馆,通过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开启文化之旅。最近,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速博物馆“进”校园,明确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核和效果评价;各地文物部门要将其纳入博物馆定级评估、运行评估、免费开放绩效考评等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记者调查发现,本市部分小学已经提前动起来了。与博物馆联合出教材、将展览“搬”进校园、打造博物馆研学之旅……丰富的活动引领学生们博“悟”世界。

小初高学段都开“博物馆课”

盘点博物馆资源,全国中小学博物馆教育资源地图将发布。《意见》提到,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动员馆内策展、文保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定期组织馆长讲解、专家导赏。

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学习项目将成为博物馆的“必答题”。史家小学和国家博物馆已经联合编制了《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以国博馆藏精品为依托,以学校多年来的实践为基础,引领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博物馆资源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西二旗小学也联合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将紫禁城“搬”进课堂。

同时,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也要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应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体验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办法。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还将推动博物馆青少年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联合发布全国中小学博物馆教育资源地图,有效衔接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需求。

博物馆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

到博物馆上课,绝不是简单的“听讲”。博物馆要制作博物馆手册、导览图、辅助读物、口袋书、动漫等,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辅助学习,不断探索完备博物馆学习模式,增强博物馆学习效果。

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目前,本市已经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开展了“四个一工程”等活动,推动中小学生集中走进博物馆,开展体验式学习。

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意见》还提出,要注重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休息日等时段,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学习。

博物馆研学将“标准化”

学校和博物馆的合作绝不是“昙花一现”。学校要与博物馆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建立第二课堂等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博物馆也要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建立学生活动体验、学习效果评估、服务满意度评价等跟踪反馈机制,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

如今五花八门的博物馆研学也将“标准化”,各地教育部门将会同文物部门加强对这些活动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还会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通过教师研习、双师课堂、短期培训、联合教研等方式,加强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博物馆教育相关培训内容还将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记者 刘冕)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