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村庄

——驼柳村,73名党员托起的脱贫故事

2020年09月15日14:47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遂宁大英属丘陵地区,许多还是一片片平原与山区过度的浅丘,相对于大川大河地质复杂的四川而言,作为“川中”,属于自然秉赋比较好的地区。

一眼望去,平地过后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层层叠叠,特别是盛夏时节,一派绿肥红瘦甚是养眼,平添几分清凉。银蛇般的河流,哈达一样的公路穿梭于此,各式各样的楼房和洋房点缀其间,农村和城市只是相对意义上的物理概念,二元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和无形的磨合之后,已经变得模糊。

脱贫攻坚作为世纪性的伟大工程,已经在中国大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大英县不是贫困县,一些乡镇和一些村社却有一些相对贫困的农户。所以,我们走进了隆盛镇驼柳村,寻觅在党建引领之下,那里关乎脱贫与致富的故事。

代建军的嬗变人生

在村委会会议室刚一坐定,我就频频打断第一书记卢浩的介绍,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代建军身上。坐在卢浩旁边的代建军沉默寡言,很少说话的他面对我的提问也是问一句答一句,绝不多言,与滔滔不绝的卢浩形成鲜明对比。

曾经的贫困户。组织帮助下脱贫。后来入党。村委会副主任。前述四个要素是我紧紧抓住代建军,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关键。

什么叫脱贫攻坚?什么是党建引领?我想,在代建军身上一定会找到答案,也一定能找到生动的注脚。

35年前,代建军出生在驼柳村8组一个小干湾里,在这片宜人的田畴间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后,迎接命运挑战的真正时刻到来了。技校毕业后,学机电专业的他仗着自己有一技之长,外出沿海闯荡。

闯荡就是年轻的代名词,外面的世界虽然有很多无奈,但能吃苦耐劳的代建军都能挺过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练就了一个最根本的品质,就是能吃苦。可很多事情是吃苦不能完全解决的,正当代建军新婚过后有了孩子过后……憧憬更美好的生活前程时,迎接他的却是命运中的狂风暴雨。

母亲生重病,父亲抑郁中去世,两万元外债……这些都未能击垮他,却击垮了他的妻子——妻子竟舍下他和嗷嗷待哺的女儿,不辞而别。代建军真正体会到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凄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幼的孩子需要人照料,母亲病危急需就医。这时的代建军承受着巨大压力,时常情绪波动,已30而立的七尺男儿,终日饮酒消遣度日,一家人守着锅灶吃不饱,穿不暖。

不到半年时间,一个欢快和睦的家就这样解体,代建军也走入到“贫困户”的行列。

那是2014年4月23日,蔚蓝色的天空挂满了丝丝云彩,高音喇叭一声吼,村办公室操场上坐满了开会的群众,驼柳村精准脱贫、识别动员大会在这里进行。67名评议代表一致同意,将代建军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序列。

自这一天起,代建军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与之前的他判若两人。

贫困户帽子戴上了,国家给予重点扶持,应该衣食无忧了。可自尊心极强的代建军心里沉甸甸的,他抬不起头来。

面对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他再也不可能外出闯荡了。他如何才能承担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村委会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实际上,为了帮扶贫困户,村上已经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发展产业的各项措施。根据代建军的实际情况,决定帮他通过种植蔬菜走上致富路。可问题是,代建军虽然身为农民,他几乎没有种过地,从小读书长大后进工厂,甚至很少使用过农具。

如何才能尽快懂得田野上生长的一切?一切归功于一个字:学。

县乡农技员手把手教识别土质,如何选种育苗。农民夜校里学,书本上学,实践中学,拜师学……仅仅半年时间,代建军就又变了一个人,他逐渐摸索到了种蔬菜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到了夏季,太阳升高了,地气上来了,菜地像个大蒸笼。汗水顺着背心流,跟着眉毛滴。代建军把头一摆,一串汗珠洒落在莲花白上,滋润着菜心。

蔬菜收获时,代建军用小额贷款买的三轮车将蔬菜拉到县城出售。当年就获利4万元,不仅慢慢还清了欠债,还成功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也就有了生活的方向。抱着坚定信念,驾驭理想的风帆,凭着倔强的精神,代建军在浩瀚书海里学知识、学技术、谋发展,在学习中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2015年代建军继续扩大规模,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亩,最多时请了17工人帮助生产。这一年当然又获得了丰收。

在农村这块试验田里,代建军如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从蹒跚走路让人扶着牵着,到后来自己行走,甩掉脱贫帽子,仅用了两年时间。

已经成功脱贫摘帽的代建军一家,没有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想着怎么致富奔小康。2015年底的一天,他主动找到村里第一书记卢浩,咨询发展事宜。卢浩告诉他,如今国家政策好,在村里发展产业一样可以增收,而且还有持续性;没有技术可以到农民夜校来学习,没有资金可以借贷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资金,只要勤劳,肯努力,没有过不好的生活。

充分了解他的家庭生活、致贫原因后,卢浩帮助他制定了蔬菜种植产业发展计划,通过借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全部投入蔬菜种植产业,种上了土豆、冬瓜、南瓜、莲花白等农副产品共计30亩,种类齐全,产量丰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的农民最实在,他们最相信的,是“眼见为实”。代建军的成功脱贫致富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就这样,代建军所在的一社纷纷都种上了蔬菜,当上了“菜农”。

如今的驼柳村,代建军已经成为党员贫困户的典型代表。

“你是哪一年入的党?”我盯着代建军的眼睛,问他。

“2017年6月。”代建军羞涩地看着我,又把眼神迅速收了回去。

“为什么要想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有人动员吗?”我紧盯着他的眼睛,继续问他。

“感恩。”想了许久,代建军慢吞吞吐出两个字,很是让我意外,继而他又补充到,“是我自己有入党的强烈愿望。”

吃水不忘挖井人。身边都是一个个中国共产党员在无私地帮助他,只求他脱贫,不求他回报;像品种啊,市场啊,管理啊……代建军之前基本上没有概念,县乡派的农技员,夜校基本成了代建军的老师。

面对我们的提问,村委会一班人七嘴八舌地完善了我们所要的答案,也道出了代建军内心的真正想法。

代建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终于,他内心有了一个强烈的冲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向党组织靠拢,象其他党员那样,帮助更多的像他那样需要帮助的人们。

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想法和愿望,代建军慎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自愿书。

一个人只有在极需帮助甚至在绝望的时候渴望信仰,处于绝境的他所经历的一切,也正是信仰慢慢滋生慢慢发酵的过程,当这种情绪这种发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感恩”二字就会磅礴而出,通过这样的过程,信仰也才会变得更牢固更坚定。

经此一役,代建军开启新的的人生……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我们的帮扶干部,我现在也是‘有钱人了’。”在代建军的种植基地里,他喜不自禁。他悄悄透露,当年他第一批蔬菜卖出时,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兴奋得一晚上都没有睡着觉。

2019年12月,驼柳村与玄音村合并,成立王家堰村,代建军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成为村委会“班子”中的一员。

隆盛镇的领导告诉我,驼柳村里,像代建军一样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致富典型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养猪,有的养鸡,有的种刺梨,有的种瓜蒌。目前全村贫困户自我发展种养殖业有37户76人,都在党的扶贫政策下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

 

驼柳村的共产党员们

杨小平

42岁的杨小平显得十分精干,他出生在杨家坪山脚下的农家小院,父母都是老实巴交农民。有一天,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远山、近树、丛林、土丘,全部朦朦胧胧,像是罩上了头纱。窗外,一阵阴凉的秋风,把已枯萎的树叶吹下来。父亲的老毛病复发,把杨小平叫到床前:“小平啊,我家穷,你也30多岁了,应该出去干点事情,挣点钱回来,把家庭搞富点,过点好日子,我和你妈也想得开啊。”

父亲的话深深撞击着杨小平的心,这一年是2012年。杨小平出去打工创业,在广东一带做家具,主要是油漆工,工资高。一干就是好几年,有了一些成就,挣了一些钱。

直到2017年春节回家过年。他成为村上和镇上“优秀农民工”,当家乡动员他返乡创业,建设家乡时,他犹豫了。

2017年3月,杨小平被选举为驼柳村党支部书记。上级领导的信任,全村群众的支持,他立志要把驼柳村建设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跟着来,杨小平家有9亩包产地,气候条件适合种蔬菜,卖到镇上和县城去。白天,杨小平和其他村干部要处理村上事务,起早摸黑地苦干,的确,种菜也是一门学问哪。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房前屋后的优势,养起了肉鸽和猪,成为驼柳村的致富带头人。周边10户贫困户也因此脱贫致富。

2019年12月,村建制优化调驼柳村和玄音村后,杨小平担任王家堰村总支书记兼主任。

肖家甫

长年在家“老病号”的肖家甫,因为身体的不争气,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肖家甫是村里的风云人物,1974年在部队上入了党,回到驼柳村后又当了5年(1991-1996)的村支书,对全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当着我们的面,他道出一番心里话:“处在偏远地带的山旮旯,干湾湾,靠天吃饭,农民口朝黄泥,背朝天,村上到各社没有一条水泥路,全是泥土小路,天晴尘土飞,下雨一身泥,进出打光脚板,农民靠种点粮食,啷个不穷嘛。”

2014年他因患了高血压和糖尿病,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序列。

“我是离职村干部,今年71岁了,又是老党员,觉得愧对于人民,愧对于党。”

农村医保实现后,现在一个月的药10元钱。村干部离任补贴+退伍军人+新农合,每月可以领245元。

不能老是享受着党的惠民政策,要自食其力为党分忧,为政府解难。从2015年起,他和老伴每年喂2-3头猪,养几十只鸡鸭,种点粮、蔬菜,收入增多了,家庭条件也改善了,主要是脱贫路上不能掉队。

肖家甫在村里可谓德高望重,几年前村里修公路,因占了田地,一些社员不同意,他出面做工作方落实。他说服的道理很简单也很实用,以往下雨的时候光着脚泥巴糊满腿脚,陷到膝盖处,现在好了,下雨天出门穿鞋出去都沾不上泥巴。

2020年疫情期间一些社员不听话,肖家甫拖着自己的病体,主动站了出来,亲自代买、登记、统计,劝导人们戴口罩,不打堆,帮助排查易感人群。

面对这样一个受人敬重的老人,没有一个人说半个“不”字。

千万不要看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农村,哪怕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只要出了事都是大事。

杨玉琼

从山上搬迁到现在的驼柳村8组,面对陌生的我们,71岁的贫困党员杨玉琼很是感慨。

杨玉琼197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伴邓泽富1969年去部队当兵,1972年加入共产党。“我老俩口都是共产党员。”杨玉琼自豪地说。

屋外是长满了各种植物的一片绿色,屋旁喂养着鸡鸭,屋子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整洁有序。虽然年过七旬,杨玉琼说话的眉语间所透露出的,仍是精明与能干。

我们有些纳闷,“你们家庭怎么可能是贫困户呢?”

杨玉琼沉默不语,通过深挖细谈,故事还得从头说起:杨玉琼娘家7个姐弟,她占老幺,全家5个党员,是名副其实的“党员之家”。杨玉琼性格外向,肯说肯谈,为人处事,社交能力,在当地数一数二,先后担任村上妇女主任,民兵连长,村支委理论宣传员,夜校老师,样样在妇女中称得上“头排”,所以多次被村、区(镇)县上评为先进,荣誉多多。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争强好胜,不甘示弱的杨玉琼,靠养猪,在同心乡街上做水果小生意,赚了一笔钱,买了几台拖拉机搞运输石头。

“那时,拉一车石头13元,10车130元。”资金积累多了,心也更大了,杨玉琼辞去村干部,要带领乡亲们致富,到云南楚雄,包工拉运石头,越干越有劲头,收入一天天增多。

包里有了积蓄,胆子就大了起来。1991年到云南创业,村里去了43台拖拉机修路。

之后胆子更大,杨玉琼和邓泽富走出国门,到缅甸去承包修3公里公路,带去80多工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没签订工程合同,只有口头协议,公路修到只乘200米了,仍不见拨工程款,工人工资要发,一分不少,工程全部靠自己垫着,几十万元拿不到,用木材抵工程款,卖木材又亏本,真是人倒霉,祸事连身。

最后打了一场国际官司,也没能要回来钱。昔日风光的包工头,企业家,一夜之间坠入十八层地狱,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

“我弄成今天这个样子,也可能是命运捉弄人,住的是异地搬迁安置点的房子,2014年还评上贫困户,在同心乡农商分理处贷款5万元,去年还了1万元,还欠4万元。主要偿还了一部分过去借的欠帐。”杨玉琼人老心不老,她还种植了2亩百香果做试验,养一些土鸡、土鸭,种植一些蔬菜。“作为共产党员,一定不能给党抹黑,我要和老伴共同努力,争取把贷款早点还完。”杨玉琼显得十分乐观。

就在她忙着给我们上亲手种的百香果间隙,我抬头猛然看到她家堂屋正中的墙上,一张鲜艳的宣传画特别抢眼,那是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集体画像。由此不难看出主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她的邻居对这对“党员夫妻”无不称赞:“我们随时从他们口里听到党的好政策,她们还化解一些邻里之间矛盾纠纷,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面对他人的夸奖,杨玉琼说得很轻松:“我俩口子都是老党员,脱贫攻坚战略中,力所能及地做点事情理所当然。”

驼柳村现有党员73名,大专以上10人,最大的80多岁,其中:外出务工党员43名,在家党员30名,大专以上文化党员10人,后备力量2名。

2019年12月村建制优化调整后,由驼柳村与玄音村合并为王家堰村,村干部中有5名共产党员,平均年龄42岁。

这73名党员就是9个村民小组1258人的头雁。他们虽然不在一起,但,是他们把这个村子给搅活了,远程教育学习机制,党员教育微信群……他们熟练地运用这些现代教育,把所有村民团结在一起。

市县委书记·党委书记·第一书记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市县镇村书记们,目光聚焦在一起了,目标一个,关注着驼柳村。2020年的3月,风云突变,山河沉默,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紧张有序的防控期间,屈辱的田野,也少了往日的活力与生机。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关键时期,时间不等人啊。3月8日,市委书记邵革军率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大英县隆盛镇驼柳村,到农户家中,详细了解贫困户刘泽明生产生活情况,帮助梳理2020年预计收入,确保其如期脱贫。刘泽明第一次见到市上这么大的官,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颤颤惊惊,邵书记问一句答一句,他对刘泽明说:“你不要怕,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同人民群众鱼水相连,你家有困难,是暂时的,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要消除贫穷,脱贫致富奔小康。”

邵书记这番话,鼓舞和鞭策了在场的所有人,随后邵书记一行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体察民情。

时隔10天,上午9时许,春风送爽,万树吐翠,青山耀目。

一阵轻凉吹来,带着新生、发展、繁荣的消息。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市直机关工委书记赵京东带着一队人员,还是到大英县隆盛镇驼柳村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赵京东一行走访重点监测户,调研村民外出务工工作情况以及产业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冬天的田野,显得特别空旷、辽阔。2020年1月10日,大英县委书记胡道军,带着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入到隆盛、回马等地,进村入户,实地督导调研农村环境整治,脱贫攻坚推进,群众温暖过冬等工作,为乡亲们送上新春的祝福和慰问。

驼柳村是遂宁市财政局对口帮扶村,时任财政局长的胡道军去过这个村,他实地参观了百香果产业基地,走到棚架旁,认真查看了百香果长势,他对管理人员说:“百香果,果质好,口感酸甜,群众喜爱,有市场前景,你们要细化管理,提高百香果产量和质量;认真拓展市场做好示范工程,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胡书记,你又来了,快请坐,快请坐。”肖加兵热情招呼,因胡道军原市财政局长,就作为帮扶户,新履大英县委书记虽然工作调整,不是帮扶责任人,但肖加兵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始终是胡道军心中的牵挂。当天,他又来到了肖加兵的家中,嘘寒问暖,送去慰问和祝福。

肖加兵兴奋地拉着胡书记的手说:“你在市财政局当局长关心帮扶我,到大英来,当了我们的父母官,又一如继往地关心支持,倾情帮扶,我这辈子能遇上你这个共产党的好干部,是我前辈子修来的福份啊。”感激之情,肖加兵溢于言表。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暑气炎炎,空气中仿佛流动着一团火,夏天虽然很美,大地洁白,荷花怒放,清风盈盈,但让人感觉炎热而难受。

“走,下乡去。”秘书不知所措。2020年7月13日,县委副书记、县长胡铭超冒着酷暑,带队深入隆盛驼柳村(王家堰村),开展脱贫攻坚述职恳谈会。

恳谈会刚一结束,胡铭超县长就急匆匆地了解异地搬迁安置点,看望他的帮扶户漆家大。漆家大一家三口,这家人很特殊,三兄弟都是单生汉,并且有两兄弟智力发展有些不是特别好。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县乡村党委政府一起想办法,除了给他们购买种羊、种鸡鸭让他们养殖外,还特别在村上给他们谋了一个清洁工的工作,让他们能力所能及,从而达到自食其力。

漆家大家的砖式墙上,醒目地镶嵌着一行黑体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墙上有一张公示的“精准扶贫帮扶明白卡”,上面写着:

“五个一”帮扶力量:市级联系领导赵京东(遂宁市委常委、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县级联系领导胡铭超(大英县委副书记、县长)。

驻村帮扶单位:市级(遂宁市财政局)、县级(大英县政府办)。

县级帮扶责任人:胡铭超(大英县委副书记、县长)。农技人员:陈彬(县农业农村局生产发展股股长)。全部分别附上联系电话号码。

“精准扶贫帮扶明白卡”上,还有七条精准的帮扶措施。比如,帮助其发展山羊、土鸡养殖,修建生产用房、提供种羊、饲料、技术、防疫;又如,提供岗位信息,申请公益性岗位,每月400元。

这样的“明白卡”随处可见,在郑泽富家的墙上,还看到了一张“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明白卡”,卡上的信息十分丰富:除了户主、住址、家庭人口外,还有建筑面积、自筹资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一目了然。

漆家大家墙上的“明白卡”旁边,还有一张“贫困户家庭年收支明细账”,账目上明白写着,生产经营性收入:

6只肉羊,10只肉鸡,两项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440元和800元;还有工资性收入、低保金、地力保护补贴、土地租金等收入,年共计14406元。

账目算得真细致,工作做得真用心。

隆盛镇党委和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实行干部包村、党员包户,结对帮扶,逗硬考核。早在2019年11月11日,镇党委书记谭雯雯到驼柳村专题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谭雯雯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与贫困户见面、拉家常,从群众的口中了解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情况,为民服务态度,了解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提升情况,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宣传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政策,让群众知奋进、感党恩。

卢浩是遂宁市财政局派驻的驼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这个20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95”后年轻人,在驼柳村脱贫攻坚战略中经受了锻炼,接受了考验。

人们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党员看支部。”笔者眼里,卢浩全身上下所透露出来的,就是一个村官的气质,一个现代农村所必备的“现代村官”。

与他一同来驻村的,还有两位,一位是大英县政府办的何红江,一位是**学校的黄林,还有一位农技员陈彬。

卢浩、何红江、黄林和陈彬这些扶贫干部来自机关、学校不同岗位,为了脱贫攻坚走到一起,他们奉献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心用情,深挖“穷根”、拓宽“富源”。正如教师扶贫干部黄林发至肺腑之言:因为信任,所以靠近。

 

我很累,很苦,

但我无悔!

因为信任,所以畅所欲言;

因为信任,所以毫无保留;

信任是一种认可,

信任,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

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得巍峨壮观;

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获得更广阔的生命。

 

扶贫干部黄林写下的这首诗,可谓众多扶贫干部情感的真实写照。这些党建引领的头雁,代表着无数名党员,一直南翔,是为了贫困户寻求温暖,寻求富足,寻求生存。从陕西安康供职于遂宁市财政局,派驻驼柳村担任第一书记,3年间,他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真情,那是对这里的乡里乡情,一草一木,不舍的浓感。

脱贫攻坚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全身体验,对于卢浩、何红江、黄林和陈彬而言,他们不仅在这里传授了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那是一种在课堂里难以学到的,脱胎换骨的体验。

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以来,市财政局、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等部门,对驼柳村开展了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工作,成效显著——

村硬化道路、卫生室、图书室、通信网络等全部达标,村集体经济由“空壳村”突破3万元。

现有通村硬化路2.5公里,11个山坪塘、2500米渠道,13个蓄水池、1个提灌站。

先后安排了64名党员干部,精准帮扶129户贫困户,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人均纯收达到5177元,贫困户帽子全部摘了下来。

全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用水、电、气、广播电视全面达标。

奔跑着的驼柳村

驼柳村这个地名由来已久,历史典故被民间传说为,村里有座山,坡头小,半山粗长,中间平坦,两边有两座小山夹在其中,站在远处看,就像一个骆驼,弯曲如鹅颈,山下有条小溪,常年长着柳树,枝细长而下垂,遮荫蔽日。就这样,驼柳村因此而得名。

驼柳村有座玄音寺,不知道其得名之来历,历史上的玄音寺,没能保佑这方土地富裕。玄外之音,有仙不灵,从古到今,贫穷落后,驼柳人渴求于走出这个泥潭,向往新的生活。

在大英,驼柳村的知名度不小,先是这里因自然条件成为有名的贫困村;其后是各级领导包村驻户,先后有遂宁市领导、大英县领导,他们不仅联系村,而且定点有联系贫困户。

这里,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帮扶下,中国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之基本,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落后本质——小农经济;兴奋之路——农业合作化;权宜之计——土地承包;光明之路——农业产业化;根本出路——市场化;根本措施——计划配置,市场化运作。

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表明,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农村稳,则社稷稳,农村固,则江山固,农村安,则民心安。”

一位学者在考察欧洲农村后,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欧洲的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而我们的城市太像城市,农村也太像农村。”这话看似有些绕口,但略加咀嚼,便会体味其中滋味。这便是我们城乡的根本差距所在。

中国有九亿农民,但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即便如此,农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中国的问题不是农业问题,而是“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四川盆地,都以为成都是“盆底”,殊不知真正的“盆底”在遂宁,在大英。“盆底”有聚积效应,各种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都往那儿“流”。

作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的古镇,位于川中遂宁市西部的隆盛镇更是如此。唐朝为长滩镇,民国26年(1937年)称隆盛乡,1951年7月建隆盛乡,1985年7月称隆盛镇,1997年蓬溪县老三区建县,隶属大英县辖。东接回马镇,南邻遂宁桂花镇,西靠大英县金元乡,北依射洪县明星镇。如今,幅员面积106平方公里的隆盛镇,成南高速路、达成铁路、罗桂公路由东至西穿境而过。

而驼柳村,算得上隆盛镇最有特色也最大的一个村。

贫穷,不是天生的,自然贫穷不可怕,人心的贫穷更可怕,心灵的浸润,需要有一个聪明大脑系统,指挥着人的行动。“坚其志、若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正所谓扶贫扶智,脱贫必立志,治贫先治愚。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我们看到,在“寒烟衰草”萦绕的乡间,在默默无语却孜孜不倦地劳作奋斗的芸芸众生身上,永远焕发凝聚着驱动社会前进的生命之“绿”。

相比而言,驼柳村的脱贫故事,真可谓中国脱贫攻坚大战役中一个小小的“巷战”。管窥这小小的“巷战”,我们不难看见,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看似看不见摸不着,却似空气一般渗透进“巷战”的方方面面,须腴间也离不得。

驼柳村的村委会办公室现代时尚,村委会议室的墙上有这么一段话特别引人注目: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世界的承诺,更是对中国人民的承诺。

让我们衷心祝福,奔跑着的驼柳村,奔跑着的中国。

 

作者简介——

章 夫:《 成都商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蒋先平:遂宁市县作协会员,大英某机关干部,先后在各级报刋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千余篇。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