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书的第一天,阿来去了这里……

2020年09月11日07:53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拿到书的第一天,阿来去了这里……

阿来在傅华封墓前。记者肖姗姗摄

“一般来讲,一本书可以推出第三第四个版本的时候,这本书就已经取得了一个永生的资格证。我希望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可以一直持续下去。”2019年8月14日,著名作家阿来亮相上海书展,在与四川文艺出版社就《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一书的全新增订版举行的签约仪式上,他讲出了这句话。

时隔一年,2020年9月7日,《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全新增订版正式上市,这是该书自2014年初版以来的第三个版本。增订版由阿来亲自执笔并把关,新增注释、翔实地图、历史插图,以及简明瞻对历史大事记,帮助读者清晰把握全书脉络,扫清阅读障碍。

1

新增数十条注释

珍贵影像还原传奇

阿来是第一个拿到这本书的“读者”。他摩挲着硬封上的康巴红和烫金地图,再掂了掂书的重量,直言:“这是做得最好的一个版本。”如此这般的厚度,方能承载他笔下那段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瞻对》是阿来至今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历史作品,是阿来一次特殊的写作。2013年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大奖授奖词称,《瞻对》“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反思和重审历史,并在叙述中融入了文学的意蕴和情怀”。

之所以修订再版,一方面考虑这本书的内容、影响力以及读者这些年的阅读反馈,另一方面兼顾现在非虚构图书阅读环境的变化。新版做了多方面的增补工作,阿来新增数十条注释,对部分文化性的名词做必要的解释,包括塘汛、粮台、把总、安抚司、副将等22个特殊名词,以帮助更广大的读者顺畅阅读。新增两幅全新审订、有实质使用功能的地图,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根据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而成,读者可借以把握较为生僻的地名,明晰事件走向;新增数十幅展现瞻对历史及文化的照片,全部是瑞士学者阿诺德·海姆上世纪30年代亲赴甘孜拍下的珍贵影像。除了史料价值,它们将有助于读者对内容有更具体可感的把握。此外,还新增了极简瞻对历史大事记,以便读者把握整体脉络,不至迷失于纷繁的历史段落之中。

2

创作过程是意外

现实的离奇和戏剧性更胜于小说

“瞻对”是一个地名,是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的旧称,藏语意为“铁疙瘩”。就是这么一个群山深处的小地,从雍正年间开始,七次惊动大清朝廷出兵征讨。一开始都是当地劫掠小事,而后波及渐广,以至大量兵力、高级官员、大清皇帝都牵扯进来。发展到清末民国时期,国内外局势急剧变化之际,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势力,都介入此地。一直到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未经战斗而解放,“铁疙瘩”才算真正融化。

创作《瞻对》,于阿来而言完全是个意外。几年前,为写《格萨尔王》,他去了西藏很多地方搜集资料。瞻对的故事开始进入他的视野,他起初计划把瞻对故事写成一个短篇小说,随着材料的增多,短篇已经容纳不下,而阿来渐渐发现,真实材料的精彩程度已经远超他的预期,已经不需要他再加以虚构。他说:“现实的离奇和戏剧性更胜于小说,历史材料远比小说更有力量。于是我开始更多地接触这些材料,慢慢就有了《瞻对》。”

3

拿到书的第一天

他去拜祭了书中人物的墓

行走中有了《瞻对》,《瞻对》之后继续行走。

《瞻对》中,四川总督赵尔丰是书中的重要人物,瞻对就是由他领兵收复的。阿来曾经说:“我一直想知道赵尔丰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但存世的文字中却很少有他形象的直接描述。”赵尔丰临刑前留下过一张模糊的照片,那可能是最接近赵尔丰原样的时刻,阿来如此描述:“可以看出他的表情并不惊恐,却显出无奈与苍凉。”

除了赵尔丰,阿来在《瞻对》中,还提到了赵尔丰的忠实追随者、时任川滇边务大臣的傅华封。赵尔丰收复瞻对,傅华封功不可没。

傅华封,古蔺人。在创作《瞻对》的过程中,阿来就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地方志,去深入了解这个人。书稿完结,三度再版,对傅华封的探寻,阿来并未终止。8月29日,拿到《瞻对》全新增订版的首日,阿来就去了古蔺锅厂坝。“傅华封去世后,在老家安葬,听人说,墓还在,我要去看看。”一路上,阿来一边翻看着自己的书,一边讲述傅华封的故事。“光绪30年,赵尔丰到古蔺县剿匪,傅华封当时训练了很多类似民兵那种,就协助赵尔丰,告捷。”阿来说,那之后,赵尔丰就相当赏识傅华封,两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第二年,赵尔丰改任建昌道道员,赴巴塘办理事务,遂请傅华封为幕僚。“1911年,武昌起义后,手上沾有‘成都血案’的赵尔丰被杀,傅华封也被捕,军政府劝他投降,傅华封坚决不从,军政府只得把他监禁起来。在监禁期间,傅华封写成了《西康建省记》一书,军政府最终考虑到傅华封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也不再为难他,把他释放了。之后,他回到家乡古蔺,办过碗厂、油房,造福乡民。”

从二郎镇驱车两个多小时,阿来来到锅厂坝。穿过一个热闹的市集,傅华封墓赫然入目。第一眼看到,阿来也吃惊不小:“这么大的墓?”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这墓是个合葬墓,“里面是傅华封和他夫人。”中途,还来了几位自称傅华封后人的男女,和阿来聊了一阵,几乎人人都惭愧道:“老师您比我们还要了解先人。”阿来沉默微笑,算是回应。

返程途中,阿来直言:“后人也慢慢不了解了,墓也就那样在那里,刻的字逐日风化,可惜!”

回到《瞻对》本身,除了傅华封、赵尔丰,还有枭雄贡布郎加以及那些大大小小的土司们,与之相关的事与物,也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若不是阿来,通过一次次田野调查、钩沉史料、聆听民间口头传说,《瞻对》和瞻对,终将不复存在。正如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所言:“《瞻对》的价值,首先是历史的价值。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关于文学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如何应对历史和现实的非常重要的范例。如果没有《瞻对》,阿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优秀的作家,但是有了《瞻对》,我觉得阿来证明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大作家,是一个民族意义上的大作家。”

□记者 肖姗姗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