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编剧把朋友爷爷的故事编成一部剧

2020年09月10日09:05  来源:东南网
 
原标题:把朋友爷爷的故事编成一部剧

  近日,厦门文学院与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一场剧本座谈会,讨论的是拟定36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哑巴四爷的乡愁》。

  《哑巴四爷的乡愁》由70岁的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退休编剧林高在创作,改编自他与集美区作家、集美区文旅局局长吴吉堂4年前合著的长篇小说《哑巴四爷》。

  《哑巴四爷》的主人公——哑巴石雕艺人伍孚,原型是吴吉堂的爷爷,一名哑巴石匠。2015年,受好友吴吉堂邀请,林高在到吴吉堂的家乡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游玩。吴吉堂聊起自己的哑巴爷爷是一名成功的石匠。培田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哑巴石匠的成功之道,都深深地吸引了林高在,“当时就萌生了创作一部小说的想法”。

  不到一年,一部18万字的长篇小说就完成了。林高在和吴吉堂将采访到的素材融入其中,并进行了艺术加工,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位爱国爱家的“草根”英雄。但是,因为两位作者琐事缠身,小说《哑巴四爷》创作至今,仍未出版。

  今年,受疫情影响,“宅”在家里的林高在萌生了一个念头——把《哑巴四爷》改编成电视剧。3月底,林高在生日的当天正式开笔。3个月后,27万字、36集的剧本《哑巴四爷的乡愁》就完成了。

  与小说名不同,剧本多了“乡愁”二字。“植根于人心的乡土文化,是对家乡的那种‘离开了还想回来’的依恋。”林高在说,剧本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都是对浓浓乡愁的眷恋。生于斯长于斯的哑巴四爷,是有骨气、有正义感、爱国爱乡的民间艺人,是值得敬仰的模范人物。钟情于石雕文化的他,认定家乡人应该世代敬畏山水,让自己的乡愁永远地留在家乡。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这一剧本题材新颖,人物故事与主题自然连接,充满正能量。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曾学文说,《哑巴四爷的乡愁》是一部年代跨度大、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也包含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从小说到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也呈现作者对这么一段生活状态和历史的回顾,在文化和精神方面都有独特的表达”。

  目前剧本还没有投资方。与当年小说完稿后一样,林高在自己出资制作了初样,送给文学界的朋友征求意见。他表示,自己是抱着“玩”的心态,从中找到快乐,就完成第一步目标了。“后续的第二步,当然希望能够拍出电视剧来,但不必强求。”

  对自己“舞文弄墨”的退休生活,林高在不但乐在其中,还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创作激情。林高在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电影作品和戏剧作品,厦门文学界认为他的作品呈现出很有厚度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