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匠心在锡壶

2020年09月03日09:29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一脉匠心在锡壶

马恩明制作的锡镶紫砂茶壶 陈珂 摄

马恩明裁剪锡板。 陈珂 摄

8月22日,位于连城县四堡镇的精全锡艺堂内,叮叮咚咚的击打声似与平时无异,年轻的锡匠马华强正专心敲着手里的锡板。不同的是,当日锡艺堂内多了许多摄像机。镜头聚焦下,马华强的一举一动都显得成竹在胸。原来,作为连城四堡锡器制作技艺的第七代传人,他正在为申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做准备。

重拾失传技艺

连城四堡不仅是“文化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锡器之乡,四堡锡器制作技艺相传有700多年历史,承载着客家人的民俗和文化。整个行业兴盛时,四堡曾有500多名锡匠。如今,这里最有名的锡匠是马华强的父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四堡锡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马恩明。13岁起,老马就跟着父亲挑担子走街串巷,为各家各户打锡,这门手艺他磨炼了50多年。

启动电炉,放上一口小锅,放入锅中的锡块渐渐熔化成银色液体。马恩明撇去杂质,趁热将液体灌入两块大理石板的夹缝中,压实冷却,一块锡板就制成了。熔锡、制板、裁剪、敲打、焊接、抛光、雕刻……这些工序环环相扣,工匠需全程拿捏好力度。在成型的锡器弧面上雕刻,不仅要想法清晰,更注重心手配合。“这就得靠经年累月的练习。一刀下去,必须刻准。”马恩明说。

谈及曾经失传的技艺——锡镶紫砂,马恩明的脸上露出激动的神色,立刻拿起他自制的一个紫砂茶壶向记者展示。只见两条锡制的龙攀附于壶身,壶盖也有锡制图饰。他回忆说,制作锡镶紫砂的石雕模具遗失后,他这一代的锡匠就再没人会这手艺。一次搬家时,他偶然发现一套旧茶具,茶壶上的图案十分精美,这激起了马恩明复制锡镶紫砂技艺的心愿。他一边模仿一边摸索,结合客家人喜爱龙凤图样的习俗,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副石雕模具。

不过,光有模具还远远不够,如何将锡雕镶在紫砂壶上?这又是对匠人的一大考验。温度不够锡容易脱落,温度过高又会损坏紫砂壶身。“对温度的掌握,就像练武功一样,要循序渐进。”由于正品紫砂壶价格不菲,马恩明先用玻璃茶壶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历经多次失败,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

父子合制“壶王”

和技艺失传一样急迫的,是从业者的流失。“四堡现在只剩七八户还在打锡,可能再过十年,就只剩两三家了。”马恩明告诉记者,打锡需要极大的耐心,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制作一个锡壶需要两三天。年轻人都觉得这份工作枯燥辛苦,收入又不高,不愿意干。“我前前后后也带了十几个徒弟,可惜没有人坚持下来。”

2009年,四堡锡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5年后,马恩明被评为省级传承人。“传承”的责任,让老马肩上一沉。他想到,让两个儿子中的一人回乡继业。

决定的方式很有客家特色——抓阄。当年已经36岁的大儿子马华强坦然接受了这个“宿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我也感觉自己有责任把它扛起来。”马华强说。凭借着勤奋和执着,他慢慢找回了幼时在父亲身边学到的基本功。经过5个多月的磨合,出了数不清的废品,小马终于达到了老马的要求。

回乡的第二年,马恩明父子就迎来了一个大挑战——为连城县博物馆打造一个“冠豸山壶王”。“壶王”高155厘米,壶身直径62厘米,耗锡55公斤,可装酒约150公斤,是马恩明打锡生涯中制作的最大一个锡壶。由于锡壶较大,锡板的承重成为制作的难点。

“壶嘴一开始做得比较薄,拼接时没法承重,两个人抬起来,整个壶把都变形了,只能重新做。”马华强介绍说,为了提高承重必须增加厚度,但增加厚度又使壶嘴出水量无法达到要求。一次的失败没有击败马华强,他反复实验,测试厚度与出水量之间的关系,先后三次推倒重来,终于跨过难关。

“为了造好‘壶王’,我的母亲和妹妹都来帮忙。前期设计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后续的拼接、焊接又用了三个多月。”马华强说。打造“冠豸山壶王”,小马的表现可圈可点,老马也看在眼里,这让他有了些许欣慰。

创新巧制名器

一次次的磨炼,让马华强对重拾祖传手艺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开始探索锡器手艺新生的可能。

“外观精美、银亮如镜,既有视觉享受,又有一定文化底蕴,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器物。”马华强意识到,锡器制作这种传统工艺如果不能转变思维方式,贴合市场需求,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传统工艺要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满足生活需求,增加产品附加值,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他结合现代人熟悉的茶文化和酒文化,设计制作了近40种锡制的茶具、酒具,通过微信群、福e购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放眼连城,冠豸山雄奇险峻,培田村风情独特,依托“一山一田”,县域全域旅游格局已然形成。马氏父子始终在思考,如何做好“非遗+旅游”这道加法。结合旅游市场需求,精全锡艺堂推出了锡制纪念币、冠豸山壶、雕刻有连城风物的锡器和摆件等,都深受游客喜爱。

不仅要让游客带得走,更要记得住,把锡器制作技艺从“产品”向“体验”转化,也是老马与小马对非遗传承的探索之举。马华强在店内推出了锡器制作体验服务,节假日里,总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亲手做锡器,也有不少游客选择到店体验。

“这个形式目前大家都觉得新鲜,亲手做个小锡器,既有纪念意义,也加深了对锡器的认识。”马华强说,他正在找合适的场地,计划打造锡器制作技艺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四堡变成人们了解锡器、体验锡器制作的好去处,让四堡锡器变成名器。(东南网记者 陈珂 通讯员 黄水林)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