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改变,往往是在那些酝酿已久、至为紧要的历史性时刻。当苦难受尽时,应是一段生命的终结,也是下一段生命幸福的开始。一个村庄,如同一个生命体,在无限长河中,上下沉浮,几度沧桑。斗笠村的前世,流逝的是它过往贫苦的记忆;今生,沸腾的是美好的生活,流淌的是青山绿水间的甜蜜。斗笠村的今生是幸运的,它与这个时代,与那些为之幸福而奋斗的人们相遇,今生缘起。
青山绿水间,晨梦中渐醒的斗笠村。 高翔摄
一个“没有星期天的男人”
杨华林是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的一个职业村支书。他30出头,身材敦实,黧黑方正的脸上,嵌着一对智慧的眼睛。一眼能看出,他是个质朴的聪明人,这样的人通常又是勤奋的。
当杨华林接到斗笠村村支书的任命时,他骑着摩托车,兴冲冲地驶上斗篷山坡顶,往坡下一瞧,心都凉。
纵目四野,坡地、田埂边满是杂树,竟然长得“枝繁叶茂”,而混迹其间的果树,桃子啊,苹果啊,长得那么小,耷拉着,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似的。田里种的那个叫啥?分明就是杂草,也“蓬勃旺盛”得很。
“这是怎样的一个村?靠什么来支撑经济?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杨华林心想。
斗笠村地处川中盆地丘陵地带,位于玉峰镇西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全村284户887人中,就有贫困户85户215人,几乎占到全村人口的1/3。其中,又有特困户35户98人,残疾户28户,长期患病家庭8户。外出务工人员达463人,大多是青壮年,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一半还多。在2014年以前,村中尚无集体经济收入,产业以水稻、玉米、油菜等种植为主,人均纯收入最高时仅达2685元。当时的斗笠村,是大英县的“贫困典型村”。
杨华林的QQ名叫“没有星期天的男人”。自从当了村支书后,他就没日没夜没周末地工作。说起这名字,他的内心是复杂的。作为扶贫一线干部,他是自豪的;然而,对于家庭,他又觉得愧疚——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
而杨华林有很强的大局意识,他总是不自觉地站在大局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等不得、松不得、输不得”,只有暂时委屈一下家人了。
刚来斗笠村的杨华林,迅速摸清村里情况,团结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干部们一道,积极行动,带领村民们共同奋战,开凿灌溉水渠600米,新建生产便道9.2公里,拓展村道3.5米宽、600米长,全面完成了安全住房、卫生室、文化室等建设。同时,加快推进了“三建四改”项目建设:硬化入户水泥路1300米,整治院坝4000余平方米,建设化粪池、沼气池共50多个;悉数完成农户的改厨、改厕、改圈、改水任务。
下一步,如何让村民稳定致富,是杨华林和村干部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考察调研,斗笠村2018年引进企业成立了大英县玉鑫丽景产联式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农户+村集体”模式,发展经济林脆红李种植600余亩,林下套种蔬菜400亩,创新开辟旅游观赏瓜果园200亩。村民通过劳务从合作社获得近150万元收入,人均增收近1万元。
脆红李林下套种的辣椒丰收了,杨华林(左一)正和村民一道搬运分拣的辣椒。 杨华林供图
斗笠村在2018年底实现了贫困村退出,2019年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村民们生活富裕了,居住条件舒适了,村里环境一天天地美了,村民的笑容也一天天多起来了。
在杨华林眼里,村民的笑容是最宝贵的,他付出的一切辛劳和汗水,因此而值得。现在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使他深怀感激,倍觉温暖。
一个“斗笠村的永久村民”
陈永康,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水西村人,羌族,50来岁,出生于一个极其贫苦的家庭,高中毕业那年,因家境贫困,无奈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一个偶然,他与一位懂种植技术的朋友合伙承包了当地一块土地,搞起了种植业。经过多年奋斗打拼,他渐渐在茂县种植业上站稳脚跟。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如春风到来,轻抚贫瘠大地。党的扶贫政策,为困难地区群众创造了摆脱贫困、勤劳致富的有利条件,也为那些帮助贫困群众、为贫困而战的人们,提供了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历史机遇。
有了一定积蓄的陈永康,感到自己机遇来了——利用好当前扶贫政策,他可以为贫困地区带去更大的发展。陈永康在四川各地考察,他来到了大英县,此时,斗笠村的村干部们也在四处找寻这样的企业家,于是,他们在此地遇见。
2018年,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陈永康正式入驻斗笠村。他们采取“企业+农户+村集体”模式投资,在斗笠村种植经济林脆红李,林下套种辣椒、儿菜、南瓜、茄子等,吸纳务工人员189户697人,其中贫困户75户188人。同时还带动了斗笠村附近3个贫困村发展儿菜、葫豆1400亩,帮助1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陈永康这辈子,与泥土打交道、做朋友。土地滋养万物,也滋养了他和一方百姓。
他与村民们一同地里劳作,不分彼此。他常和大家聚在一起,尽心竭力地跟大家传授种植技术。他长着浓眉大眼,黝黑壮实,忠厚憨直,唯一可以把他和员工们区分开的,也许是那双眼睛,它们仿佛能看得更远。
在他和村干部们的努力下,斗笠村种植基地先后被评为“大英县就业扶贫示范基地”“遂宁市合作社产业发展和示范基地”。
斗笠村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标准的规范化农田。高翔摄
斗笠村的村民们说:“老陈就是我们斗笠村永久的村民。”
陈永康说:“斗笠村就是我的故乡,我就是斗笠村的村民。”
一位驻村元老,一段帮扶情缘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夺取全面胜利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我们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为如期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2018年周义双获得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时,该县县长在表彰会上讲的话。那年,尽管斗笠村已成功退出了贫困村,但2020年攻坚任务在即,即使没有领导动员,他也会选择坚守。
提起周义双,可谓斗笠村驻村干部中的元老,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路一渠,一蔬一果,都凝结着他的心血。他与这里的村民们建立了整整6年的情谊,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周书记”。这一声“书记”,道出了6年来周义双在扶贫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也道出了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周义双对村中的困难户尤为关心,嘘寒问暖,帮助他们落实扶贫政策,关切他们身体健康,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他心地善良,和老百姓贴着心,再忙,也会停下脚来,和老百姓说说话,拉拉家常,尤其是老年人,他懂他们,知道他们的孤独。
在他众多的帮扶对象中,有一个叫代明之的老人,有什么事总喜欢和他说。
一天中午,他去代明之家走访。发现他午饭吃得十分简陋,一碟老咸菜,一钵青菜汤,就着一碗白米饭。看得周义双心里一酸,赶紧掏出100元钱送给老人,让老人家改善一下伙食。
没几天,老人提了一篮子鸡蛋,找到周义双,硬要他收下不可。周义双哪里好意思,想尽办法推脱,老人最后生气了,他才勉强将鸡蛋留下,之后他则一直记挂着,要找机会还老人家这鸡蛋钱。
不久的一天,代明之老人突然身体不适,他首先想到的是向周义双求助。周义双接到电话,二话不说,立即叫来车子,一直陪同护送老人来到医院,帮着联系医生、挂号,陪着检查诊断、住院、拿药。
敞阔的农产品分拣棚下,摆放着数把长排椅,这里是老人们最爱聚集、唠嗑的热闹地点。周义双摄
3个月后,老人出院回家。周义双又自己出钱,在院子里安排了一顿丰盛的宴席,请了一大帮老人家的亲朋好友,庆祝老人家康复。
人年纪越大,越是喜欢热闹,周义双懂他们,他不仅对代明之好,对村里的老人都像自己亲生父母般,孝敬他们,关心他们,眷注着他们的幸福。
【结语】
幸运的斗笠村,能遇到杨华林、陈永康、周义双……他们在各自的扶贫战线上镇守,共同帮扶着这个村子,共同让当年的“贫困典型村”,变成了如今的“脱贫典型村”。他们与这个村子相遇,为着它今生和来世的幸福,他们与这个村子相遇的缘分中,蕴含着这个时代的必然——他们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必然”地相遇,今生缘起。
【作者简介】
罗薇,汉族,贵州安顺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四川班学员。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扶贫》《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四川扶贫》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记叙文、散文、诗歌、新闻通讯、论文等近百篇文章,曾数次获奖,并著有散文集《风随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