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告 第一书记】

榜样

——记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喜华村第一书记曾忠强

侯文秀

2020年08月27日15:26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2015年的一句承诺,曾忠强用了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去坚守。曾忠强瘦了,从最初的116斤,到如今的108斤。他那几本脱贫攻坚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户的变化情况。现在村里人非常相信他,生怕他走,大小事都找他商量,称他是党派下来的“活菩萨”。曾忠强的办公室里,常常能听到老百姓传出的笑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18年,曾忠强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全省优秀第一书记”。2019年,他被任命为遂宁市安居区毗办副主任、三仙湖管理局副局长,被遂宁市委定为“脱贫榜样力量”。

在曾忠强等246名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安居区82个贫困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他们的这段岁月,正一点一滴地被写进历史。土地感谢他们,安居儿女感谢他们。

一诺千金

2015年9月,暑热还未真正完全褪去,在林业局工作的曾忠强有了一个新的使命,他被选派到安居区磨溪镇喜华村担任第一书记。

提着简单的行李,曾忠强来到了喜华村。喜华村位于磨溪镇西北部,距离场镇约7公里,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农业户数310户,农业人口1160人,中共党员25人,五保户6户8人,耕地面积1083亩(其中田547亩,土536亩),林业面积460亩,森林覆盖率达35%。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43人。这里交通闭塞,是周边出了名的贫困村。曾忠强来到山坡边,找一块石头坐上,点燃一只烟。不远处,有一处破旧的房子,外墙已经多处坍塌,屋顶上长满了杂草。曾书记估计这家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搬出去住了。

乡村是魂,乡村是根。

社会在变化,乡村也在变化,早已不是儿时的模样,也不是初参加工作时的模样。现在大家基本上吃穿不愁,有部分外出打工挣了钱的村民回家修起了楼房,有的甚至把房子买到城里去了。

但是,由于中青年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土地大量撂荒,任由荒草肆意生长。村里留守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原本弯弯曲曲的小路也被杂草遮掩住了。

还没入冬,曾忠强就感觉到萧条的景象。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滋养万物,我们得让土地再次活过来,活出它应有的精彩。

曾忠强起身,沿着小路向村办公室走去。

他知道,村里留守的人都在期盼,应该有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

一到办公室,曾忠强就组织召开村干部动员会,许下承诺:“只要农村、农民需要,我都会义无反顾地留下,直到喜华村脱贫致富奔小康那一天!”

诺言倒是许下了。夜里,曾忠强久不能寐,望着窗外的月色,眉头紧锁,心事重重:我不再年轻,离开基层工作也15年了,但组织如此信任我,把喜华村的脱贫任务交给我,这是一份特殊的考验。我该怎样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改变?怎样才能交出一份让村民满意的答卷?

全家总动员

我不能把自己当成过客,我得把根扎在这里。曾忠强说到做到,隔了几天就把铺盖被子卷过来了。

妻子赵玉梅见他这样,明白自己选择的男人就这脾气,一干工作就忘乎所有,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于是把锅碗瓢盆收拾好,前脚曾忠强刚到,后脚赵玉梅就跟来了。

其实,赵玉梅本来身体也不好,患有严重脑垂瘤。但她告诉曾忠强,这里既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

赵玉梅除了在生活上给与了曾忠强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成了他工作上的得力助手。赵玉梅性格开朗,之前是遂宁凯东社区工作者,善于沟通。有时曾忠强忙不过来,她就主动揽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赵玉梅是热心的,也是热情的。当她第一次走进曾忠强的帮扶对象陈代凤家,看到破旧的房屋里,床上用品都起霉了,立马就去遂宁新市场买了两套新的送过去。3社何国运因年老残疾,生产出来的红苕粉销售困难,赵玉梅在遂宁农贸市场及小区居民联系销售渠道,很快销售一空。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加班时,赵玉梅还主动为其榨豆浆和西瓜汁。

赵玉梅工资本就不高,仅一千多元,却仍从微薄的收入里挤出大部分,给贫困户买生活必需品,给村里的小朋友添置新衣服。

在夫妻俩的影响下,刚刚工作不久的女儿也加入了他们的战线,扎根于旁边的文星村协助第一书记工作。

就这样,曾忠强一家三口挤在村办公室后面的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旁边还是一个杀猪场,到了夜里蚊虫特多,还经常听到老鼠打架的声音。

这种情况持续到2018年村办公室重建,才得以改善。一家三口,面对这愈是艰难的环境,愈是要将“贫困”这块难啃的骨头一点一点啃掉。

路通水通气通财富通

刚上任不久,就遇旱灾,田里干起裂口。村里只有一条小河沟,村民把河沟里的水一段一段拦起来,都想把水放进自己田里。这样一来,就发生了多起争执。原来很好的邻里关系一下变得生疏起来。

曾忠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百姓的事是大事,不能干瞪眼,得先修几口堰塘。曾忠强到水利局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没想到资金争取下来,修堰塘又遇难题。因为要占用耕田,又是几家人的,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土地荒废就荒废了,还修啥子堰塘嘛。”

“反正我家不出力也不出田,哪个愿意修哪个去修。“

“儿子都在城里定居了,你还让我们挖啥子堰塘嘛。“

“还不如把争取到的资金直接发给我们,更实惠。“

……

这是扶贫,不是儿戏。曾忠强一点也不恼,他知道这需要过程,需要时间。他告诉村民,只要我们一天住在喜华村,喜华村就还是我们的家。

通过反复做工作,大家同意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现在不可能像以前全靠人工,再说留守在家都一把年纪了,只能靠挖机来挖,可路又是横在中间的一大难题。

路是土路,窄,高低不平。要致富,先修路。这话不假。刚刚做通村民工作的曾忠强又陷入沉思。

只有路通了,车子才能进来,堰塘才能修,下一步产业才引得进来,产品也才出得去。

经过多次努力,利用“一事一议”资金10万元、在市科知局争取资金11万元和其它渠道,2016年,喜华村终于打通了与外界连通的主道路,并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

喜华村村道 周正明摄

很快,山坪塘整治了15口,新打机井34口,从此喜华村再也不用担心无水灌溉,生活用水更无需担心了。

有了水,通了路。5社已90岁高龄的卢开林,在入户路没有修通时,几乎很少出门。在村委会领取新春慰问品和慰问金时说:“这下路修好了,我也能来现场感受慰问的气氛,实在是太好了!”

在曾忠强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喜华村的贫困面貌正一点一点改变。

串门串出真感情

干部做,群众看。

到喜华村后,曾忠强一有空就去串门,和村民拉家常,了解掌握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情况,帮助他们规划增收项目,很多感情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串出来了。

2018年10月的一天,天气已转凉。深夜10点左右,2社的何念唯和郑方春又起争执了,说着还动起手来。当时正下着雨,郑方春裹着一身泥,跑到曾忠强这里哭诉:我都活到七十几了,还一天被他打。曾忠强知晓他家的特殊情况,老两口都是急性子,说话劈里啪啦像放鞭炮。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全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子儿媳每次一回家,两边都互相指责对方的不是,也不听劝,后来他们索性就不回来了。曾忠强劝他们:人这一辈子,何必要争个输赢。到时哪一个先走了,剩下一个就孤零零的,后悔也来不及了。还举了身边很多的例子给他们听,就这样两边相劝,劝到12点,等气消了才回去。

第二天一大早,曾忠强又去看望老两口。老两口心里隔着气,但好在没有再吵。隔了几天,曾忠强又把老两口请到自己的小家,让妻子炒几个小菜,继续当和事佬。

老两口终于想通了,由各煮各的饭变成一起煮。后来,何念唯说,曾书记,我活到80岁了,没想到还可以睡到热被窝。现在儿女也愿意经常回来看我们,我们全家真心谢谢你。

看到老两口如今的幸福生活,村里人感觉曾书记给他们家施了魔法一般。

村里很快便流行开一句话,有事找儿女,不如找曾书记。用他们的话说,有事找儿女,儿女不在跟前,有时还会推脱。曾书记是第一书记,有什么事应该第一找他。

曾忠强在走访中反复说,我住在村上,有什么困难与问题,尽管来找我,我都会尽最大努力解决。

5社的贫困户彭世珍得了乳腺癌。在确诊之后,彭世珍感觉自己的天都要塌下来了。她家5口人,特别贫困。她才60多岁,还不想死,整日以泪洗面。曾忠强知晓后,主动为她联系医院治疗,并为她争取医疗报销这块。2015年,按照常规只能报45%,曾忠强给她联系了医疗大病报销一部分,又到民政部门争取到临就补贴,最终报销了90%,从而解决了高额的医疗费用。出院后,曾忠强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她买牛奶、米、油等生活用品。现在恢复健康的彭世珍逢人就说,是曾书记给了她二次生命,大家有事都去找曾书记。

当时村里只晓得区上下派了一个真书记。有次,上面来人检查,问村民,你知道曾书记叫什么名字吗?村民说,不知道,我只知道来了个真正的书记。

3社的贫困户何国运,身带残疾,行走不便。命运坎坷的他,第一个孩子早早夭折后,到了四十五六才添一个女儿。女儿学习成绩好,2015年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大学。何国运快70岁的人了,又不能干重活,只能在家务农和养鸡。曾忠强的热心肠又来了,把他家调入自己的帮扶对象,为何国运女儿每年申请了贫困生大学救助4000元,还对她说,安心读书,放心!家里有我照看。何国运女儿大学毕业后,又为其主动帮忙联系实习单位。但何国运女儿考虑到联系的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后面自己到成都一家制药厂上班。这孩子非常争气,才工作两年时间,就回来把老房子改建了(2017年易地搬迁时,何国运为了方便养鸡,不愿搬迁)。旧颜换新颜,如今老两口住在新房里,新的生活又翻了篇。

村里人从不把曾忠强当外人,村里的红白喜事,都一定要请他到场。当然,曾忠强总不忘备上一份薄礼。

再完美的人也有他自己心中的遗憾。2018年8月,曾忠强母亲摔倒住进重症监护室,正在参加脱贫攻坚大会的他却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曾忠强心生愧疚。

痛失母亲的他把年长的村民当作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

在迎接脱贫攻坚的那段时间,加班是常有的事。一天夜里,80多岁的贫困户何国助端着一碗鱼干来到村办公室,当他看到曾忠强正在埋头工作,不忍打扰,一个人站在门外等了一个多小时。等曾书记忙完,才急忙把手中的鱼干递上,说:曾书记,你辛苦了。这是我前几天钓的,刚刚晒干就炸好拿过来了。快点吃,都冷了。原来何国助老婆身体不好,曾书记经常带着礼品去看望,所以何国助就自然而然把曾书记当亲人。

这几年,有送枇杷的,有送菜的,有送鱼的,这里面无不盛着喜华村村民的情谊。正在这一份份真情,让曾忠强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大小产业齐并进

土地荒着,人心也就慌着。

曾忠强思考,这两年安居各个片区,有发展胭脂脆桃,有发展黄金梨,有发展藤椒,有发展脆红李。大家都一个共同的目标,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让他们早日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喜华村的地不成规模,而且大部分都是坡地,曾忠强心里闪过蘑菇、核桃、花椒、香桂,到底什么才是最适合喜华村的?

根据区林业局的全区林业产业精准脱贫方案,结合喜华村实际情况,曾忠强召集区林业局、村两委、村民代表到白马、蓬溪等地考察调研后,纷纷觉得香桂产业更具有经济价值。

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后,曾忠强立马回来做村民的工作。没想到土地流转还是遇到了困难。特别是2社的贫困户郑中林是村里出了名的勥拐拐,也是老上访户。他是残疾人,当时明明享受了易地搬迁,可老房子又不愿意拆。曾忠强私下找他沟通了很多次,反复解释政策,好话说了一箩筐,最后才答应配合拆迁。

刚解决好他的搬迁问题,听说要流转他的土地,硬是不答应。明明土地都荒废多年,杂草丛生,可他听不进任何意见。曾忠强又使出老路子,慢慢磨,告知他除了享受土地入股保底外,还可分红。未出效益前补贴280元/亩。见效益后,按5:4:1进行分红,他5,业主4,村集体1。了解到郑中林家的特殊情况,他本人也有养殖意愿,曾忠强就动员他成立养殖农场,想法设法解决他的资金周转困难,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这下,郑中林不再犟了,全力配合土地流转,私下里还和曾忠强结成了最好的兄弟。如今,他养了20多头牛,年收入20余万,还带动其他贫困户3户。

贫困户变养牛大户郑中林 周正明摄

就这样,2016年底成功引进850亩香桂。

村主导产业落地实施后,曾忠强考虑到还要因地制宜发展致富带头人。80后郑小洪当时在外打工,又挣不了多少钱。家里老人和两个孩子也无法照看。后来,了解到他有回乡创业意愿时,曾忠强主动对接宣传国家惠民政策,郑小洪于2016年回村发展养蛋鸡。在2017年遇禽流感资金周转困难时,曾书记帮忙四处协调。后来规模逐渐扩大,养了4000多只鸡,年纯利达30余万元,还成立了遂宁市安居艳禧家庭农场。郑小洪富裕了,不忘搭建平台,把养鸡技术和销售渠道免费提供给村民,带动贫困户21家。

村里回乡创业青年越来越多。走进喜华村一看,产业众多,龙虾养殖、淡水养鱼、大棚田藕、肥猪养殖……

如今的喜华村,道路通了,路灯全覆盖,堰塘整治完毕,无公害厕所改造完毕,天然气正在安装中,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虽然不够宏伟,但已有了喜华村新的模样。

夜里,再朝窗外一看,灯光和月光交织,照在喜华村这片温润的土地上。路两旁的桂花树,正努力伸向远方。

个人简历:侯文秀,女,1982年生,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见于《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月刊》《四川文学》等刊物,并入选数十种权威选本。著有小小说集两本。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