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认为“满街人是圣人”

2020年08月26日09:24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王阳明为何认为“满街人是圣人”

  王阳明思想博大精深,包含着很多深刻命题,在中山大学教授陈立胜看来,“致良知”是阳明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浓缩了阳明思想的精髓。

  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图书馆承办的“阳明学系列公开课”上,陈立胜详细阐释了阳明思想中“致良知”的内涵以及“致良知”的路径。良知是是非之心、羞恶之心、真诚恻怛之心三位一体,良知是每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致”就是把良知发挥到极致,就是不让良知受到任何的遮蔽。致良知,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所以致良知就在日用伦常中、人情事变上,需要在事上去磨炼。

  “一两之圣人”给人成圣的自信

  按照王阳明的观点,良知是知、情、意“三位一体”的,也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真诚恻怛之心的本性的体现。以此为基础,王阳明思想中确实流露着一种自信、自立、自主的精神,反映了阳明对“真”己的全心全意的信赖。他的诗句“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个个人心有仲尼”,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由此演化成阳明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满街的人都是圣人”。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王阳明的弟子王汝止出去逛大街,回来后王阳明问他:你到街上看到了什么呀?王汝止回答:看见满街的人都是圣人。这样的说法,可能很多人会不以为然,比如说,出去一趟看见好多人不顺眼,有乱扔垃圾的,有乱吐痰的,有不按交通规则开车的,哪来的满街都是圣人呢?其实,不能这样理解,这个说法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反映了一个人的涵养。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意思是说出门就像会见贵宾一样,严肃恭敬。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样,带着尊重他人的心情出门,很多令人反感的行为和现象可能就不会出现了,很多矛盾冲突也就不会发生了,阳明弟子所言“满街的人都是圣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和汉代儒学作一个简单对比,这个说法的创造性能看得更清楚。汉代儒学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圣人》里有一句话,“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从这句话的描述可以看出,圣人完全是一个超天才的存在,一般人肯定是做不到的。不仅如此,圣人还有外在的表现,所谓“圣人皆有异表”,如黄帝四面、尧眉八彩、舜目重瞳、汤臂三肘、文王四乳之类,长相也与普通人迥异。《白虎通·圣人》中还引《礼别名记》语“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德行在万人之上的卓越者称“杰”,万杰之上才称“圣”。从某种意义上说,“万杰曰圣”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圣人,至少成圣是很渺茫的。这是汉儒的观点。

  阳明的观点与汉儒显然不同,他赞成满大街的人都是圣人。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尊严,所以有“一两之圣人”说。他说,“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圣人可比作是万镒之金,普通人只是一两之金,虽然在分量上悬殊很大,可是在金之为金的纯色上面,都是24K的,都是纯金。也就是说,普通人才能不及圣人之高,长相亦没有圣人之“异表”,但心只要和圣人的心是一样的,心有良知,也可以成为圣人,这叫作“一两之圣人”。

  阳明还提出“一刻之圣人”的说法。他在《大学问》里谈到,“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每个人看到小孩子掉到井里的一刹那,必会生出恻隐之心。有恻隐之心的一刹那,就是圣人。当然,可能一转眼,恻隐之心又不见了,那就又变成凡夫。所以,王阳明说,“人心一刻存乎天理,便是一刻的圣人”。

  王阳明的“一两之圣人”说,为每个人的自我成圣提供了信心;“一刻之圣人”说,则又不分出身、不论地位、不计较能力大小,为随时成圣提供了信心。在阳明的心学中,圣人的门槛放低了,有聋圣人有哑圣人,人人皆可成圣。反过来,人的门槛提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尊严和价值,尊重自己内在的尊严,是自尊,尊重他人的尊严,是尊人。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而且尊重自己必然要尊重他人,那就是圣人,就是成圣,就是致良知。

  由此看来,阳明所说的良知,就是是非之心、羞恶之心、真诚恻怛之心的三位一体,是每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

  要有“当见山高月更阔”的胸怀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那如何致良知?首先要立志,做第一等事。其实这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致良知首先要立志做人,立志做第一等事,这个意思也不是阳明提出来的,实际上自宋明理学诞生之日起,就变成一个普遍的意识。比如,邵雍《一等吟》诗写道,“欲出第一等言,须有第一等意;欲为第一等人,须做第一等事”。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理解阳明何以在11岁时即能立下要做圣人的志向。阳明在十来岁时写的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可以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这种大胸怀、大抱负。这一点也能给今人诸多启示,为人一定要有开阔的胸襟和气魄,要有高远的志向,不要总是为一些小事情纠缠不休,不要蝇营狗苟为名利而不择手段不顾廉耻。

  那什么是致呢?“致”就是把良知发挥到极致,不让良知受到任何遮蔽,自然而然表达出来。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本体”。良知是每个人内心的本体,内心本来就是良知,因此而“致”,见到父母自然而然就会知孝,不会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去对待父母;见到兄长自然知悌,见到孺子入井,自然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良知不是从哪里学到的,是内心自觉觉悟到的,不假外求。如果内心没有觉悟到,孝敬父母那就是“扮戏”。

  阳明先生表示,“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如果心发之时未受任何遮蔽,就是致良知,就不可胜用。每件事情上尽良知去做,就叫致良知,即“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可见,致良知很简单,“致”就是让内在的道德本心实现出来,不要有任何掺杂。看到小孩掉到井里,马上生出恻隐之心,马上着手相救,是良知。再三考虑其他因素,这个小孩是谁呀,救下来会获得什么好处,诸如此类,就掺杂了很多私欲进来。做任何事情,要凭着良知做,而不被私欲遮蔽,就是“致”良知。

  阳明先生还表示,良知要“充拓得尽”,每个人把本能,即把良知良能充拓得尽,就是致良知。显而易见,致良知的“致”字,不是说原本没有,后来通过某种方法获取,而是指每个人身上本来就具备了,只要做到让它无所亏欠,就叫致。阳明先生弟子欧阳德在《欧阳南野先生文集》中说,“循良知而无所亏欠之谓致,致非有所推广增益也;循良知而无所损害之谓养,养非无所充满流动也”,把这个意思表达得非常到位。

  “西天只在眼前”的人文情怀

  致是这样,那如何致?阳明讲得很清楚,“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意思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意念,意念产生的同时,良知就会判断那个意念是对还是错,是对的就把它充分实现出来,是错的就把它去掉,这就是良知。阳明先生又说,“凡人之为不善者,虽至于逆理乱常之极,其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就是说,再坏的坏人,在做坏事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在做坏事,因为良知终是在内心默默地监督着。由此可见,致良知之最关键处,就是让良知发挥作用,把它实现出来。

  怎么实现呢?阳明先生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人会生发各种念头,但不能把这些念头仅仅看作是念头,不要放过这些念头,因为念头多了就会积累,成为积习,变成心灵的一部分。怎么不放过呢?要把每一个念头就看作是行动。比如,如果起了一念,看到别人的手机很好,要把别人的手机拿走,按照阳明先生观点来分析,动了这样一念,就是小偷,不是说真的去偷东西才是小偷。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些法治类电视节目,看到罪犯痛哭流涕的忏悔,说自己犯罪就是一念不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导致犯下恶劣的罪行。可见,再大的罪行,往往都是从一念开始的。因为“一念而善,即善人矣”,“一念而恶,即恶人矣”,所以,阳明先生严厉告诫,“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为此须修省察之功,修行就要从这一念开始。

  佛教讲六道轮回。阳明也喜欢讲六道轮回,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儒家对佛教的吸纳。但阳明先生的六道轮回,是指在念头里面轮回,所以讲得非常精彩。阳明说,“释氏轮回变现之论,亦不必求之窈冥”,即不要把六道轮回想得那么复杂神秘,“今人不能常见自己良知,一日之间,此心倏焉而夷狄,倏焉而禽兽,倏焉而趋入悖逆之途,倏焉而流入贪淫之海,不知几番轮回,多少变幻,但人不自觉耳。”反思一下,人一天的念头,真是如此不断变幻轮回。真正的解脱在哪里?真正的解脱就是良知做主。

  阳明还说,“西天只在眼前”,西天不在彼岸世界,“佛言西天有极乐园,亦非以地言也”。“如一家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雍雍熙熙,有多少自在处,即此便是极乐园。若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乖戾不和,细粒必争,睚眦必报,终日忧愁烦恼,就是兹地狱。然则天堂地狱,俱在乎我,又何事于他求哉!”可见,阳明先生眼中的“西天”,完全是在日常生活中来落实的,这也充分反映了阳明先生的人文主义情怀。

  阳明本人讲致良知,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态度。致良知不是高深的哲学课题,也不是在课堂上讲论的一个对象,致良知就是在生活中“致”,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一时每一处。(大众日报记者 于国鹏)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