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是个累活儿,累上瘾改不回来了,就这么刻了我半辈子。”今天,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之“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于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精选黄永玉从上世纪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画作品近两百件,勾勒其“入木八十年”的艺术生涯。
一走近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黄永玉亲笔写下的两个大字——“入木”,一旁墙上是黄永玉的手记,叙述其创作心得。他回忆年轻时用厚帆布做了个背囊,用来装木刻板和木刻工具,还有一块被人当笑话讲的十几斤重的磨刀石,这些木刻用具陪伴他走过了万水千山。黄永玉自述,“我一辈子本事不大,受正式教育的机会不多。过日子倒是从来不敢苟且、不敢懒惰,怕都是刻木刻养成的习惯。一刀一刀小心往下刻,生怕出现差池。”
在“入木”二字的背面,展陈着木刻家野夫的《木刻手册》(原版名为《怎么学习木刻》)一书,少年黄永玉正是因为读到此书,在“快乐和兴奋”中开启了自己的版画创作之路。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他,从为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做插图开始,创作了大量版画作品。展厅一层围绕黄永玉上世纪40年代早期的创作展开,包括《风车和我的瞌睡》《鹅城》《我在海上一辈子》《苗舞》等经典作品。黄永玉为表叔沈从文所著小说《边城》创作的两幅木刻插图《吹笛》《花环》,也在此板块呈现。
1936年,黄永玉离开家乡凤凰,辗转多地,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受邀回到北京,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筹建。二层展厅集中展示了黄永玉在此段时期的木刻作品,包括《初进森林》《新的声音》《森林小学》,以及展厅中心设立的《阿诗玛》系列作品专区。
黄永玉擅长各种文学故事插图,尤其是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成组插图更是独树一帜。在展厅三层,观众能够欣赏到黄永玉刻刀下那些幽默的、诙谐的动物们,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流亡的小鸭等。展厅里还呈现了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黄永玉创作的《春潮》《花城》《葫芦信》等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断拓宽中国新兴木刻的审美与维度。
此次展览还在展厅三层设立“原版对照”专区,为观众呈现一批跨越几十年的木刻原版,并与印制的版画作品进行对照。在黄永玉看来,这些充满了岁月痕迹的木刻板子如同他“贴着肉的骸骨”一般,与其经历了一生的颠沛与流离,保存至今,十分珍贵。
“很多观众对于黄永玉老先生的国画、紫砂壶等比较熟悉,而对其版画艺术却相对陌生。实际上,黄老先生认为版画是他艺术成就的根,他的国画浪漫随性,而版画却刀刀精准,在有趣的同时又呈现出缜密的思维。”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此次展览中很多作品是首次面世,期待观众可以从中看到黄永玉不一样的一面。展览将持续至9月26日。(北京日报记者 王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