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桥之路

2020年08月11日14:06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荷桥村,这个位于成都东进区域简阳市平泉街道的普通村子,用一个“变”字来形容它近年来的脱胎换骨,不可谓不贴切。出于工作原因,这些年我先后10余次到荷桥村进行深入采访,用一篇篇见人见事的新闻报道,见证着荷桥村从四川省定贫困村到简阳市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的蜕变。

2020年仲夏,当我再次走进荷桥村,扑面而来的荷香沁人心脾,山清水秀的乡景赏心悦目,欣欣向荣的产业催人奋进,满面红光的群众安居乐业……感观上的美好享受,在岁月的催化下,往往会转化为内心的情感共鸣。一次次采访,让我对这片土地渐渐熟悉,有了感情,多了期许。我为荷桥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欣慰,也为荷桥村大步奋进的姿态感到自豪。

简阳市把荷桥村的发展变化,归纳提炼为具有示范引领意义层面的“荷桥之路”,我认为是合适的。这是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许许多多村子中的一张微缩胶片,记录着历史浪潮中的一朵水花,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在我看来,荷桥之路,就是脱贫攻坚之路,就是乡村振兴之路。

道路:打通未来大动脉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荷桥村的干部群众深谙此理,把道路的畅通作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因如此,如今宽阔的村道,才有了被早早提上建设日程的可能。

看着眼前8米宽的村道,在两旁错落有致的黄金柚中间深入村子腹地,村民王育群别提有多高兴了。她说,路修宽了、修好了,不仅出行方便了,发展产业也更有希望了。在她灿烂的脸上,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发自肺腑的幸福生活模样。

对荷桥村的道路变化,我同样感同身受。

记得第一次前往荷桥村采访,跟着导航走,被带向了一条九拐十八弯的羊肠小道,绕来绕去,却始终在荷桥村周边打转,怎么也转不进村子。在一条断头路前,我只好关闭导航,下车询问当地的村民如何前往荷桥村。村民告诉我,要沿着原路返回到国道318线,再从已经过的上一个路口右转进荷桥村。

按照当地村民的指示,我从国道318线转入通向荷桥村的村道,道路立马变得逼仄起来,坑洼随处可见,一个不小心,驾驶的轿车底盘就发出砰砰的响声。这样的村道,会车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两车相遇,总有一辆车要往后退到会车的路口才行。就这样走走退退,好不容易才抵达荷桥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久等的当地村“两委”干部和采访对象。

再次前往荷桥村时,荷桥村旅游环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半幅通行的状态常常让进出车辆堵得水泄不通。但此时的我与大多数当地村民一样,心中没有多少抱怨,更多的是对道路早日建成的期许,对车辆畅行无阻的畅想。

民有所望,政之所向。村民的期盼就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脱贫攻坚成效要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战略要示范引领,从荷桥村“两委”干部到平泉街道党政领导再到简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一致认为,荷桥村旅游环线的修建刻不容缓。经过多轮调研,旅游环线的走向规划、建设标准、实施主体等确定下来,由简阳市国有平台公司四川阳安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单位进行建设。荷桥村旅游环线的建设,随即拉开序幕。

在建设过程中,简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又多次前往荷桥深入调研,通过现场踏勘,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一个关于旅游环线更加科学的补充方案浮出水面——打通荷桥村旅游环线与成安渝高速禾丰连接线的连接道路。这样的决策,大大缩短了荷桥村与成渝两地及沿线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为荷桥村立足产业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更加坚实的交通基础。荷桥村党支部书记钟永翔说,这条路,就像荷桥村的一扇窗,不仅打通了荷桥村与外界的壁垒,也拓宽了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眼界与视野。

荷桥村还开通了微循环公交车,这又为当地村民的出行插上了便捷的翅膀,深刻地改变着荷桥村千百年来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荷桥村大道与绿道互通,绿道与景点相连,成环成网的道路成为当地村民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在我看来,荷桥村不仅打通了走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大动脉”,也畅通了当地村民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微循环”。

我看见,一辆辆装载着荷桥之梦的车,正行驶在宽敞的村道上,向着未来驶去,向着振兴前进。

荷桥村一域。谷成斌 摄

规划:引领振兴荷桥路

规划引领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没有高水平的规划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振兴发展。不规划,不建设,不投入,是推进荷桥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各级党政干部形成的高度共识。因此,规划引领,被摆上了荷桥村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极端重要的位置,既迫在眉睫,又必须从容不迫。

作为成都东进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样板”,成都市委、市政府从规划引领、产业扶持等方面均给予了荷桥村鼎力支持。从成都市委组织部选派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邓勇到荷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就足见决策层面对规划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高度重视。简阳市委、市政府也把规划引领作为荷桥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魂,在全市优秀乡村规划师中优中选优,选派三名乡村规划师进驻荷桥村,对荷桥村发展规划进行全面的踏勘、指导与优化,确保荷桥村规划设计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符合广大村民期盼,符合城乡融合发展。

邓勇对荷桥村的规划十分熟悉,他在向我讲述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说,在做荷桥村的规划时,充分依托荷桥村丘区山形地势及林盘聚落、火连桥水库,践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理念,设计形成了由小龙溪生态发展带、2个新村聚居点、1个绿道环、3个特色产业聚落构成的“一带两心一环三核”空间布局方案,致力打造具有乡愁记忆的精品林盘……

如果说邓勇是党建引领规划的一种存在,那么选派的乡村规划师则是理念引领规划的另一种存在。曾文婷是选派到荷桥村的乡村规划师之一。多次在荷桥村见到曾文婷,她要么在党群服务中心盯着规划设计方案想思路,要么奔波在各个重要节点指导规划设计落实在大地的宣纸之上。曾文婷打趣道:“我们就是荷桥村的‘土专家’。”

规划引领是乡村振兴之魂,曾文婷对此深以为然。她告诉我,其日常工作,从宏观而言,要在荷桥村乡村振兴的发展定位、规划思路方面创新提出建设性意见;从微观而言,要在一个个具体的景观节点打造、文旅项目建设等方面做好规划专业技术把关。不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像曾文婷一样的乡村规划师,似乎又远远超出了规划设计的范畴,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实实在在的施工层面。

我有点疑惑不解。

曾文婷给我举了个例子:国道318线转入荷桥村的入口处,设计了一个节点景观,在设计中的土墙建设上,对纹理的表达没有清晰的呈现,点缀性的陶罐颜色也过于鲜艳,整体上失去了乡愁记忆,也缺乏乡村美学。在现场指导的曾文婷,就需要对这种与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背道而驰的细节给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比如,针对土墙没有乡村纹理,她便请工人往漆里加一些秸秆再为土墙上色,乡村的肌理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在荷桥村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像这样从专业规划的角度对细节的把关不胜枚举。在曾文婷看来,只有真正把细节做到极致,规划引领的核心作用才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好地凸显出来。

“也常常会遇到当地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曾文婷说,在村民眼中,乡村美学、生态价值并不在考虑的范畴,他们往往更在乎的是实用价值。这需要曾文婷把留住乡愁记忆、乡村风貌、民居特色等乡村振兴规划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转化成村民通俗易懂的乡村俚语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规划师”到“设计师”,再到“施工员”,村民眼中的曾文婷身份的变化,从某种程度而言,正是对她工作理念与作风打心底的认可。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是如今荷桥村的大美乡村画卷,也是村民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场景。每次见到曾文婷,都会发现她青春的脸颊,在荷桥村的土地上一点点黝黑起来。在我看来,每一分黑,都是一份执着,一份耕耘,更是一份收获。正如曾文婷说:“每当看到荷桥村的一房一瓦、一草一木、一河一桥……正按照规划设计的方案一点一滴落实在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上,村民们传统的观念意识在现代规划意识的激烈碰撞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几个乡村规划师就感到无比欣慰。”

规划设计仍不舍昼夜地从图纸上走向荷桥大地,诸如邓勇、曾文婷这样的乡村规划师仍在这里奔波着,我仿佛看见一幅村有记忆、景有生态、民有所乐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荷桥村徐徐展开。

思想:打破桎梏天地宽

安土重迁对于在乡村长大的人,似乎就是心灵的永恒,多少村民一辈子离乡背井,走遍五湖四海,却逃不离命运的安排,最终还是要回到眷恋的土地,不再远行。然而,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得不面临腾笼换鸟的难题,不得不从现代乡村美学的角度对村庄进行梳理与重构。这难免会与当地村民“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迎头相撞,迈不过这道思想的“大山”,乡村振兴的成色就有可能大打折扣。

对荷桥村而言,同样面对这样的困境。

在荷桥村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一度就存在“双挂钩”项目村民参与度不够高这样的“拦路虎”。在与当地村民的交谈中,我逐渐了解到大家的顾虑,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具有深深的“安土重迁”传统思想,担心搬迁集中安置后,不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二是部分村民认为自身住房条件较好,所处位置优越,“双挂钩”项目的政策不够优厚,觉得划不来,算不过来账;三是搬迁倒房后到集中安置点建成前,村民要领取补贴租房或投亲过度,不愿意承受短暂的“颠沛流离”之苦。

“双挂钩”项目一方面要本着村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个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双挂钩”项目进行腾笼换鸟,才能腾出更多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以保障公共设施、节点景观、文旅项目、产业配套等建设,从而支撑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

怎么办?

唯有做好村民工作,把政策解释到位,把作用凸显到位,把未来描绘到位,引导村民“算大账”“算长远账”,不计较一时得失,立足长远想当前,动员大家更多参与到“双挂钩”项目中来。邓勇说,村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是真正为他们谋福利、谋发展,把发展道理给他们讲明白了,把厉害关系给他们讲清楚了,大家自然会纷纷加入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来。

可事情的进展,并非阪上走丸,没有想象那么顺利。一户一户做工作,反反复复做工作,是镇村干部及驻村工作组采取的“笨办法”。但在做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既不明确支持,也不明确反对,仿佛在等待着一个触发点。后来发现,这个触发点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潜藏在村“两委”干部中间。

作为在荷桥村土生土长成长起来的村党支部书记,钟永翔的思想观念难免有与时代脱节的部分,眼界格局难免受到生产生活环境的局限。“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刚开始对参加‘双挂钩’项目是不大愿意的。”钟永翔坦言道,“我的两层楼房前两年刚建起来,现在让我搬迁,既算不过账,也有点难受。”这不怪他。他既是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有像大多数村民一样的传统想法和顾虑,可以理解。

但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要比普通村民更快转变思想,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联系荷桥村的市级领导在实地调研时,专门抽出时间来与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听取大家发言后,重点针对村干部在思想上的局限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地进行开导。钟永翔真诚地说:“通过市级领导和镇领导找我谈话,给我做思想工作,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应该比普通村民会‘算大账’‘算长远账’,更应该做好示范引领。”

事不宜迟,钟永翔立马带头加入“双挂钩”项目,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随之纷纷加入进来,一下子就为荷桥村乡村振兴事业打开了局面。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只要支部这个堡垒建强了,党员的作用发挥了,群众自然就会紧跟时代步伐。如今,荷桥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思想观念逐渐转变的荷桥村正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

一座座四散的民居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正成为历史,一栋栋保留原始风貌和村庄特色的新村聚居点正拔地而起。看着村庄的面貌日新月异,聆听熟悉的乡愁“交响乐”,荷桥村村民们期盼着早日搬进新家,早日翻开人生新的一页。钟永翔告诉记者,不少村民还盘算着,利用荷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之机,把多余的楼层或房间改造成特色民宿,精心改良几道拿手的乡村菜,摇身一变成为扎根乡土的“乡村老板”。

在我看来,这也不失为一种增强造血功能的科学路径。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村民们的思想观念正深刻地改变着,从墨守成规到全面解放,我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搏更加澎湃有劲。

产业:集聚成势向未来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最大动能。荷桥村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活水源泉”和推动乡村振兴破题的“核心引擎”。唯有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优势更加明显,效益更加凸显,荷桥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过程中,才能更加从容不迫,更加活力四射,更加面向长远。

蓝剑集团是第一家来到荷桥村谋划现代农业产业的企业。走进已成势成形的蓝剑·牧马岛超级农场,“一亩田”内散发着四季花香,生长着瓜果蔬菜,啼叫着生态土鸡,身临其境感受到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境。四川蓝剑亚美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林亚蓉告诉我,“一亩田”模式,就是一分花园、五分菜园、四分果园,为会员家庭提供定制种养、私人管家、专人定时配送的五星级服务,尝试开启欧标私人农场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当前,600余亩示范区已初步建成,近期将打造私人定制农场100户,远期规划500户。

这对蓝剑集团而言,仅是开局。咖啡王国、米其林餐厅、四产院落……一个个延伸产业链的产业规划,正在蓝剑集团对荷桥村产业布局的蓝图上渐次呈现,一幅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画卷,正演绎和引领着荷桥的产业之路。一场深刻的现代农业产业变革,正在这里拉开帷幕,登台上演。

随着蓝剑集团在荷桥村加速布局现代农业产业,产业集聚成势的效应也在逐步凸显。简阳市汇众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国资企业,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专业领域优势和区域带动优势,为荷桥村播撒下产业百花争艳的“种子”——携手成都清华同方打造智慧农场,携手重庆一祠八堂打造家风工作室,携手四川知音元打造民宿会客厅,携手日本松下打造植物工厂,携手有机农夫打造智能温室养鱼,正加快形成国资企业、荷桥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龙头企业共同开发运营的新场景、新业态、新经济。

现任平泉街道党工委书记的邹斯若,是荷桥村乡村振兴规划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他对荷桥村的产业发展情况,了如指掌。他十分自豪地说,荷桥村已建成蓝剑集团“一亩田”、蜜桃庄园、玫瑰庄园等2000余亩,“汇众同方?智慧农场”1600余亩,“有机农夫”循环产业园。樊氏祠堂、知音元精品民宿及蓝剑集团米其林餐厅、咖啡王国、观光工厂、四产院落等产业项目正加快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效果逐步显现。

壮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荷桥村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四合一”改革,形成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梦栖土地股份合作社、荷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阳市荷桥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合一”集体资产运营平台,通过参与工程项目、产业项目等方式实现“农村变社区、农民变股民、资产变资本”。“荷桥村集体经济收益已超过50万元。”邓勇信心满满地说,2020年荷桥村集体经济收益预计将突破100万元。

产业发展对当地村民的辐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贫困户王作华对此感受颇深。他不仅从破旧的泥瓦房搬进了百余平方米的新房子,还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花卉基地里工作,成为了日薪超过百元的“花匠”。王作华打趣道:“我现在是职业农民了。”她给我算了一笔账:土地整体流转,每年有7000多元收入;做一名“花匠”,每月还有3000元左右收入。她这样盘算着,心里定是美滋滋的,脸上的笑容正如她日常打理的花卉一样灿烂。

在脱贫致富路上,王作华越干越有劲,越来越有底气。她就是当地村民奔跑在小康路上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荷桥村村富民强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通过荷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6名当地村民已与蓝剑集团签订了长期劳务合同并购买“五险一金”,一批村民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之路。

这是一条光明之路。我坚信,随着产业加快集聚成势,将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里创造,将会有更多的村民身份在这里改变,荷桥村的美好未来更加指日可待。

文化:唯见荷心家风盛

爱上一个地方,首先是爱上这个地方的文化。没有文化意蕴的村落是空洞的,既留不住当地人的记忆乡愁,也做不强外地人到来的生命磁场。没有文化标志的产业也是脆弱的,正如余秋雨所说:“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基于此,文化对荷桥村而言,不仅是村民的共同价值选择和生活方式,也是向着“未来之村”砥砺前行的“核动力”。

那么,荷桥村的共同价值选择是什么呢?

一时之间,荷桥村的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与生活者都感到有些迷茫,总觉得文化的范畴太大,很难从滔滔江河中找到一滴大家都欣赏的浪花。“我们从未因重建设、重产业而忽视对文化的挖掘、凝练与植入。”邹斯若坦言,对文化表达的思考始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由荷桥村乡村振兴规划建设指挥部牵头,联合简阳市文联、重庆一祠八堂、四川知音元等相关单位和企业,以荷桥村的历史文脉为出发点,延伸到星河灿烂的天府文化,最后又落脚到荷桥村群众的共同价值选择和生活方式,试图在千姿百态的文化形式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中找到具有鲜明荷桥特色的文化元素。

“莲,花之君子者也。”从植物学上而言,荷与莲是同一种植物,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文人墨客对荷的偏爱尤甚,常常以荷自喻,把荷作为君子高洁品格的代名词。从传统中走来,从传承中出发,千年荷韵与时代荷桥不期而遇,“荷”不仅是荷桥村天然的生命属性,也是当地村民的价值选择,这点从荷桥村的村名和遍地盛开的荷花可见一斑。通过对“荷”的文化解读,君子文化在众多文化元素中率先脱颖而出,成为荷桥村文化选择的首朵“映日荷花”。

祠堂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在荷桥村,樊氏祠堂对村民而言,就是一种精神的仰望、价值的归依,大家以此为寄托传承着祖祖辈辈的价值选择,逐渐演化成为各家恪守的家风与家训。家风文化的这朵“映日荷花”,在荷桥村开得更加绚丽灿烂,似乎人人都以此为遵循指引人生道路与种种选择。

“文化宜精不宜多。”这是文化团队达成的共识,荷桥村只能以一种文化作为引领,而君子文化可以视作家风文化的衍生。就这样,在反复的挖掘与探讨过程中,以家风文化作为荷桥村精神指引的“家风荷乡”文化标志应运而生。邹斯若介绍道,将樊氏祠堂与天府文化、雄州文化结合,梳理形成“天志、古德、正俭、立忠、和孝、为学、知信、明实”八种文化元素,深度挖掘先贤事迹、红色家庭等家风故事、家规传统、经典家训。目前,已启动樊氏祠堂修缮工程,并在多个重要景观节点打造上融入家风文化元素,为做强家风文化磁场筑牢载体,加快把“家风荷乡”文化标志锤炼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品牌。

文化赋予产业生命。在荷桥村的产业规划上,家风文化的内涵深入其间。以家风文化为核心触发的家风工作站、家风文创产业基地、家风学堂等项目正加快规划建设,以君子文化为内核、针对中高端消费群体的民宿会客厅雏形初现……在未来,荷桥村还将打造“家风文化+”多场景、多业态、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文化向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一场以文化为重要导向的乡村振兴变革,正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热情演绎着。

这样的文化之路,就是荷桥村的振兴之路,当地村民的小康之路。我想,荷桥村给了当地人一个留在家乡干事创业和外地人来到这里尽情揽胜的文化理由。而这个理由,比其他任何理由都更具说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作者简介:

范宇,1991年生,四川简阳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孙犁文学奖、四川新闻奖副刊作品奖一等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美文》《散文选刊》《鸭绿江》《星星诗刊》《延河》等报刊,《一把寂寞的锄头》《扁担的一生》等多篇散文被用作中高考语文试卷阅读试题,出版有散文集《都江堰:永不褪色的江水》。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