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2020年08月07日08:58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枝头秋色图》 赵之谦(清)

《藕花香冷水风清》 朱屺瞻

8月7日,农历六月十八,立秋。

何为“立秋”?古人为何将一年中第三个季节命名为“秋”?

“立者,建始也。”立秋,就是秋天的开始。而“秋”字则有多种含义。

“秋”字有多种含义

1.揪、揫。《孝经纬》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揪”字意为收敛、收聚,义同“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立秋为七月节。从七月开始,天气由热转凉,万物聚集收敛,所以古人将农历七、八、九月命名为“秋”。

2.愁。《礼记·乡饮酒义》云:“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古人认为,秋天与西方相对应,故云“西方者秋”。当秋风吹起,黄叶满地,此种景象,最易触动人的愁绪。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句云:“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故“秋”字又有愁义。

3.禾谷熟。《说文解字》云:“秋,禾谷熟也。”时至秋季,万物皆成熟。而物之可贵者,莫贵于禾谷,故“秋”字从“禾”。

迎秋、收割、收敛

对现代人而言,立秋算不上是什么大日子。但对古人而言,立秋为“四时八节”之一,是季节转换的重要时间节点。而人的行为也要顺天应时,须循时而动,以合时宜。故立秋一到,无论祭祀、政令、农事,还是生活起居,均要随之而变化。这是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也是传统社会的基本行事准则。

祭祀方面,立秋当天,天子亲率群臣到京城西效举行“迎秋”仪式。

农事方面,立秋后农民开始收割禾谷,天子首先将谷物奉献给宗庙并品尝新谷,同时命令百官开始施行“收敛”之政,完善堤防,检查各地水道有无堵塞,以防备水灾。并修缮宫室,加固墙壁,修补城郭。

行政方面,立秋后顺应时令变化的重大举措就是“修法制,决狱讼,严断刑”(《礼记·月令》)。《礼记·月令》接着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这里的“赢”,是宽纵的意思。

古代所谓“秋后行刑”,在这里就有所体现。而史上有关“秋后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