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叶山桐子

2020年08月06日14:59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一)

坐一个出租车下乡,司机不停地接打电话。

使我和老郭心慌不已。

好几个电话都是说派车的事,还给他人说怎样报账的事。

挂了电话,他说不好意思,我一个人忙几个人的活,我们行千里租车公司,三十来部车,每天都下乡“搞不赢”,今天国土局和另外几个局下乡搞扶贫工作,车子不够,不停地打电话催,我都昏了。我给他说明天送我们去勒乌乡山峰村,他说那得早点确定用不用车,而且早上七点前发车,不然黑竹沟一线的公路正在扩建,实行交通管制,限时放行。

看来没有一个不忙的。怪脱贫县的工作太多太忙。

下午三点过到五渡镇双凤村。

一个结实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从村支部活动室迎出来。我想此人多半就是第一书记王文彬。

(二)

我也有想干一番事业的抱负,组织上叫我来扶贫当第一书记我没二话就接受了,并且提前一个月2015年7月份就到双凤村,这个村有22500亩土地,1500多人,是五渡镇人口最多的村,彝汉交叉的行政村,村民小组也最多,14个组。

两年前,这个村是有名的后进村、上访村,村干部不做实事,工作浮于表面,群众和干部告状的多,给人的印象就是爱拱爱告,每年选举拉帮结派乌烟瘴气,一到换届选举吵嘴闹架的事情不断。

我一到村里就旋即调查考证发展什么产业符合村里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发现当地野生山桐子结果量特别大,但没人收购,满地都是,通过朋友穿针引线我首先引进毛叶山桐子项目,很快就规划成立“峨边普惠山桐子种植合作社”推进项目实施,不料此举马上触动了很多村上利益格局,被人告到县上和市上,理由是引进项目肯定吃了不少回扣。

我来之前,双凤村红薯、南瓜、佛手瓜这么遍地乱滚,我来之后,组装搭配一番送到峨眉朋友圈和西南交大去买,帮村民找到好销路,这些“土货”在峨眉成了抢手山芋。但有人告我从中吃了钱。

带头对抗我的一帮人,其实内心并不反对我实施脱贫项目,主要是反对和我共事的原村支部书记,想借助反对项目正常实施的事来达到反对人的目的,有的村民一身稀泥地骑摩托到村里来给我说“引进项目你王书记就一定要吃钱,不然傻子才干”“这个合作社是你私人的,私人的合作社别在村上说”,凡是开会就吵就闹,以至于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我赌血咒,如我在项目引进中吃了钱“我全家死绝”,但他们还是不信,继续上访,联名上告,他们联合14个组长中的7人把支部书记和我告到县委,纪委介入查了3个月,结果查出原村支委在8年前彝家新寨建设中有违纪事情,通过这些全面调查却证明了我的清白,后来,村干部问题理清了,重新选举,现在,走上正轨,都是很顺的风气。

前期工作很棘手、很复杂,但我决心以正压邪,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铭记于心的起码作为。

我决心一下,2016年开春起,每周工作井然有序,每天都有工作记录,每周一期简报从不间断,到现在已出93期了。QQ空间中3700多张相片全程记录下我每一天的工作轨迹。94户贫困户每家每户的牛羊猪有好多、有谁在外务工、收入有多少、住房如何、水电如何、家中有没有电视、孩子上学情况我都弄得清清楚楚。老百姓从这里看出我是一个非常负责的人。

我和老郭默不作声地听他讲。

我俩的心里此时都佩服起这个第一书记来。

村委会边边上一家农户紧邻村委办公楼,为建村活动中心村上出一万多块钱给他们修了堡坎,结果他们不感谢反而告我,要村上赔偿他们一万元。村民称这个老婆婆叫“双凤村第一牛,第一扭得”,每次上面的干部下来检查工作她都上前去告状。村上、镇上拿她没办法。我不得已找来西南交大的专家给她鉴定房屋和墙体,全部按正当程序来办,出具了正式报告证明裂缝与建堡坎无关,让这个村民心服口服。我公正处理了这个事情后,很多村民觉得我处理事情公平、公正。给村两委树立了威信和正气。

他继续说,真的,扶贫跟打战一样,何况我从外地来,人生地不熟,没有为百姓做一点事,他们不会在乎你,更不会听你的。百姓说看到做官的多了,都油,光说不练,而且我也想,每天对着这个山沟和这些地,自己思考,自己必须行动起来有所作为。

于是我下定决心,在这儿做实在事。

可以说,我刚来时甚至超越了第一书记的工作,转而对村班子的建设和老百姓对党支部的信任,做了大量工作。有村民开玩笑说我是“第一个被告出名的第一书记”。

从告我、怀疑我到亲近我、爱护我,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最终我在这场“阵地战”中取得胜利。

我真心实意做了,老百姓也感受得到。现在村民已经真实体会到我们这届村两委班子是实打实地为他们做事、办事、谋福的班子。

至此,我和我的战友们在村党支部建设上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堡垒。在村民和我之间建立起一面信任的旗帜。

简简单单的“信任”两个字,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那是辛勤的劳动,那是全身心的付出,那是忍着委屈不停前进。但是这一切都成为了故事,谈起现在的工作,王书记不禁露出了笑容。

(三)

我一到这里就发觉这里的村民很勤快,勤劳,只要引导带动好那就更不可估量,而且我发现这个地方林木好,雨水丰沛,最适合种植物生长,于是在这上面大做文章,村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等于每家每户开了一个“绿色银行”,每家有几十万元的折子,外出务工人员我也发觉都是技术型人才多,我很喜欢这个地方。

村民大会上我明确告诉大家,我们村要的是发展,不是利益帮派勾扯,干部要想事干事,不愿意为老百姓做事的干部请自觉离开这个团队,一边迅速带领村民建起毛叶山桐子集体经济800亩,并带动峨边其它乡镇新林镇水井村、平等乡清溪村、五渡镇向阳村等发展了500亩。还建立了红心猕猴桃基地70亩,另外育苗10万株以上,现销售7万株苗子,一株3元。猕猴桃种植是从贫困户王贤发的一个想法里出来的。那是我在走访三组贫困户时,这个贫困户说想栽点,但是不懂技术,叫我帮忙引进,结果启发了我,没想到还真干起来了,今年开始结出果实。

还有就是彝族组的产业,主要是张山彝族组,我调查后觉得这里发展土山羊更合适,于是大张旗鼓宣传鼓励动员,使得原来全村不足100只发展到现在近800只山羊,鲁日不日、水落马力这两户贫困户个人养殖达到近百只。

双凤村原有牛尾笋1000亩,老百姓说效益还不错,入村后就新增发展了500亩,总共1500亩,这个产业也看好。茶业原有200亩,我们利用政府财政60万专项资金,又发展了400亩。

王书记继续说,现在正在建4000头集体养猪场,集体资金入股,村民筹资的项目马上就要建成,还引进肉牛项目养殖肉牛200头,引进杰薪兔业3万只养殖项目来双凤落户,带动贫困户领养增收,村里的产业发展红红火火。

养殖主要解决冬季饲料问题,种下山桐树之后我又瞄上了当地到处都生长茂盛的构树,现在我们将大量引进种植杂交构树,这是一种木本蛋白饲料原料,通过构树种植、饲料加工、养殖循环发展的绿色产业项目,满足本地饲料外,还外销。拟带动五渡、甚至峨边的养殖产业。

先建成200亩构树示范基地、加工厂,再带动村民种植。用构树喂养,绿色,无公害,一头猪节约成本100到200元,实际上为老百姓养殖增加了收入,同时种植环节还会为老百姓每亩增收约3000元左右的收入,加工厂建在双凤村,可以带动10—20个村民务工,解决贫困户就业和增收两大难题。

座谈期间,进来一个农民(后来了解是贫困户,也是老上访户),手上戴着满是泥巴的手套,来给书记说生产上的事,他说我儿子不懂规矩把你得罪了,不好意思,你对我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我感激不尽,不仅对我,对全村贫困户也都花了最大的精力,从老婆娃儿的穿衣吃饭,到咱们村几个产业的发展,我一家人终身感谢你王书记。

王书记叫他空些的时候再来摆谈。他走后,王书记对我们说了村里一些村民的典故,事情,说村里怎样帮他们还清欠款,如何解决矛盾纠纷。一一数来,看似轻松平常,我知道,这些难关攻克,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王书记对每个村民知根知底,而且很多欠账户、老难户、钉子户王书记都帮到他们实处。

王书记告诉我们,他几次测血压都是190到120,很高,医生建议防止中风,家里老婆娃儿都担心,家中还有一个90多岁的奶奶,对不起3个老人,有时老人生病也回去不到,周六、周日加班成为常态,愧对他们。但是,村头工作有起色,我也就高兴,有所付出有所得。

窗外,绿色豆林正浓,夏日的蝉“知儿——知儿——”叫不停。

王书记顿了顿说,总的来说两年来双凤村有五个变化,一是村班子作风改变,不再拉帮结派,一心想着怎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好生活,想事干事成为风气。

二是村民思想大转变,特别是贫困户精神面貌的改变,征求第一书记如何发展产业的人多了,贷款发展产业的人多了,大家聚会都在谈论各家各户在实施什么产业,什么产业能挣钱,群众一心一意搞生产发展,早晚在田间地头忙来忙去,让贫困户觉得“我要脱贫”,而不是政府“要我脱贫”。

三是村内产业大变样,由传统经济作物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过渡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2015年建成了全县首家电商平台“峨边华惠农产品公司”,销售跑山土黑鸡、绿壳鸡蛋、高山纯绿色腊肉、香肠,销售量很大。

四是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村上第一笔集体经济分红0.5万元已经入账。用双手辛苦劳动得到回报,农民尝到甜头。

五是村容村貌大变样,现在双凤村大改变大发展,我也感到高兴。

今年4月份干部群众的届满测评打分,我得到98.9%的满意度,我也没想到这么高。

我一直觉得“奇迹”是那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但是眼前这个朴实的男子却用自己的爱和坚韧,为我们创造了奇迹。

(四)

我对做彝族组的工作也有自己的方法,彝族人率性,大方,性格鲜明,由于风俗习惯不同,他们不喜欢的事很难说服,什么都不听,敢爱敢恨,弄不好还给人干架都可能,但是给他们说明白道理,还是能够接受,耿直得拿啥子给你都可以。语言沟通有点难,但接触下来,我和他们成了“确波”(彝语,指朋友)。

有时一天接到彝族户的电话十几个,有工作的,有说感谢的,彝族老年妇女大多说汉话半生不熟,但每次我都耐心听她们说完再回应。

我这有户贫困户是全村公认的特别懒散,好多年都没杀过年猪,工作组扶持他800元买头猪喂来过年,之后,他逐步摆脱了以前的畏难情绪,现在还会做其它找钱的事。

一个全村最倔强的“莫苏阿普”(男性老年人)有一块处于小河坝中心的关键位置的田,死活不租给人,也不给任何人点种和搞开发,结果王书记打电话为他邻居贫困户的孩子联系酒店大堂工作,他在旁边悄悄听到后,敬佩得不得了,后来他自愿把这个地给村里做种植品种试验田,一分钱都不要,用他的话说“好多年没有遇到这么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干部了”。

有一次,我走张山去入户,回来发现车上多了一件营养快线,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哪个彝族户悄悄塞的,这种营养快线经常在当地村民家里看到。还有一次是驾驶室多了两包紫云烟,我不知是谁塞在车上的,回来我送给了一个贫困户人员,他感动得不得了,后头他把安排给他的彝族区保洁工作搞得干干净净不用说。

直接谈工作谈到五点。水也没喝一口。我看到办公室的一个角落箱箱里有矿泉水,忍不住给老郭拿了一瓶,自己“咕咚咕咚”下去了一瓶。谁叫这是一个不倒水给人喝的“工作狂王书记”呢。但我们高兴。

而且,到这时候,我才向王书记介绍说,这是市作协下来的郭明兴,我是县委宣传部来的贝史根尔。王书记说,我是西南交大峨眉分校工会副主席过来任的第一书记,在这儿我吃住都在贫困户家里,没住镇上和村委。

接下来,我们提议去看村集体产业,顺路走访贫困户。

(五)

走出活动室,青山着意,欸乃水山绿,清朗凉爽。

活动室对面是一大片美丽的苦竹林。

周边村民房屋俨俨。四季豆飘着,包包菜一垛一垛,很安逸,苞谷顶花飒飒,长势喜人。

王书记说,这里总体民风纯朴,都是热肠子人,我来后修了通村通组路,砌了堡坎,路桥建设跟上了,村民们高兴得竖大拇指。

这两天在做溶洞旅游这篇文章。这个做好,带动整村经济,农家乐也搞起来了。这儿有个溶洞很奇特,里面石钟乳稀奇古怪。

县上给村上的产业扶持金80万元,村上投到这个养殖合作社,养牛也在这,已预订200头牛,这儿在建牛舍,养猪场正在修建,这儿是双凤十二组。

对面十三组、十四组是牛尾笋基地,后面小山头上四组是藤椒基地,四组下面三组是猕猴桃基地,再下来一点五组是山桐子基地,二组是肉兔养殖基地,1082亩集体林场规划为构树种植基地和饲料加工厂。

王书记边走边介绍。

忽儿飞来两个摩的,停在王书记面前,用带彝腔的声音说,我们上山探了几个地方,有一个点水质很好,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原来是解决小河坝一个组的饮水问题。

有红色石洞、奇石群,还可以搞彝家风情晚会、山桐花节、山桐果拍摄摄影大赛,开发旅游资源……一幅幅脱贫蓝图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到了三组猕猴桃基地,王书记说他上午才到这,说硬化这条路的事,9月1日之前必须硬化这条3.2公里路。

这个弥桃猴基地是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的。解决贫困户就业,照顾贫困户自己学会栽种。我计划是一组一品,或者一组几品,几组一品,看重点适合啥就种啥。九月份还搞“摘猕猴桃节”,结合溶洞旅游开发。

彝族组就搞土山羊,和搞彝族风情旅游,烤山羊,烤乳猪等。

看到几个女主人,还有几个老人,在除草,嫁接。老远就给王书记吼过来,“书记,你没给我们带矿泉水来啊”,给自家人一样。聊起早晚的谷子芝麻事。“等这儿整好了,我们又怕你逃跑了”,她们说。“我不会跑哈,还要干两年”王书记说,“摘果子节我带大部队来搞庆祝”。

山风凉凉地吹着。

随处看到扛锄把镰的农民。

来到五组山桐子基地。

村民看到、听到王书记的身影和声音,都在地里干活远远的喊“王书记”。

碰到一个中年男子,他说这个地方流转这个土地80多亩种山桐子,我来管理,山桐子树下套种生姜。经问,他叫李平,“勇闯家庭农场”负责人,平头壮实,一看就是个能干人,他念念不忘地述说王书记借一万元让他带动8户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的事。

在地上挖生姜的一个女主人一次次挽留王书记去她家吃饭。

(六)

天色已晚,黑鸡产业基地就不去了,打道回村。

车上王书记说,我住村上,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他们随时随地来找我方便,有问题早晚都来,我专门叫他们扯,狠狠扯才能理出问题出来,不明白的人才能明白。如果我住镇上,他们谁来找呢?为了流转土地和发展产业,不知开过好多夜会。我从来不把自己当啥高于群众的人来看,从来不摆啥架子,只有实实在在做事。

路边不时串飞肥大的鹧鸪。

回到村上。

简单在村上吃了晚饭,已是8点过,有一道菜很特别,说是野菜,是野芹菜,第一次,呵呵,好吃。

出来已经有几个贫困户在等着办事,王书记叫他们一起去他住处。

我发觉今天我们的司机特别牛,光头,花裤,很健谈,我知道他姓杨,今天专门问他,原来叫杨宇龙,后改叫杨伟,而且娶了一个凉山越西的彝族姑娘,车上说着他和娘家的关系如何如何好,缓解我们的疲劳。他回来也忙着去加班,公司每天都派车下乡做脱贫攻坚用车的事,他要收单,记账,还要培训安全驾驶。

看来大家都忙。没有一个不忙的。但是事情在慢慢理顺,初见成效,我们的信心和精神也越来越好!

毛叶山桐子,这种奇特的植物,我的印象里这种植物在当地被重视起来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小时,我家屋上方有一棵这种树,我们叫它“阿井布扎”(彝语),红红的籽籽,一种我们叫它“阿呷缠美”(彝语)的肥美冬鸟专门吃它。我们每天围绕着它耍,但不知道这种树有没有用处。

“毛叶山桐子”这个名称留在我的脑海里,和一个叫王文彬的第一书记有关。

人活着,故事真多。春风惬意。精彩永在延续。

王书记,好样的!

作者简介:

贝史根尔,男,彝族,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乐山市作协委员、峨边彝族自治县作协主席。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