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才到端午节,叙永县两河镇天生桥村的李成莲已在后院田坝里采摘起艾草,准备送给兄弟家挂上。不一会功夫,一根一米多高的艾草就被她连根拔起,一股浓郁的药草香瞬间在风中散开。
在当地,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挂起菖蒲、陈艾,这是祖祖辈辈传下的习俗,既可以避邪气驱蚊虫,也寓意这一年全家风调雨顺、万事大吉。
正在采摘艾草的李成莲
乡村:种艾草采菖蒲,就为端午这一天
在天生桥村,几乎家家户户的田地里都种植有艾草;菖蒲在当地则被叫作“水菖蒲”,通常都生长在池塘边,且基本都是野生的,很少有人专门种植。
李成莲说,以前村民家里穷,每年家家户户都会种一大片艾草,采下后等到端午节那天早早赶到镇上去卖;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好了,很少再有人专门种植大片艾草去卖,少许种植的也只为端午节这天家里自用。自嫁到两河镇后,她还坚持年年种艾草、挂艾草,已成为一种习惯。
每到端午节,村民都会从自家地里采摘下艾草,从池塘边摘几根野生菖蒲,经打理后捆扎成狗儿形状,系上一颗大蒜和一片肉,再涂抹上雄黄酒,就成了当地俗称的“艾狗儿”。村民们相信,有了“艾狗儿”悬挂在自家大门上,就可以“驱蚊除妖,顺风顺水”。
“乡下蚊虫多,端午前后天气又热,娃娃些身上容易长各种毒疮,我们就用陈艾、菖蒲熬成水给他们洗澡,管用得很,洗了毒疮就慢慢消了。”谈起为什么每年仍坚持种植艾草,李成莲讲述了一段让她记忆犹新的往事:
十年前,乡下的卫生条件还不是特别好,16岁的小女儿和同学下河洗澡回家后,浑身长出许多红疮,奇痒无比。到镇上诊所看病,大夫说是某种很难根治的“狼疮”,吓得李成莲两腿发软。虽然又是吃药又是打针,可小女儿的症状就是不见好转。后来有村民建议她用菖蒲、陈艾试试。连续三天,李成莲都采艾草、菖蒲并熬成水为小女儿洗澡,慢慢红疮消了,身上也不痒了。
李成莲说,就因为这件事,当地村民都把艾草和菖蒲当成一种神奇的药草来种植。
城里:菜市场买艾草菖蒲,去晚了怕买不到
每年端午节,在泸州城区,也总能看到不少人家将艾草和菖蒲悬挂在门前,构成现代都市生活里一道古朴的风景。
这几天,市民徐阿姨已经开始留意菜市场里有没有人开始售卖艾草、菖蒲,准备买些回家清理干净后挂在门上。“往年都是端午节当天上午去买,以前农民常常背着背篓来卖,现在都是推个小推车。不过,卖的量虽然比以前多,但买的人也多,去晚了还怕买不到。”徐阿姨说,艾草、菖蒲平时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只有端午节那一两天才有,所以每年大家都争先恐后去购买。
艾草、菖蒲价格不贵,通常大把的5元,小把的2元。徐阿姨每年都会买上两把,门前左边右边各挂一把,一边挂一边嘴里还要念叨:“菖蒲剑,陈艾草,驱邪除病是法宝”。这句话是徐阿姨从小听外婆这样念的,一直记在心里。
“外婆常说艾叶像人形,又能给人治病,所以端午这天将陈艾挂在门上可以保人平安无病;菖蒲叶子像辟邪的宝剑,把菖蒲挂在门上,一切‘邪恶鬼魅’就不敢进屋了。”徐阿姨说,小时候过端午节,吃了粽子、苋菜,外婆还会用指尖蘸上雄黄酒,在几个姐妹的眉心画上一个“王”字。晚上,再用剩下的艾草、菖蒲熬水给大家洗澡,这样端午节才算是过完。
外婆虽然早已去世,但艾草、菖蒲那略微苦涩、泛着药香的味道,却长久地留在徐阿姨心头。如今每年端午节,她也会蘸上一点雄黄酒,在女儿眉心写上一个“王”字,也保佑她平安顺利、无病无灾。
除了艾草、菖蒲,每年端午节这天,看到车前草、夏枯草、藿香、茴香、蒲公英等,徐阿姨也总会买些来熬水喝,一时间家里处处飘散着各种草药香。徐阿姨说,这是一年才闻得到一次,只属于端午节的芳香。(川江都市报记者 李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