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

勤劳种下幸福果 产业拓宽致富路

宋豪新 王波 王凡

2020年06月15日09:25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广安龙安柚母本园接满了果实。广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棵柚子树有百余年历史,是从我祖辈传下来的,现在每年大约可结百余个果子,每一个可以卖到上百元!”在龙安柚母本园,村民唐华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柚子树,显得很是自豪。

龙安柚母本园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群策村,面积500余亩。据了解,广安龙安柚在当地已有130余年的栽培历史,除百年老树外,母本园内其它柚树均是当地果农在不同时期在园内树龄较长的柚树上通过空中压条繁殖的方式繁育苗木栽植的。上世纪90年代政府对园内柚树进行了提纯复壮,建成了为全区大力发展龙安柚特色产业提供大量优质纯正的龙安柚接穗,以大批量嫁接繁育龙安柚苗木的母本园。

8年前,44岁的唐华回到老家广安,从爷爷手中接管了这棵百年柚子树。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开始不再外出打工,安心留在家里做起柚子产业。目前,唐华家里种植了300多株龙安柚子树,去年,唐华仅靠种植龙安柚,年收入就超过了30万元。

目前,母本园平均亩产柚果3000枚以上,亩产值达2万元以上。母本园共涉及柚农123户,其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2户,10万元以上的有15户,5万元以上的76户。目前,母本园所在的龙安乡,龙安柚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挂果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果7500余吨,年产值3700余万元。

近年来,广安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将龙安柚产业园区与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旅游核心区统筹谋划,全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目前,全区龙安柚种植面积25.5万亩,挂果面积18.3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8.5亿元。2019年,广安区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龙安柚)优势区,龙安柚现代农业园区被认定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广安龙安柚”被评为“2019年四川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龙安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

刘洪正在直播带货。王波 摄

“欢迎进入直播间,我们的鞋都是纯手工编织的,谢谢关注!”在四川南充阆中市,因骨癌而高位截瘫的刘洪,成为一名线上销售主播,现如今,这份工作每个月能为她带来2000余元的收入。而她销售的产品,来自四川省南充阆中市王家嘴社区编织基地。

2018年3月,在南充市残联指导支持下,阆中市残联分别在省定贫困村洪山镇良善垭村、保宁街道办事处王家嘴社区建立疾人手工艺品编织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残疾人”的经营模式,以基地为中心带动和辐射周边贫困残疾人,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的平台,实现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

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是集残疾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占地200平方米。通过聘请南充巧织坊有限公司专业人士进行深度培训,让残疾人掌握了编织技能,可编织造型卡通、充满童趣时尚的婴儿毛线鞋、毛线帽等手工制品。为了让产品品牌化、市场化,由杨宝娟、马明妹等残疾人共同投资成立了阆中市阆苑善坊工艺编织有限公司,成功注册了“阆苑善坊”商标,打造出阆中市残疾人手工艺品本土品牌。刘洪受聘为阆苑善坊有限公司线上销售人员,走上了“直播带货”的岗位,目前粉丝达到15000余人。

刘洪开启了新的人生历程。她每天都早早到店为直播做准备,调试直播设备、整理妆容……每件事都做得有条不紊、细致入微。目前,仅通过直播带货,她每月就能收入2000余元。

两年来,阆苑善坊工艺编织有限公司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在实体店、淘宝店、拼多多、抖音、快手直等平台共销售产品10000余件,销售金额达40万余元,其中婴儿高帮毛线运动鞋深受网友喜爱。

目前,编织基地共有100余名困难残疾人从事手工编织(其中建档立卡20余人),带动网上销售人员10余人,月收入1000余元,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助推了残疾人脱贫增收。

安居村家庭农场的芦笋长势喜人。王波 摄

眼下,安居村的芦笋和蔬菜长势喜人。曾在北京打工20多年的文富群,是这个蔬菜种植基地的老板。2014年,文富群经政府招引回乡,承包村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如今她的年收入超200万元。村民在基地务工,人均每年有近2万元新增收入,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

安居村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该村先后引进原乡农庄、天恩农业、天果农业等龙头企业3家,招引培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8个。与凤凰包、钱库、石城等村成片流转土地7000余亩,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农户”模式,种植柑橘、葡萄、猕猴桃等特色水果3000余亩,优质粮油2000余亩,大棚芦笋80亩,银杏、射干、芍药等巴药150亩,时令蔬菜1000余亩,发展稻、鱼、虾共生600余亩,发展年出栏肉牛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个,带动周边800余户4000余人通过“劳务就业、反包倒租、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62岁的村民张美金是家庭农场的员工,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流转了3亩土地,租金每年1800元,我又在这里打工,每月收入也是1800元,每年固定收入就有23400元。”

“以前我就是在地里种些红薯啥的,完全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不说,也没有现在挣得多。”张美金告诉记者,如今她有了固定收入,而且还没有自己种地时那么劳累。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孙子,张美金乐开了花:“现在不愁吃、不愁喝,孙子也有了,子女在外面打工也能挣到钱,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就是小康生活吧!”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