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好好对待胸腔里蓬勃跳动的心脏”

器官移植咨询义诊现场,不到1小时就有二三十人登记

2020年06月12日07:39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原标题:“我会好好对待胸腔里蓬勃跳动的心脏”

  “您有意愿捐献哪些器官呢?”“都捐吧!”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询问一位志愿者捐献意愿时,他这样回答。

  昨日是中国第4个器官捐献主题活动日,今年的主题是“生命是一首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楼前的广场上,器官移植咨询义诊活动举行。不到1个小时,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签名的志愿者就有二三十人。

  华西医院专家: 器官捐献数量增加但缺口仍很大

  2013年,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全面推开。目前,我国在器官移植数量上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家印介绍,人体器官捐献百万人口捐献率,做得最好的西班牙大约为40%。在中国,这个数据为3%。虽然器官捐献数量在增加,但从中国人口基数计算,缺口还是很大的。“以肝移植为例,全国每年会做3000多例肝移植手术,但等待、需要做肝移植手术的患者大约为30万。”杨家印说,在器官捐献主题活动日举行义诊咨询,是希望向民众宣传器官捐献大爱的意义,鼓励更多人参与。“现在的登记渠道很多,包括红十字会官网、支付宝页面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终身教授严律南介绍,因意外、心脑血管疾病等脑死亡患者在去世后捐献器官,能够拯救濒临死亡的器官衰竭患者。从多年临床经验来看,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手术成功率高达95%,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在80%以上,5年以上生存率接近70%。“对于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来说,是一次新的生命;对于捐献者家属来说,也是一种念想,家人去世了,但器官还在另一个人身上活着。”严律南说。

  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志愿者有老人也有年轻人

  咨询义诊现场,右侧的器官移植捐献登记咨询处排起了长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轻人。一位男士手里拿着检查报告单,俯身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飞快地填写着,丝毫没有犹豫。这位男士告诉记者,他叫谢鸿,也是一名医生,这次是到华西医院就诊,看到有器官移植捐献的登记,就来报名了。“一个人如果(去世之后)可以救很多人,对社会是一种贡献。”谢鸿说。

  记者从报名表上看到,登记报名的志愿者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

  最难忘的捐献:

  25岁器官捐献者最后一个生日

  器官捐献协调员被誉为“生命的摆渡人”,他们为生命的延续牵线搭桥,见证生与死的转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器官捐献协调员刘玲莉讲述了她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捐献者。

  2019年,一位年轻男子因癫痫疾病导致脑死亡,经过协调员的沟通解释,这位男子的父母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巧合的是,正式捐献那天恰好是该男子25岁生日。“我们决定给他过最后一个生日。”刘玲莉说,当时同事们买来鲜花,精心布置,陪着其父母给捐献者过生日。“其实,患者当时已经脑死亡,不会对外界的事有反应,但对父母来说,这是必要的安慰。”刘玲莉说,在男子25岁生日这天,他的肝脏、双肾分别移植给3位与他同龄的年轻男性,“生命得到了延续。”

  受捐者来信:

  我会好好对待胸腔里蓬勃跳动的心脏

  义诊现场,器官捐献协调员展示了两份受捐者来信。

  “今年的冬天格外漫长,但温暖的春天依旧如约到来。”其中一位捐献者在信中写道。他是一名心肌病导致严重心衰的患者,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2018年5月在登记心脏移植名单一个月后,他等到了捐献心脏。接受移植两年,他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我一直听从医嘱,保持清淡饮食,坚持锻炼,定期检查……”他说,他会好好对待胸腔里蓬勃跳动的心脏,一起安全和安心地度过余生的每一天。(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报道)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