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

四川遂宁:城里人幸福 乡下人致富

宋豪新、王波

2020年06月12日15:16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镇江寺庙街道片区建筑外立面改造成果。遂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那年的雨很大,路上的积水都淹到了脚背,我们老年人都不敢出门。”回忆起2013年遂宁城区遭遇的那场特大暴雨,71岁聂兆南印象深刻。“现在好了,雨再大路面也没有积水,特别是软绵绵的步行道,走起来特别舒服,也不害怕滑倒。”聂兆南的切身感受,是遂宁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城市双修”(即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真实写照。

聂兆南居住的镇江寺街道,是遂宁船山区一处典型老旧院落片区,长期以来,街道雨污合流,管网标准低,淤积堵塞严重,排水能力不足,污水外溢、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同大部分老城区一样,镇江寺街道的城市支路、背街小巷以及小区院坝破损严重、凹凸不平,“脏、乱、差”现象突出,同时,老旧建筑外墙瓷砖脱落比较严重,建筑外立面的防盗栏、空调外机等安装凌乱,架空线路构织的“蜘蛛网”纵横交错,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存在安全隐患。

2017年,镇江寺片区老旧小区“城市双修”及海绵化综合改造项目启动。遂宁市住建局设计科科长向京告诉记者,项目不仅对小区、道路排水管网进行了升级,对主要道路之外的城市支路、背街小巷进行改造,铺设沥青混泥土,建设透水边带和人行道透水铺装,此外,还将老旧建筑物外墙的瓷砖进行剔除,外墙统一采用彩色质感砂浆,并对建筑外立面的防盗栏、空调外机等进行了统一规范。

历经一年时间,施工围栏陆续拆除,第一次见到改造后的城市风貌,在此居住了30余年的聂兆南不禁感叹:“这分明一座崭新的城市!”

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着力实施内涝点整治,消减城市内涝,通过采用本地获得国家发明创造专利的整体透水、边带透水等技术,结合源头减排、管网改造、终端调蓄、设施提升等综合措施,试点三年来,已实施海绵建设的区域经受住了多次强降雨的考验,内涝基本消除,看海现象已成为历史。图为遂宁市河东新区芳洲路内涝治理对比

近年来,遂宁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仅着力解决老旧小区的“内疾”和“外病”,针对新小区,坚持少破路面、慎断交通,充分利用人行道、绿化带等空间就近实施海绵改造工程,将小区雨水引入周边开阔空间予以消纳。

江语城小区是当地的一座新小区,2016年被成功评为四川省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小区通过下凹式绿地留住雨水、碎石渗透带消纳净化雨水、调蓄池滞留存储雨水、透水铺装减少地表径流,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水体不黑臭的建设目标,小区的雨水年径流指标控制率达到80%以上。同时提高了小区居民雨天出行的舒适度、安全度。

退休在家的小区居民蒋大妈,每天都要带着孙子到江边的公园玩耍。“以前下雨后,地上总有积水,都不敢带孙子出门。”蒋大妈告诉记者,现只要雨一停,孙子就吵着出去玩,并指着路面跟她说:“没有水!没有水!”。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双修”,遂宁既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海绵目标,又实现“路平、水通、灯亮、景美”的民生目标。“好得很!在这样的城市里,我们感觉很幸福。”聂兆南说。

吊脚楼下的乌骨鸡。王波 摄

金山村是遂宁市大英县的省级贫困村,全村现有983户326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63户378人,贫困发生率17.2%。“2017年底通过村退出验收。2017至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为3万余元、5万余元和8万余元,今年已实现收入12万余元。”说话者,是有着“金山村大掌柜”之称的村总支书彭俊松。

2017年1月,28岁的彭俊松回到家乡当选了金竹村的村支书。当年,金竹村顺利脱贫。2019年,回马镇的原山村、金竹村合并为金山村,他再次当选为了总支书。

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彭俊松觉得村两委不能只说不练,“不能只说帮群众脱贫,村集体自己也得‘脱贫’。村集体自己都不富裕,怎么让群众信服跟着村两委去致富?”

不仅是在村里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路子,2018年底,原金竹村村集体还投入28万元,修建了鸡舍、引进了鸡苗,开始饲养乌骨鸡。

彭俊松向记者推介乌骨鸡。王波 摄

为了畅通销售渠道,彭俊松几次跑重庆,与当地的超市达成了合作协议。今年年初,正当村集体饲养的第一批500多只乌骨鸡该上市的时候,突发的疫情却阻断了销路。

看着500多只乌骨鸡没了销路,大家都犯了难。彭俊松想到了网络,于是他便在抖音等平台注册名为“金山村大掌柜”的账号,更主动出镜当起了网络主播。

“大家看,我们的乌骨鸡毛色锃亮、精神饱满,每天都在山上跑,是真正的土鸡,每只只要150元,遂宁当天送达,成都重庆次日可达!”从微信到抖音,从短视频到直播,彭俊松不遗余力地推介起村里的乌骨鸡,也赢得了网友的广泛赞许,最终让500多只乌骨鸡销售一空。

和销售环节比起来,在乌骨鸡养殖环节,彭俊松也没少吃苦。刚开始,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买来的小鸡大批地死去,彭俊松心疼不已,只好捧着死去的小鸡去请教养殖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村里发明了吊脚楼式养殖场,小鸡们夏天在下层纳凉,冬天在上层取暖,节约了取暖费用,减少了病死率。为了防止公鸡打架,他还给小鸡们戴上了“眼镜”。

“村里的鸡养得好,卖得也好,我们看着这些鸡都开心!”67岁的村民李兴春在鸡打工,光工资收入每月就有2000余元。她告诉记者:“虽然以前我们是贫困户,但现在大家都这么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我们也有了固定的收入,我还是有信心要致富起来哟!”

“即便困难再多,我们的目标始终没变,就是要让金竹村的村民,出门有车子、兜里有票子、过上好日子!”彭俊松如是说。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