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作战

刘裕国  郑赤鹰

2020年06月11日11:06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从成都起步

成都作为西部重镇,地铁建设的起步是比较晚的,直到 2010年9月27日,1号线才正式开通运营,成都从此成为中国大陆第十个拥有轨道交通(地铁)的城市。但是,成都地铁的规划却极为宏伟:成都的地铁网将由46条线路组成,包含23条普线、17条快线、3条既有市域铁路线、1条市域内控制线线路(简阳线)、2条市域外线路18-1号线(资阳线)和39号(眉山)线延伸线组成,总长约2450公里,将来还要北接德阳、绵阳。

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蛋糕啊!

众所周知,建筑业早就是一个僧多粥少的行业了,嗅到这个信息,无数人疯狂地扑了上来。其中,自然少不了水电七局市场营销部门的同志。他们紧盯着地铁建设的进展,当2号线二期工程开始招标的时候,他们立即报了名。毕竟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国企,虽然没有市政建设的经验,但是,修了大大小小那么多的水电站,足够说明他们的实力了,加上他们的标书做得无可挑剔,他们中标了。

时任水电七局总经理申茂夏掂量许久,找谁来拉队伍、接这个活呢?他最终选中了在机电安装分局工作的杨愚。杨愚当过分局长、党委书记,在局机关也算是最早关注成都地铁建设的人之一,而且参与了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的投标。

申总问杨愚:让你牵个头,把成都地铁这摊子事张罗起来,怎么样?

杨愚很干脆地回答:行!

从此,他这个光杆司令开始竖杆子扯大旗,组建筹备组,这便是现在的水电七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简称“城轨分公司”。

杨愚要来几个骨干做帮手,开始招兵买马。招聘的帖子一发出去,就吸引了不少中铁工、中铁建等外单位的专业人才,都是冲水电七局这块牌子而来。可见,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水电七局,这些年一路打拼,在业界还是有很高的声誉。

正是在与这些应聘者交谈的过程中,杨愚听说,深圳有两个资深地铁技术人才,有外流的意向。杨愚立马飞往深圳。

深圳地铁起步较早,第一条线路于2004年12月28日就正式开通运营,之后,他们的2号线、3号线、4号线……陆陆续续贯通建成,投入运营,这里聚集了大量修建地铁的专业技术人才。

杨愚担心的是,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的待遇肯定比内地好,自己从大西南过来,能不能打动他们呢?只有用自己公司的优越性来吸引他们了吧!他约到两位专业技术人才,说明自己来意,接着就讲成都地铁的近景远景规划,讲水电七局作为国企的优越制度,讲企业文化……杨愚的口才其实并不算特别好,但是,他讲得实在,还真把人家打动了,他们一起吃了顿饭,又谈了很多细节的问题,当场就签订了协议,一起飞回了成都。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和招聘,项目部终于像个样子了,有了40多个人,从水电七局各分局抽来的有一半,另一半则是外聘人员,都是专业技术人才,相比要承担的工程,这些人员是不够的,还得抓紧培养。他们利用水电七局在郫都区的培训中心,连续举办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各分局听说了,都派人来听,大家对转战地铁这个新领域都很感兴趣,事实上,好几个分局也都参加到地铁建设中来了。

第一次干地铁,实际上就是边干边探路,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2014年底,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的前期施工就很不顺。遇到大漂石、高富水、无胶结地层,盾构机掘进困难,还连续遇到塌方,所有人都没有遇到过这样复杂的地质情况,工程被迫停止。

这时,就看出他们在本土作战的优势来了。水电七局领导对此很重视,这是水电七局在成都地铁的第一个项目,关系重大,决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局领导亲自出面,请来专家,组建专项技术部,解决盾构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经过群策群力,问题解决了,盾构机还创下了每天掘进37.5米的崭新纪录,在成都地铁隧道掘进中排名第一。

到了5月汛期,地铁4号线二期西延线工程逼近江安河畔,他们要横穿江安河。看着江安河的滚滚波涛,许多人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但是,结果让人们大吃一惊:他们两次顺利横穿江安河,引起很大震动,这个两穿江安河的行动,被列为成都地铁单项工程特别重大风险源控制成功项目。

水电七局负责的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西延线土建工程提前半年时间完工,并一次性通过验收,被评为优质工程,整个二期于2016年6月正式投入通车运行。用时任水电七局总经理申茂夏的话说:它的开通,标志着水电七局轨道交通施工步入成熟阶段。

这个打得极为漂亮的遭遇战,成功地为水电七局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也为他们后来陆续中标成都地铁建设项目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如今,城轨分公司已经拥有300多名员工,固定资产数以亿计,其中盾构机就有8台,一台价值就达7600多万元。随着项目的不断增多,产值也直线上升,2017年已经突破10亿大关,达到10.3亿元。

成都作为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三大的城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堵城”,成都地铁以其方便、快捷、准点,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2016年度发送乘客5.61亿乘次,日均客流达到153.21万乘次,列车正点率99.99%,公共交通分担率达35%左右,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与此相对应,成都地铁的建设也在快马加鞭。水电七局被人们寄予厚望,相信他们任重道远。

攻坚

2015年9月间,刘剑带着人正在修建四川康定境内的长河坝水电站。突然接到命令,要他立刻到深圳报到,参加深圳地铁7号线的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

一时间,刘剑有点儿发蒙。他是电焊工出身,后来又一直搞机械安装,从来没有跟地铁打过交道,领导是什么意思啊?可是,水电七局的人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更没有拒不执行命令的人——即便有那么几个,也早就被开了。他匆匆赶到深圳,一头就扎进了地下十几米深的工地,一边看,一边学,一边干。在安装过程中,他每天都要沿着地下管道走——坐地铁时转瞬即过的距离,走起来可是需要时间的,全得一步一步地丈量,一天下来,少则2万步,多则4万步,一边走,一边检查施工质量。后来,他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一辆自行车蹬上,这可是违规行为,要受处罚的。他捏着鼻子认了。大半年之后,他又被调回了成都,到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担任机电安装设备总工程师。他这才明白领导的用意。

这时,在深圳地铁的经历和经验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珍贵了。但是,跟着别人干和自己单独干,还是两码事儿!更何况他是总工,领头的,掌着舵把子,下一道命令,下面就得无条件地执行。下对了还好说,万一下错了呢,损失可就大了。

刘剑首先还是静下心来,研究合同,研究图纸。这次,水电七局中标的4号线延长线,有4个站台,都得由他带队承建,而4个站台又各不相同,施工难度极大。

好在刘剑掌握并熟练运用了一个新技术,就是三维立体设计软件,把平面图纸输入,自动生成立体图像,风管、电缆、通电线路等,有多大体积,设置在哪儿,占多大空间,一目了然。如果发现哪个地方不妥,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修改,避免了深圳地铁施工初期管道与管道碰头打架、预留孔方位不准确、定制的部件装不上去的弊端,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也避免了定制部件的返工,防止了材料的浪费。

以前下任务,还是对照图纸讲解半天,现在就简单了,施工队长、工班长领受任务的时候,先来看这个三维立体图像,心里有数了,再回去干活。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施工一线的工人认识能力有差异,施工技能也有高下之分。刘剑在每个阶段下达任务之后,都要深入到工作面,领着大伙先做一个样板,这一段要使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技能,实现什么效果,达到什么质量,让所有人都一清二楚了,再开始施工。

为了按期拿下4号线西延线工程,工地实施三班倒,不分晴天雨天,不分白天黑夜。工人可以轮班,管理人员太少,轮不过来,刘剑就亲自去顶班,在最紧张的9月10月里,刘剑泡在工地上,连成都的家都没有回过一次。两个月时间,刘剑整整瘦了30斤。两个月后,第一次回家,妻子看了大吃一惊:你咋瘦成这个样啦,莫不是得了什么病吧!刘剑往沙发上一倒,含糊不清地说:哪有什么病,减肥。说着就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妻子看着直掉眼泪。

成都地铁4号线有个万盛站,处在低洼地带。水电七局参建人员进入时,运来大批填充料和混凝土,进行垫高整治。但是,站点所在地势与周边比起来,还是比较低,平时看不出来,一下雨就成了雨水聚集地。

因此,夏建华一碰到雨天就特别紧张,他在万盛站负责现场管道和技术处理。一天深夜,零点刚过,夏建华在梦里听到哗哗的水声,猛然惊醒。坐起来一听,外面在下雨,还下得不小!他赶紧爬起来往工地跑。不出所料,雨水正哗哗地沿着出站口往下灌。下面就是刚完成土建的站台工地,最怕的就是水浸;站台上还堆放着大批水泥沙石,还有各种各样的装修建材,被水一泡就全得报废,那样损失就大了。

夏建华赶紧给施工队队长打电话,让他立即集合队伍,能集合多少就集合多少,火速带到工地来排水抢险。

天上闪电一道接着一道,雷声也在耳际滚来滚去,雨越下越大。

夏建华等不及了,扛起沙包,就往出站口垒,一个、两个......他满脸雨水,累得喘不上气了,有一双胳膊扶住他,施工队赶到了,他说:先把沙包堆起来,把雨水拦住!到底是人多力量大,雨水被拦住了。他又喊:把抽水机抬过来!大家七手八脚,抬过来6台抽水机,然后,接通长长的消防水管,抽水机发动了,水管突突地往外喷水了,站台上的水位开始下降了。

这时夏建华才发现,现场所有人全都浑身湿透,他连着打了好几个喷嚏。他连忙说:我在这儿守着,你们赶紧回去换上干衣服,抓紧时间休息,明天还要上班。

夏建华是甘肃人,兰州交大毕业的。到水电七局后,一直在水电站工地上干。结婚后,因为妻子在成都龙泉,组织上照顾他,把他调到成都工地,他嘴上不说,心里还是十分感激的。

后半夜,夏建华一直守着几台抽水机,没敢睡觉,他也没地方睡,浑身衣服湿透,冷得他直打寒战。他不得不来回走动取暖。早上7点过,雨停了,涌进站台的水也抽得差不多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多了起来,在饱含水分的路面上擦出“嗞嗞”的水声。

新的一天的忙碌又开始了。

自从经历了那个晚上的险情,夏建华就特别关注天气。一个晚上,天气特别闷热,老成都人都知道,这是要下大雨的前奏。夏建华拿不准,便在手机上查了一下天气,天气预报说当晚有大雨。他立刻想起,工地上有连接到地面的一个下水井,有好几根10厘米直径的塑胶管通向站内,要是不处理,雨水又会灌进施工现场。

他跳进漆黑的下水井,被太阳蒸烤一天,井里管道的热气蒸腾,温度很高,加上井里地方窄小,不一会儿,夏建华就感觉到头昏。他对站在上面的同事小李说:要是我万一不动了,你马上喊救护车哈!

小李说好。于是,就不断地发问:

怎么样?

还行不?

要不,你上来,我们换一下?

那是半夜,路上没有行人,也少有车辆。他俩配合默契,忙了大约40分钟,把管道都处理完了。夏建华往井上爬的时候,远处一道闪电,接着一声滚雷炸响,雨哗啦啦地落了下来。

这一夜,他们也没睡成,一会儿过来看看,一会儿又跳下去摸一下。好在处理及时,没有出现灌水。

夏建华在万盛站工地干了整整一年,参加了每一个环节的施工、监管,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了。

按照预定计划,万盛站是在第三批移交名单上的。后来,成都轨道集团改变计划,把万盛站列入第一批移交的站台。这时,离移交只有一个月时间,真有点让人措手不及。

领导找到夏建华,问他:行不行啊?夏建华说:没问题!他们果真在期限里圆满完成了所有移交前的准备工作。

2017年3月,成都轨道集团组织专家对水电七局承建的4个地铁站进行验收。所谓验收,就是要现场调试地铁站的所有设备,看它们能否正常发挥效能。如果有哪一个设备出现问题,那就只一个结果:不合格。不合格,就意味着不能投入使用,这个后果有多严重呢?水电七局每一个参加成都地铁建设的人都知道,首先,地铁推迟开通,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为是政府项目,政府将丢尽脸面;而他们水电七局的参建者呢?还想再干地铁项目吗?他们如何面对局领导,面对水电七局的员工、家属呢?想都不用想了,用一句四川乡下俗话来形容:一个螺蛳打坏一锅汤。

第一个验收的是杨柳河站。总工程师刘剑亲自操刀上阵。面对专家、领导和围观民众,他感觉到自己有如被聚光灯炙烤,脸上一阵阵发烫。

开始!

刘剑沉着地按下按钮:

第一个系统,顺利通过!

第二个系统,顺利通过!

第三个系统,顺利通过!

……

周围,传来了压抑不住的欢呼声!

第二个站点、第三个站点、第四个站点,全部一次验收成功。水电七局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项目部获得了调试优秀单位称号。

4号线二期工程的开通仪式是在万盛站举行的。站台上,拉起了横幅,挂上了标语,崭新的墙壁光洁如洗,柔和的灯光洒满站台,通风口送出阵阵清新的空气,哪里还有一丝当初水帘洞的模样啊!夏建华悄悄地站在人群中,忍不住热泪滚滚……

赴汤蹈火亦寻常

2016年8月9日,成都地铁18号线可研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2016年8月16日,成都地铁18号线正式开工建设。

18号线是一条连接成都市区与成都新机场,也就是天府国际机场之间的快线和同时兼顾市域客流和机场客流的复合线,起于成都南站,向南延伸覆盖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直至天府新站,之后向东穿越龙泉山,最后到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线路全长 66.16公里,设车站12座。设计最高运行时速为140公里,远远超过成都地铁线路80公里的最高时速,将成为成都跑得最快的地铁。

水电七局经过精心准备,在成都地铁18号线的土建施工以及前期工程施工项目招标中连中三元,夺得土建1标、土建2标、土建5标三个标段。

要说施工难度,三个标段各有各的特点。然而,最困难的还是要数5标段,因为5标段要打一条穿过龙泉山的隧道,成都龙泉山隧道是成都地铁18号线的关键性工程,长9.64公里,这个长度并不算长,但是这条隧道最大埋深275米,为油气田地质结构,属高瓦斯隧道。瓦斯就是甲烷,一种无色无味,但极易燃烧的气体。当它浓度高的时候,散发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爆炸,所谓瓦斯爆炸,就是高浓度的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一旦出现瓦斯爆炸,其威力等同于炸弹,势必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18号线也因此成为全国最长穿越高瓦斯地层的轨道交通工程。

根据设计,龙泉山隧道实施的是双洞分修,就是同时打两个隧洞,左右双线距离为30米;隧道设置两座斜井,1号主斜井长400米、副斜井长362米;2号主斜井长294米、副斜井长275米;进口为“U”形敞口结构,出口衔接路基工程,属于典型的高瓦斯长、大隧道。

鉴于这个项目事关重大,水电七局领导班子在挑选项目部领导的时候颇费脑筋,最终,有一个人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他就是孙志强。我们在前面写到过他,他在京沪高铁工地上干得相当出色,被评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先进个人,荣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铁道部“十大创造中国速度的人”荣誉称号,他负责的工地被评为标准化工地。孙志强还有一个长处,善于钻研,作为主要实施人,他参与的科研课题在水电七局荣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龙泉山隧道施工,就是需要一批这样工作扎实、勇于担当、善于钻研而且经验丰富的精兵强将。他们斟酌再三,指定孙志强出任项目部常务副经理。

孙志强没有辜负领导的希望,他和项目部的同事们从深入了解高瓦斯隧道的特性着手,弄清楚高瓦斯的产生、发生、爆炸的原理,然后,确定了一个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穿越高瓦斯隧道施工,安全施工决定一切,不能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施工,什么都谈不上。”

他们借鉴其他单位在高瓦斯隧道施工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有效的做法。比如说,超前地质预报是预防高瓦斯爆炸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他们首先运用地质雷达对隧道掌子面地质进行探测,然后再进行钻孔取样,孔深30米,监测记录瓦斯浓度。两种探测结果相互印证。

2016年9月21、22日,在业主、监理的现场监督下,龙泉山隧道1号斜井副井和主井、出口左线分别成功完成了首次试爆成功。由于龙泉山地质十分坚硬,为了加快施工速度,隧道除在两头分别开挖外,1号斜井、2号斜井工区均采用双向施工,即由斜井和主洞交叉点向主洞双向施工同时进行作业, 一共形成12个作业面全部开工。

在施工过程中,他们以规章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基础,全面推进地铁标准化管理,让每个员工都能熟悉工作标准和业务流程,明白“何时、何地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在工作中成为员工自觉的行动。

我们跑过很多工地,但是到龙泉山施工现场采访的时候,经历的一切让我们深感意外。

第一个意外就是进入隧道工地要过好几道关,安检的程序和标准比上飞机的安检还要严格。

第一道关是瓦斯隧道门禁系统。进入施工区域有安全门,进洞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在安检室登记,物品存储,金属、违禁品检测;任何电子产品设备,包括手机都不能带进去。 

第二道关是消除静电。要进入施工区域的工人必须将手放在设置的圆球上,来消除人身上的静电;安全帽上还带着具有定位功能的芯片,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除此之外,项目部狠抓安全教育培训,配备专职和兼职安全员,让所有参建人员进行安全体验,包括安全绳使用、安全帽撞击、触电体验、伤员救护、高空坠落、安全防护用品佩戴等,提高了项目部管理人员、专兼职安全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使项目部所有施工人员均持证上岗。

“对排查安全隐患‘宁可千日谨慎,不可一日大意’ ”,安全监督员指着施工区域的安全文化漫画宣传系列图片告诉我们,项目部根据高瓦斯隧道施工现场要求,开展了专项方案编制,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隧道通风专项方案》《瓦斯防控安全专项方案》《爆破安全专项方案》《隧道坍塌安全专项方案》等7个施工专项方案,其中4个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同时,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班前安全讲话、安全监督员制度、信用评价考核制度”的落实和培训,让“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等安全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让广大员工对安全生产给予极大关注。

接着,我们来到项目部主控制室,这里的大型LED显示着各个施工作业面,管理人员通过大屏幕,能够实时直观地了解隧道施工现场情况,掌握现场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工作状况和活动轨迹,对施工区域和隧道中的瓦斯浓度、人员定位、广播通信功能等进行监控,便于更加合理地实施监控和管理。

现场洞内安装瓦斯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测洞内瓦斯、硫化氢等不良气体浓度,隧道洞口设置LED显示屏,实时显示洞内有害气体浓度、温度、风速等数据,为进洞施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洞口LED显示屏数据与项目部监控室数据同步。

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水电七局班子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孙志强和同事们殚精竭虑、刻苦攻关的结果。正因为有了这些保障,杜绝了高瓦斯兴风作浪的可能,龙泉山隧道的施工自开工以来,始终有惊无险,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

对我们的采访来说,这个过程少了一些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显得平淡无奇。但是,对整个18号线来讲,对参加龙泉山隧道建设的参建者来讲,却是一个福音,也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孙志强还是有一些遗憾的,这个遗憾是他无法弥补的,那就是他对妻子、对孩子的歉疚。大儿子出生时,他正在京沪高铁工地。妻子有妊娠高血压,剖腹产之后,血压骤然飙升,差点儿要了妻子的命。尽管如此,他只待了一个星期,就不得不踏上返回工地的路程,走出医院那一刹那,他不敢回头,他怕看到妻子的泪脸,也怕妻子看到他满脸的泪水……小儿子出生时,他在沪昆铁路工地上,回来探亲,小儿子一岁多了,会喊人了,却偏偏不会喊爸爸。孙志强脸上带笑,心里却像针扎一样疼。调到龙泉山隧道了,离家倒是近了,可是,回家的时间却更少了,他肩上的担子太重太重了。孩子,爸爸不求你们原谅,只希望你们长大了,能够理解爸爸!

紧邻繁华

水电七局在18号线一期工程的另两个标段,虽然没有龙泉山隧道那样危险重重,但是也面临重重困难。其中的1标段,包含一站二区间,分别是火车南站、火车南站-孵化园站、孵化园站—锦城广场站,以及车站附属工程的土建施工项目和前期工程施工任务。

尤其是火车南站,是18号线全线唯一在成都三环内的车站,地理位置复杂,周边建筑物较多。该站北端为铁路火车南站站房,西侧为火车南站南行桥,桥桩距车站距离最近仅为0.8米,东侧小里程段为凯德天府,距离车站最近距离约2.18米,东侧大里程段为大鼎世纪楼房,为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其地下室距车站主体结构最小距离为11.5米。车站周边重大危险源多,涵盖深基坑、高大支模、大型吊装,匝道桥及既有线拆除、天府立交桥桥桩加固及桩基托换、盾构在复合地层中穿越天府立交桥桩基群及三环路,安全管控压力巨大。因此,项目部把对周边建筑物及既有线的保护作为安全风险高、特别重大危险源重点管控,提前启动征地拆迁、管线改迁、交通疏解、绿化迁移、市政设施拆除等内容,成为18号线全线第一个打围施工,第一个围护桩施工的项目部,获得“成都市优质示范工程”,火车南站及盾构区间均获得“成都市安全文明工地” 称号。

土建2标同样也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包含三站、两区间、两风井,其中锦城广场站是目前成都最深的一个地铁站台,深达42米,建成后可与11号、29号线换乘,三站呈三角形布置,11号线在上、29号线在下、18号线在中间,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车站总长为367.5米,宽度23.7—33.5米,底板埋深32.7—41.0米,有效站台长186米,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两端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同时本站设置铺轨基地,预留轨排井。

王福兴是2016年4月调到18号线2标段锦城广场站工地的,他和另一个同事一起负责现场管理,这时,现场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围,用围墙把工地圈起来。因为锦城广场站位于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环球中心,这里是成都最繁华的区域之一,从一大早开始,车潮人潮开始涌动,直到夜深时分才稍微安静一些。为了不影响市民的工作生活,白天是不能断道的,都得利用晚上的时候加班。开工后的头三天,王福兴为了抓紧时间,白天就蜷缩在自己车上睡觉,晚上组织施工。直到第四天,项目部运来了集装箱式板房,他才同民工们一起住进去,一日三餐也同民工们一起吃——其实,项目部有食堂,伙食也还不错,可他实在是没有时间跑了。

时间进入初夏,天气热了,一动就出汗。集装箱式板房只有薄薄的一层,挡个雨还行,要想隔热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倒不算什么,王福兴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在野外工地待了十多年了,他操心的是现场施工。像锦城广场这样的繁华地段,隐蔽在地下的管线特别多,雨水管、污水管、天然气管、电线电缆,还有国防通信线路,密密麻麻的,开挖的时候必须得小心又小心,机械是绝对不能用的,只能人工作业,一点一点掏。即使人工掏,还得倍加小心。万一挖断什么管线,不仅会给公司带来无可挽回的巨大影响,还将给使用单位和全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这时,王福兴寸步不离,盯住现场。施工队加班,他也加班,施工队干到什么时候,他就得守到什么时候。而且,这个活儿讲究一鼓作气,必须干到预定节点,你数数看嘛,哪条管线不重要啊,停的时间长了都受不了啊!

临时围栏要搭建与拆放也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儿,搭搭建建,拆拆放放,都得听指挥部的命令。一天晚上,指挥部要求拆除一处围栏。可是,王福兴手头只有13个人,一面围栏要8个人才抬得动,没办法,活还是得干。他们从晚上8点干到深夜11点,活儿只干到一半,大伙都瘫倒在地,累了,也饿了。王福兴让大家伙儿坐下休息,自己跑到街上给大家买吃的。这个时候,店铺都打烊了,哪儿还有卖吃的呀,王福兴走了好久,找到一家小卖部,敲开门,买了三箱方便面,还有几包火腿肠,扛回来分给大家,幸好工地上还有开水,冲开方便面,算是填了填肚子。然后继续干,一直干到凌晨4点才收工。

由于锦城广场站的设计定位调整,中间停工,然后又复工,前期做好的许多围栏得重新做。这给项目部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这还不算,耽误了9个月时间,完工期限并没有随之推后,这给项目部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不得不在直径仅有100多米的能动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动用机械,同时使用5台旋挖机进行打桩作业,这为水电七局创造了一个小范围启用多台机械集中作业的新纪录。

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主管单位要求文明施工,不能污染路面。而5台旋挖机,每天都打出大量的泥浆渣,还有废水排放,怎么办?项目部不得不出高价从外面租来排污车进行泥浆抽装运出,一个车的费用就是好几百,无形中增加了很大一笔费用。

2017年腊月二十八这天,王福兴记得很清楚,工地放年假,工人们都拿着厚厚一摞人民币回老家了。王福兴本来也准备回彭山老家过年的。可是临时接到通知,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关部门要来检查,只得又留了下来。检查组在现场看了一圈,挺满意,只有一点,泥浆沉淀池裸露在外,影响市容,他们要求用环保网进行覆盖。

检查组的意见是必须执行的。可是,除了看守工地的门卫,工地再也没有其他人了,而那个环保网足有60米长,人手少了是很难盖上去的。没办法,王福兴只得同值班人员一起上了,忙到天黑,累得满身汗,终于把环保网盖上了,这才摸黑回家过年。

王福兴本来是个中专生,照理说,这样的学历在水电七局是排不上号的,可是,王福兴18岁上班就去了高原电站工地,19岁当副组长,转战了好几个工地,然后,当副队长、队长直到项目部主任,11年时间,不同的工程,不同的岗位,给了他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的机会。他说,这得感谢水电七局的用人机制。

2017年11月15日,在成都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公示平台公示期满后,由水电七局承建的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锦城广场站获评成都市“优质示范工程”;同年12月27日,锦城广场站通过成都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工地”评审,成为水电七局在成都地铁首个通过评审的“绿色施工工地”。

管片厂做出大文章

2016年3月,温付友受命组建新津管片厂的时候还是挺乐观的,不就是搞混凝土吗,他一直在水电七局五分局工作,跟混凝土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了。这次成立管片厂,他知道领导用心良苦,随着水电七局越来越深地介入成都地铁建设,随着盾构法建设隧道的大规模普及使用,需要的管片量越来越多。成都虽然有不少管片厂,但是质量参差不齐,供应也难以保障。管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隧道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一旦施工进度上去了,管片供应跟不上,就等于卡住了整个工程的脖子。因此,决心自己筹建一个管片厂,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况且,这其中的利润也是很可观的呢!

临上任之际,领导再三叮嘱:咱们局承建的地铁18号线开工在即,管片需要量非常大,你得尽快把厂子建起来投入生产。

温付友信心满满地答应了。

温付友看图纸,厂子位于成都新津金华镇云峰村工业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7亩,其中主生产区80亩,主堆场57亩,主要包括钢筋加工车间、管片生产车间、2条流水生产线、蒸养窑、成品骨料罐、养护水池、管片堆场、拌和楼、供电设施及其他辅助生产设施、办公楼及职工值班房等。投产后主要为成都地铁18号线提供混凝土预制盾构管片,之后,还可以继续为成都地铁其他线服务。

来到现场,温付友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工业园完全就是一片不出庄稼的五类地。地质条件差,而且地势低洼,全是黄黏土,天干的时候硬得石块一样,下点雨就黏得甩都甩不掉。这也可以理解,好地哪个舍得拿出来办工业园嘛!

温付友组织队伍进场施工,拉开了大干的架势。可是,他运气不好,开工就遇上了一个月的连绵阴雨,机械根本动不了,施工停了下来。城轨分公司承担的地铁18号线工程正在全力推进,盾构机每掘进1.8米,就需要7片管片组成一环,形成光滑的隧道面,支撑起四壁,拓出一段安全的空间。管片跟不上,盾构机就得停工。人家可不会等你的!温付友焦急得很,加班加点修改原设计图,报经设计部门同意后,大胆地对基础处理做了改进,虽然是车间厂房,他却采用了修高楼的基础处理方法,先后打了1万多米的桩下去。为了改善那片低洼地的土质结构,他们又到处找建渣,然后运来对沿途路基、厂区占地进行填充。

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又摆到了面前,就是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是他以前在建水电站时从没遇到过的。那时,工地要浇筑大坝,他只管把混凝土按规定标号搅拌运送到现场即可,而新建一个厂子就不一样了,征地、赔付、拆迁,许多部门都要跑手续,尤其是环保部门,听说是建混凝土制品厂,他们的要求更高,提出了许多环保达标要求,必须保证做到才给签字。

温付友也理解,政府坐阵一方,就要保一方清净。他想起局里在华阳有一个商混搅拌站,同样是生产混凝土,不仅验收达标,还获得了成都市环保局的奖励!他把环保局的同志请去参观:我们就按这样的标准建厂,你们总可以放心了吧!

厂房按期完工了,当年10月,开始生产出第一批管片。

其时,中铁二局、三局、八局管片厂的产品已经进入成都市场,水电七局温江管片厂的产品也做得很好,成功进入4号线,而且,拼装后误差在2毫米之内,精度之高得到主管部门的好评,在2016年10月顺利通过成都轨道交通集团、中电建成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验收小组的专业验收。他们新津管片厂能不能成为后起之秀呢?

温付友给大伙儿打气: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而且一定能比人家做得更好。

地铁18号线的盾构机直径是8.3米,是国内目前地铁最大直径盾构机。新津管片厂生产的管片必须与之配套,直径也必须达到8.6米,这是目前国内地铁所用的直径最大的管片了。直径大,意味着生产工序更为复杂,钢筋配备、预应力等相关数据都要重新演算、推断、论证。温付友和厂领导组织骨干人员到各个管片厂学习取经,然后组织攻关。

由于是个新厂,没有技术储备,大项的劳务用工比如钢筋骨架的制作和绑扎、混凝土管片的浇筑、搅拌等,都分包给有相应技术力量的劳务公司。但是,国内不少劳务公司都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不按章程办事,找各种理由克扣施工队的收入,工资还不能及时到账。民工被拖欠工资,开始的时候是敢怒不敢言,到后来就会怠工甚至罢工了。这样的隐患,会严重影响管片生产和进度,进而影响成都地铁的进展。

温付友和厂里领导商量后做出一个大胆举措:把这些民工收编进厂。劳务公司老板听了后很不愿意,想把队伍带走,结果没人跟他们走。民工们都非常高兴,能当上厂里签约的合同工,不仅能够按时领到每个月的工资,还能享受相应的福利!谁不愿意啊!

收编之后,民工们的积极性一下提高起来。管片厂像对待正式职工管理一样,对这支“杂牌军”进行专门的技术操作培训和安全培训,不仅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也成为核心力量。技术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一边讲,一边教,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把关。努力探索内部经营承包模式,根据工作类别制定相应的薪酬标准,对钢筋下料、焊接、浇捣、进出水池等环节进行班组划分,采用按环计价模式;对管片发运班组采取底薪加提成的方式进行计价,底薪加提成的计酬模式,改变了拿传统固定工资庸懒散拖的习惯,激发了员工的内驱力,实现了员工工资增长和单位发运成本下降25%的双赢。以前做产品,大的工序、操作都会,细节做不好,关键还在于不用心。现在不一样了,工人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工作激情提高了,管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同步提升起来了,效益也提升起来了。

与此同时,温付友和同事们在环保上狠下功夫。新津管片厂采用全封闭式胶带机运输,骨料罐也采用全封闭式运作,全自动化上料,有效解决了让同行业头疼的混凝土搅拌灰尘外散的顽疾;对于清洗搅拌机的污水,他们独辟蹊径,把污水抽进搅拌池,通过专业设备把水中渣料压成饼,水则循环利用,挤压出来的渣饼运去专门的堆放料场,有别的建设项目中需要回填的地方,还可以用作回填料。2017年,全国掀起环保综合整治大风暴,新津管片厂及水电七局的混凝土制品厂和搅拌站没有一个被叫停的。

祝建坤现在是混凝土制品公司常务副经理,他工人出身,开过空压机、学过电气、搞过试验,靠自学拿到了质量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的资格。在管片厂,他提议并牵头建立管片生产发运信息动态数据库,实时反映每片管片的动态信息,实行对管片生产、发运、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进行统一的集约化管理,同时达到既满足前方盾构需要,又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的目的,实施“超市”式的订单配送。

现在,钢筋笼加工人员完成30根钢筋的“穿针引线”后,按下身旁的“呼叫器”请求检验,并安排下一配单。检验合格后,系统自动生成标识牌,标志该产品制作完成。终端数据库服务器对此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处理、更新,管理人员通过显示屏,对所有信息了如指掌。

目前,新津管片厂的产品打入了成都市名优产品推荐行列,得到集团公司的表彰,还获得工法、软件著作权等八个专利,一个小小的管片厂做出了一篇大文章!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