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大学生的特殊毕业季 就这样和北京告别

2020年06月05日09:36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就这样和北京告别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收到多所国外名校录取通知书的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学生李期,此时已经可以满心欢喜地迎接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多次参与筹备毕业晚会的中国地质大学研三学生左荃文,也终于能坐在台下欣赏属于自己的那场演出;辛苦求学数载的北京交通大学研三学生郭卫雪,则可能正与同学策划一场盼望已久的毕业旅行……

  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里,他们会因不能从容告别母校而遗憾,也会因招聘计划推迟而庆幸,更会对前所未有的纪念方式充满期待。

  临时决定回老家

  左荃文

  放不下生活了七年的城市

  假如时间倒回至一个月前,左荃文一定想不到,自己会选择回重庆老家当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按照计划,备考已久的他原本打算通过考博留在北京,毕业后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

  “很早就已经联系好了目标院所的导师,但考试因为疫情延期,直到五月中旬,突然通知说博士招生要从考试制改为考核制。”得知消息的左荃文一下子蒙了,“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很快,左荃文发现申请这位导师的学生人数陡增数倍,而这位导师也建议他稳妥起见,报考云南的博士点。经过再三考虑,左荃文选择放弃,“落差还是有点大,不太想离开北京的科研环境。”

  这个决定对左荃文而言很突然,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其他选择。“好在我读了七年的地质专业,哪怕不再读博,也还可以教高中地理。”容不得太多犹豫,左荃文便开始搜索重庆的中学招聘信息,“好在由于疫情影响,这些学校的招聘计划也普遍推迟,目前仍处在接收简历的阶段,还能赶得上,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左荃文选出五所市属重点中学作为目标,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一对一远程指导下,完成了简历制作。投出简历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将迎来全新的角色定位。虽说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之前也兼职参与北京中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的经历,还曾带领学生进行过地理类的野外研学,但左荃文仍然没有放松准备。他找来新版的高中教材,查找知识盲区,又买来辅导书刷题,为接下来的试讲备课。

  “看上去是个略显无奈的选择,可对我爸妈来说是个惊喜。毕竟就算考博成功,也意味着要继续在外漂泊。特别是从事地质研究,免不了四海为家,他们一直很牵挂。”令左荃文感动的是,研究生导师也给了自己很大支持,“得知我调整方向后,他帮我分析两种选择的利弊,鼓励我未来考教育学的博士,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这样一来,原本被动的选择就变成一种主动追求。再加上导师平时注重培养我们的演说能力,对我应聘教师岗位很有帮助。”

  如今,左荃文已经坦然接受未来去向的转变,但一想到毕业,心中依旧五味杂陈。“我从大一开始就在学生会工作,每年都会参与毕业晚会的筹备,原本今年终于可以坐在台下好好看一场属于自己的演出,结果却无法实现,难免觉得遗憾。”

  让左荃文放不下的,还有这座生活了七年的城市。“从来没想过会这样匆匆而别,还有好多地方都没来得及去看一眼。”

  拿到留学通知书

  李期

  心情特别纠结,焦虑多过欢喜

  对李期(化名)来说,出国留学是大二时便定下的目标,各项准备工作也早早列上日程。从考雅思到选学校,一切都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由于春节过后原本要参加多所学校的面试,李期并不打算在老家待太久,便只随手带了两本课外书回去。没想到,这一回便是将近五个月。

  如此一来,线下面试不得不改到线上,虽说有些不习惯,但李期仍然庆幸自己申请的学校并未停止招生。备战面试的同时,李期还要着手毕业论文的撰写。

  “之前设想的是回学校以后到图书馆里专心做,结果只能选择在家里写,氛围完全不一样。”除了各类杂事分散精力以外,李期还要面对三岁半的小弟弟带来的挑战,“他现在正是淘气的时候,我也难得能回去陪他玩,所以只好等晚上十点他睡着以后再开夜车,可惜效果不太好。”

  尽管困难重重,但李期还是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网上完成文献检索,进而与导师沟通确定最终的选题方向,结合已有数据进行定量研究,赶在论文提交的截止日期前,完成了一万八千多字的终稿,并在五月下旬顺利通过线上答辩。

  论文尘埃落定,留学申请也陆续有了回音。面试七八所英法名校后,李期相继收到四份录取通知书。“按理说,应该为这样的结果感到高兴,可现在心情也特别纠结。”李期不知道,这些学校究竟能不能正常开学。即使能开学,又将会以怎样的方式上课,“好不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书,爸妈的焦虑却多过欢喜。我爸一直都很担心国外疫情严重,我妈更是劝我干脆别去了。”李期知道,自己还是渴望去留学,“毕竟很早就确定要出国深造,还为此放弃了保研、考研、求职等其他选择,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实在有点不甘心。”

  不过,李期还是从五月份开始关注求职信息,做好两手准备。同时,密切关注返校信息,等候具体通知。“据说六月中下旬会组织毕业年级返校,时间还没定,也就还没买票。”李期明白,返校后的安排注定会很仓促,“原以为会有一个学期的时间跟母校从容告别,结果离开的时候还是冬天,再回去就已经是夏天,毕业季就这样匆匆结束,难免会觉得遗憾和伤感。”

  畅想云记录毕业

  郭卫雪

  还想跟同学一起毕业旅行

  再过不久,郭卫雪将迎来毕业论文的线上答辩。“虽说没办法回学校,但导师组织的学术会议还是按照之前的校历在进行,每周二中午,都会在线上召集我们三个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进展情况。”这样的安排让郭卫雪觉得自己并不孤单,“每人汇报完以后,老师会再进行指导,也会询问大家的生活情况,让我们心里不至于太过慌乱。”

  郭卫雪的毕业论文打算围绕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之前虽然已经做过一部分调研,但还需要在三月份重新去山西晋中进行二次探访。然而,由于当时疫情严重,各地采取封闭式管理,这一计划只能落空,“幸好导师及时给出建议,改为搜集一些村落档案和规划作为辅助材料,确保论文按照调整后的框架进行下去。”学校原定的查重日期向后推迟,为论文撰写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接下来只用做好幻灯片,等线上答辩时通过共享屏幕的方法来介绍论文内容。”

  完成论文以后,郭卫雪专心着手求职。“从单一奔着编制,到现在多元尝试,不放过任何一个适合的机会。”从五月份开始,郭卫雪积极关注北京和老家山西的各类招聘信息,筛选适合的岗位,制作简历和作品集,“目前很多单位推迟招聘进度,仍然可以接收简历。学校也提供很多就业指导,包括简历制作、推送招聘信息等。”

  对于这个特殊的毕业季,郭卫雪心中同样有太多遗憾。“本来还想着跟同学一起毕业旅行。”但郭卫雪同样满怀期待,“到时候如果不方便四处走动,我们也可以在宿舍拍一些毕业照,这倒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纪念。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或许会更加感慨,也更加难忘,就像我至今还记得当年非典时的一些事。”此外,郭卫雪还憧憬着可以借助云技术记录这个前所未有的毕业季,“比如现在有的高校在尝试的云合影、云直播,这些都是全新的体验。”(北京晚报记者 宗媛媛)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