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训练中心屋顶的钢桁架结构。
位于延庆区妫水河畔的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天圆地方”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5%,即将于本月完工。该训练基地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由半圆形“冰球”和圆角方形“冰壶”组合而成。
一直以来,由于没有专业的冰上训练基地,北京市的冰壶、冰球、短道速滑等冰雪运动队一般需要与国内外俱乐部签订合作协议租用场地,训练时间、配套服务等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天圆地方”的诞生,对于北京市冰雪运动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弥补了相关空白。
“天圆地方”位于延庆区中心区域,东邻师范路、西与区体育场相邻、北邻湖北东路、南侧紧邻夏都公园,主要包括一座面积近6.8万平方米的综合训练馆、教学管理公寓楼及其他附属设施,是目前亚洲单体最大的综合性冰上中心,除速度滑冰外,其他冰上项目都可以在此进行。
作为整个训练基地的核心,综合训练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分为L区(西侧综合馆)和R区(东侧训练馆)。从高处俯瞰,西侧综合馆为半圆形,如同半个“冰球”,东侧训练馆则为八边形,酷似一个方形的“冰壶”。在“冰壶”的正中央还有一个天井,天井顶部为圆形,底部为正方形,充分展现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
该训练基地共有8块标准大小的真冰场,每块面积约1800平方米。其中,两块冰球冰场位于西区半圆形场馆内,观众看台可容纳2000人;东区场馆首层设有两块冰场,将建成8条冰壶赛道,三层的4块冰场分别为短道速滑冰场和花滑冰场。
“训练基地内场馆全部按照冬奥会赛事标准建设,建成后将填补北京冰雪运动队专业训练场地的空白。可为运动员提供冰球、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和冰壶等冬奥项目的相应教学、训练、医疗和生活保障,将为国家队运动员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有力支撑。”北京住总集团冰训基地项目部负责人杨昕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运动员日常训练,东侧训练场馆通过地下通道与教学管理公寓楼相连接,让运动员可以直接穿着装备,“出门”训练。
“天圆地方”施工难度极高,科技含量令人叹为观止。整个训练中心场馆都采用钢框架结构,钢结构总重达到14000吨。由于所有冰场内都不能有任何钢柱,训练冰场二层楼面全部采用平面桁架结构进行支撑。钢桁架是支撑屋顶的“骨骼”,将一根根钢桁架安全稳定地连接起来,同样面临不小的挑战。据测算,桁架杆件最大轴力达8750KN(千牛),远超出一般工程项目桁架连接节点的设计内力,相当于在单个销轴上挂400辆越野车。
在场馆温度控制方面,训练中心也有“秘密武器”。记者了解到,场馆内采用先进的控温系统,能实现一个场馆分层温度控制。杨昕告诉记者,为防止发生结露现象,冰场内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要求。冰面上1.5米温度需持续控制在10℃以下,而冰上1.5米至3米是运动空间,要维持在15℃左右,观众席的区域温度控制在24℃以下。
“天圆地方”还是一座绿色环保的训练场馆。据了解,目前世界上的滑冰场多数采用的是氟类制冷剂,并不是最环保的制冷剂。“冰上训练中心的8块冰场全部采用乙二醇为媒介进行制冰,这种方式能耗更低。而且场馆制冰所用水的水质远远超过居民普通用水,整个制冰环节节能环保,且制成的冰场完全符合冬奥会标准。”杨昕透露。
目前,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建设已接近尾声。场馆投入使用后,既能满足北京市冰雪运动健儿们的专业训练需求,还将为广大市民大众提供难得的体育健身场所,“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前景相当可观。(北京晚报记者 孔宁 通讯员 郤立鹏 北京住总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