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携手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2020年06月03日07:35  来源:封面新闻
 
原标题:成渝携手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

重庆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政务大厅。

成渝双城志@经济共生11

 

今后区域内轻轨、城际铁路、高速路网等纵横交织,更为增强互动联系,加之天府国际机场,重庆第二国际机场的布局和建设,使整个区域朝着中国经济“第四极”迈进。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也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之后又一重大国家战略。

中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

随即,两地之间各项合作协议陆续签署,在驶向一体化发展之路上,以期产生出“1+1>2”的效应。

就在今年4月3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制造业)专项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川渝两地经信系统携手按下“启动键”,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本就是我国制造业重要集聚区,制造业不仅是过去发展的坚实根基,还是未来开拓的必由之路。切实发挥制造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作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打造出中国制造“第四极”。

“制造‘第四极’,实际上就是与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中国经济‘第四极’相呼应。”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表示,要想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作支撑。

双城经济圈

发挥制造业在产业体系主体作用

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再到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李勇均有研究涉及。

“双城经济圈”的提出,在李勇看来符合两地发展,顺理成章。“2011年作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其实是为了回应当时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李勇介绍,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摒弃了以往平均分配资金和资源“遍撒胡椒面”的做法。“以前就是给西部的12个省加上新疆建设兵团每个都给点补贴,而后开始关注重点区域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了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关注面大,既包括了城市又囊括了农村。“但到了2016年,就聚焦到了城市,提出了‘城市群’,范围有所缩小。”如今提出“双城经济圈”,李勇指出,这个范围进一步缩小。“目的是便于得到中央支持,有效安排和落地重点项目于双城经济圈中,更加聚焦,也更容易出成果。”

他表示,这个提法更突出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确立了新的标高。“经济圈,就是要以带动力很强的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现在指向很清楚,一个是重庆,一个就是成都。”

重庆和成都各自也早有“特别身份”加持。四川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主体就在成都;同样重庆也有设立,而且还坐拥中新合作示范区。双重叠加,势必加倍提升西部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产生更多经济发展新动能。

今后区域内轻轨、城际铁路、高速路网等纵横交织,更为增强互动联系,加之天府国际机场,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对外开放的布局和建设,使整个区域朝着中国经济“第四极”迈进。在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也势在必行。

“而想要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作支撑。”李勇指出,成渝地区本就是我国制造业重要集聚区,切实发挥制造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作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摸清产业家底

成渝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已经积累起一定的制造业家底,并具有发展优势。如果按规律进行规划和整合,将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合力。

采访中,李勇也向记者梳理出了目前成渝地区六大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了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食饮产业、先进材料产业、能源化工类产业以及工业互联网领域。

截至2018年末,成渝地区规模工业总量约六万亿左右,四川有四万亿左右,重庆有两万亿左右。总体来讲,成渝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或装备制造(包含汽车和摩托车)为主导的,在细分领域又各有擅长的制造业体系。关联程度高,互补性强,已经具备了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初步条件。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两地总规模达到1.5万亿,硬件部分1.1万亿,软件部分4500亿。“四川在集成电路软件、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细分领域具有优势,而重庆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生产等细分领域则相对突出。”李勇给出数据,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到了全球的34.9%,手机占11.4%。

“装备制造业两地总规模达到1.4万亿,但也各有优势。成都的擅长领域在重型装备航空航天能源设备等,而重庆的汽车和摩托车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3%和14%,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李勇强调,成渝地区这两大产业已经在中国形成影响,未来的目标是打造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而其余的四大产业,目前的目标则是继续向国家级的产业集群进发。”他举例,在食饮产业,成都在白酒领域积累深厚,优势明显,而重庆在榨菜、调味品等方面特色突出。“未来可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消费产业集群,包括中高端白酒产业集聚区,或推动城市特色美食工业化。”

抓住已经到来的十四五规划编制窗口期,李勇认为两地可共同编制产业规划。

“共建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我觉得要作为我们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并加快优势领域的升级步伐,加快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电子终端产品植入,加强智能家电等新型终端产品开发,以及推动代工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等。”

同时,要做好前瞻性的布局。“要做好新型电子器件研发,去学习前沿技术的做法,而且必须要从产学研一体化开始做。”

既然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李勇也强调,两地需要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做好相应产品设备的研发更是关键。(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