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贵的一个作品我卖了将近4000元,而且是卖到了南半球的墨尔本。”在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村民张开丽一边在扎染坊里忙碌,一边向远足至此的游客介绍着。
那是在2018年举行的首届澳大利亚“四川美食文化节”上,张开丽制作的一张7米长、2.6米宽的青色壁挂扎染布作品,据说惊艳了全场。作品上染制了400多朵形态各异的白色“蜘蛛花”。
这张极富西溪生态色彩的扎染作品,能够走出连绵群山,走出国门飘扬过海,这在实施精准扶贫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出山先走十里路,条条似羊肠;七上八下几重山,步步都心慌”,这是2014年西溪村的真实写照。位于叙永县水尾镇的西溪村,交通闭塞,山高路远,平均海拔1200米,全村165户545名群众,过着“靠天吃饭”“靠山吃山”的日子,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而他们出山的唯一通道,竟是沿着峡谷悬崖开凿的一条泥路。2014年,西溪村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8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4.68%。
脱贫攻坚以来,西溪村立足生态优势、紧抓政策机遇,大力补齐基础短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全面激发干群活力,于2017年实现村“一低五有”和户“一超六有”全面达标、整村脱贫,2019贫困发生率降为0%,成为全县生态扶贫的创新样板。
六年来凝心聚力、六年来携手攻坚、六年来不懈奋斗,勤劳质朴的西溪干群,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按照“民居变旅居、新村融景区、以文带旅、以旅促农”发展理念,全力以赴脱贫攻坚,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悬崖筑路强基础 木屋陋室变民宿
西溪村二组村民商希晴,一家住在西溪村狼基岭,出行必经之路上有一条老一辈们用手凿出的半米宽小路,一侧是崖壁,另一侧是四五百米高的悬崖,没有任何防护设施。“以前我们从狼基岭到村上,走路要一个多小时,路很窄,摩托车也不能过,来回要两三个小时,特别是下雨天,根本看不清楚路,胆子小的人走过都会打颤。”回忆起以前,商希晴依旧有些后怕。如今这一条路,已变为5米宽的柏油路,道路拓宽了、护栏装上了,商希琴买了辆三轮车,和丈夫一起卖上了竹笋和蔬菜。
“既修大路,更修小路”。脱贫攻坚以来,西溪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将原有的出山泥石路加宽为5米宽的柏油路,同时开展通社公路硬化、入户公路建设,整村实现社社通公路,户户通公路,为文旅特色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路掉石子,山上烂房子。四季吃笋子,天天防猴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上行车,民宿宾馆安家。常常深夜数钱,天天迎客发家”。村民罗元胜说:“以前,西溪村是水尾最远最穷的村,西溪村有三多两少,光棍多、猴子多、竹笋多,人少、钱少,大家都不愿意在西溪住,能搬出去都搬出去了,不愿意回来。精准扶贫以来,村上带领我们搞旅游,发展产业,路也通了,房子也好了,腰包也鼓了。现在,进村就是柏油路,户户都通水泥路,争先恐后开旅馆、搞旅游、发家致富。以前搬出去的好多都回来了,光棍一半以上都脱单了。我们西溪村夏天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人气硬是旺得不得了!我家的“等你客栈”都要提前预定才住得成,每年餐饮住宿的收入咋个都有五六十万元噻,感谢共产党的政策好,感谢共产党的干部对我们的帮扶……”
西溪村位于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环境优美,风景宜人。高山层峦叠嶂,峡谷沟壑纵横,飞瀑流湍,星罗棋布。立足当地生态文旅优势,西溪村统一规划布局,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山高路远,地势险要的贫困户搬迁出来,高质量建设生态休闲旅游新村。
2017年,西溪村贫困户曾俊英一家4口住在老木屋里,雨天漏雨,晴天漏灰,夏天防水,冬天防火。脱贫攻坚以后,通过四川中烟的产业周转金支持,改建了新房,开起来民宿客栈,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以前辛辛苦苦干一年就只够吃饱,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木屋里,新房子宽敞、舒适,交通也便利,我们腾出空间开了家庭旅馆,夏天接待游客,有了收入。2018年暑假,在两个月里就挣了四五万元。”
树文化,居家技艺变非遗文创
西溪村依托帮扶单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非遗”文化融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以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既“送文化”,更“种文化”。西溪村手工技艺和制品底蕴深厚,通过“扎染艺术”精准扶贫项目,邀请国家级扎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茂兰教授等专家,持续开展技艺培训,打造民间能人,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将民间手艺转化为文创产品,积极打造“非遗”文化创作园地,游客们来到西溪,在欣赏独具特色的西溪风景外,还可以亲手尝试扎染制作,在参与体验中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溪村的张开丽是叙永“扎染”手艺人的代表,她是村里的一名普通妇女,以务农为生。2017年,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村社干部的支持下,埋头学起了扎染技术。除了教授传统工艺外,帮扶干部们也一直在拓展工艺品销售渠道。2018年,在“澳大利亚四川美食文化节”慈善晚宴上,张开丽制作的一块原生态扎染大蓝花布扎染作品走出国门,卖到800澳元(约人民币3800元)。
目前,西溪村培养扎染手艺人16人(贫困户6人),生产作品300余件,收益突破3万元。自扎染工坊在西溪村扎根以来,全县相继建立扎染工坊16家,成立扎染专合社6家,参训学员由最初的张开丽等3名妇女,发展到现在全县的400余人,并成立叙永县扎染蜡染苗绣专合社,着力提升工艺制作水平,对产品进行VI设计,打造扎染蜡染苗绣品牌。
通过采取“合作社+村资公司(工坊)+农户的方式”,在保底收购基础上,西溪村每年从利润中提取10%定向反馈参与制作的贫困户,预计每户增收1200元以上,而村集体公司通过入股分红也可增加收入。
优特色,深山老林变网红景点
“我们一开始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现在看来,农家乐的收益还不错,相比原来单纯种庄稼要好很多。”罗元昌是西溪村最早手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这几年随着游客逐渐增多,他家的住宿房间也从原来的6间增加到了现在的13间,旅游旺季的时候,还要出工资在村上请人帮忙。
按照“民居变旅居、新村融景区、以文带旅、以旅促文”发展理念,西溪村自2014年以来,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利用村集体原有荒地,新建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村史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体验基地、旅游厕所、休闲文化广场和文化长廊,利用竹林新建竹林帐篷营地,日可接待游客200余人,流转村民土地发展景观茶园——“七彩茶园”200亩,供游客采摘体验的猕猴桃基地50亩、黄金梨基地140亩,供游客观赏的梯田荷花100亩,将原有竹林的生产便道改造为旅游步道。由村资公司将原有的村集体老屋改造为“农家大院”民宿,带动发展民宿、农家乐20余家,实现户均每年增收1.2万元以上。2016年9月,西溪村凭借七大特色产品:游林间栈道、赏溪谷瀑布、观云海日出、览自然风光、吸负氧空气、品山野珍品、享农家风情,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同年,获评首批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如今的西溪村已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有游客对西溪村的风景推崇有加,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夏夜,繁星初露,不知是那一颗星星倏地一亮,惊起漫山的萤火虫都亮了,与星空融为一体,如梦似幻。”目前的西溪,既可隆冬赏瑞雪、夏夜观流萤,亦可溯溪戏飞瀑、发呆望繁星。接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年累计达到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年收入2000余万元,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贫困人口中因参与到乡村旅游获得收入的有179人,占贫困人口的93%,贫困人口发展旅游获得收入占其纯收入的46%。
脱贫奔康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和关键环节。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西溪村以“保护先行,守住绿水青山”的理念,着力抓好保护好山、保护好水、保护好民居的三保护,同时,以“文旅”三板斧,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充分激发了内生动力,提升了“造血”功能,打磨出具备当地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文旅”振兴之路,绘就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图景,让乌蒙山深处的贫困山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成为旅游的新兴地,展现出磅礴的生命力。(李欣 刘竟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