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首次举办孔子文化展 700余件珍品还原真实孔子

2020年06月02日09:00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700余件珍品还原真实孔子

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2570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去年底推出“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近日国博重新开馆,展览热度不减。

这是国博第一次举办以孔子文化为内容的展览。国博不仅拿出馆藏“压箱宝”,还商借了孔子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的文物及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力图还原孔子“生平”的方方面面。240余件(套),共7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及艺术品,刻画孔子思想形成、发展及传承的历史,讲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脉络与深远影响力。

观展亮点

贾湖骨笛

反映孔子前文明程度

展厅中的第一件展品,年代远远比孔子古老。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贾湖骨笛,出自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为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孔子研究院院长、外聘策展人杨朝明介绍,在孔子诞生以前,距今七八千年前,骨笛已经具有完整的七声音阶,而且笛孔的精度让人惊叹。“将这件文物放在展厅里,是为了反映当时文明已经达到何种程度、孔子之前的文明已达到怎样的水平。”

“在孔子之前,中华文明已经有深厚广阔的背景,孔子是在历史的过往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孔子之前的文明程度,奠定了孔子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希望观众通过孔子之前年代的文物,理解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这背后是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杨朝明说。

《仪礼》简

最古老的完整手写本经书

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仪礼》简是此次展览的重点展品。专家介绍,这批竹简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仪礼》的手写本经书。它不是散乱的残简令札,而是完整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在我国所有出土的简牍中,保存最完整,大多数墨迹如初,虽稍有残损,但每一篇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编题、尾题、页码和顺序,对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具有重要价值。

展柜中,一块《熹平石经》残石源自东汉,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开创的儒学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正统和主流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指定教材。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令蔡邕等人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七部经典(《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

《孔子圣迹图》

我国最早成形的“连环画”

早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讲学,暮年时孔子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成为伟大的思想和教育家。后人将孔子一生的行迹编为《圣迹图》,广为流传。展览中的明代《孔子圣迹图》是孔子各类《圣迹图》中最早的版本,也是我国最早成形的连环画作品,更用连环画的方式再现了孔子一生行迹,其中就有著名的“问礼老聃”“韦编三绝”“泰山问政”等故事。

观展解码

“孔子观欹器”场景重现

潺潺水声吸引观众在一个铜制欹器模型前驻足。模型旁是一件鎏金铜欹(qī)器,这是清光绪年间造办处制作进呈给光绪帝的。专家介绍,欹器又名“宥卮(zhī)”,作为劝诫之器,在周代曾被供奉于庙堂之上,汉代后逐渐失传。

孔子曾于鲁桓公之庙见过欹器,由其“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告诫弟子“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国博商借故宫博物院藏“光绪鎏金铜欹器”及孔子博物馆藏《孔子观欹器图轴》,并按照图轴1比1复原欹器演示模型,打造了文物、书画、互动实物相结合的展示场景。

戴VR眼镜看孔子“言志”

多种版本的《圣迹图》、“仁”字演变互动、四子侍坐VR(虚拟现实)展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展示,让文物“活”了起来。

苍松翠柏,庭院深深,一位长者与弟子们对坐其间,畅言己志……戴上VR眼镜,古琴声萦绕耳畔,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言志”的场景映入眼帘,孔子的教育之道映入脑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者乐水,行者乐山”……一条长廊是展览“打卡点”。廊道两侧垂下条条红色“标签”,上面都是论语经典语句,组成一道“论语镜墙”,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儒学文化,走近“孔子”。

历代孔子像其实都有偏差

展览展出了历代后人画的孔子像。不同作者笔下的孔子形象虽略有偏颇,但都是一位浓眉长髯的老者形象。真正的孔子是什么样子?杨朝明介绍,孔子像在历史中的形象差异很大,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资料了解到孔子的基本形象。据记载,孔子是一位超过1.9米的大高个儿,而且与大家以往认知中那个有着长长胡须的形象偏差较大的是,孔子没有胡须。”

杨朝明认为,孔子像的不同,恰恰说明孔子在历代都受到无数人的关注,中国历史经历了漫长发展,孔子思想也在与历代社会深入结合。“我们的展览就是要让今人正本清源地走近孔子、认识孔子,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和延续力。”

观展提示

票价:免费

时间:闭展时间未定(周一闭馆)

通过国博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每日限流3000人(9:00-10:00,500人;10:00-13:30,1500人;13:30-15:30,1000人)

记者 李祺瑶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