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背后 有个“凶手”叫房颤

2020年06月01日06:47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中风背后 有个“凶手”叫房颤

  心脏时不时乱跳,55岁的老张已经习惯了,但有一天他突然中风了,幸好及时赶到医院溶栓,才没留下明显的偏瘫等后遗症。医生告诉他,他患有房颤,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因为时间长了,老张已经耐受了。但是,耐受不等于没有危害,当房颤发生心跳频率快速而不规则时,心房内的血液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向脑部,中风的危险便来了。

  那么,如何应对房颤防止中风呢?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本报提前对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陶剑虹进行了采访,让他给大家讲讲房颤及正确的应对方法。

  每增加10岁

  房颤几率就增加一倍

  陶剑虹说,作为心律失常的一种,房颤在中国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房颤发病率为1.4%,全国有1000多万房颤患者。

  哪些人容易得房颤?陶剑虹告诉记者,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甲亢、风湿性心脏病等很容易引发房颤,“但不仅仅只有这些病,只要能引起心脏扩大的那些病,就可能引发房颤。”他说,房颤还是一种“增龄性”疾病,每增加10岁,患房颤的几率就增加一倍,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高达30%,“所以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人,应做房颤筛查,以便及时干预,避免疾病带来的中风危害。”

  房颤的危害

  中风排在第一位

  陶剑虹主任说,之所以强调60岁以上老人应做房颤筛查,是因为这个群体患病可能性更大,“我们更担心那些无症状的人,他们更应该筛查。”何为“无症状”房颤呢?陶剑虹说:“就是心脏乱跳的时候感觉不到。”他说,这主要与心脏乱跳的次数有关,有些人能够感觉心脏跳得比平时稍快,但时间长了,就耐受了;而有部分人的房颤表现方式就是早搏,“因为早搏通常是一闪而过,不敏感的人就忽略了。”

  不论是哪种房颤,陶剑虹说,它的最大危害就是中风(卒中):心脏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致使血液滞留于心房,形成血栓,然后随血液流向脑部,从而发生血管堵塞。数据显示,患有房颤的人,中风发生风险比没有房颤的人多出5倍。他说,房颤引发的危害不仅仅是中风,它还会影响心功能,导致心衰,所以一定不能大意。

  抗凝治疗

  是预防中风的头等大事

  对于房颤导致的中风,哪些人更容易发生呢?陶剑虹主任说,临床上专门有个评分标准:男的大于或等于2分、女的大于或等于3分就意味着是中风高风险,必须进行预防性治疗。

  如何预防?服用抗凝药物。简单地说,就是不让心房内的血液凝结成为血栓。陶剑虹说,对房颤的治疗通常就两种手段: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不论是哪种治疗,都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他称,目前抗凝药物分为传统口服抗凝药和新型口服抗凝药两大类,传统的华法林应用比较广,但相对容易引发出血,所以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并定期调整用药剂量;而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克服了华法林的缺点,不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不过陶剑虹说:“抗凝治疗的头等大事是预防中风,临床用药是个性化的,选哪种药物更适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决定,最终起到更安全稳定预防中风的目的。”

  (成都日报记者 邓晓洪)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