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手绘15米长“德阳版”《清明上河图》

2020年05月22日06:47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七旬老人手绘15米长“德阳版”《清明上河图》

  舒增尧(图中绿衣者)展开长卷。四川日报记者肖雨杨摄

  疫期这几月,德阳七旬老人、画家舒增尧“宅家”实在闲不住,5月干成了一件在朋友圈引人点赞的“大工程”——手绘15米长的《柏社古镇墨踪》。画中葱葱郁郁热热闹闹的柏社古镇,位于如今德阳旌阳区的柏隆镇,南距德阳市中心约17公里,这幅画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德阳版”《清明上河图》。

  上千人纳入画幅,以小人物展行业百态

  留着锅铲头的胖娃娃,穿一身红色对襟马褂,左手牵着一个白色的兔儿灯在街上开心地滑行。一旁的小伙伴儿也不甘示弱,有的拿着元宝形状的金黄彩灯,有的拿着一小串的红色灯笼,在空中挥舞。他们身后的李记杂货和布庄,有路人前去细细打量琳琅满目的商品。

  这些《柏社古镇墨踪》中描绘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过年画面,承载着包括舒增尧在内的不少德阳人的儿时回忆。舒增尧7岁左右,第一次和家人去柏社古镇,“那时要走一个多小时。”逢年过节时赶集,家家户户都要买灯笼,小孩玩丝灯、放花炮、吃糖人、猜灯谜,大人看年画里的门神、街头艺人玩把戏,这些细节都被舒增尧用国画工笔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绘在画作上。

  “有钱人坐着轿子去,普通老百姓就背个框框,走在小小街道上,但进了镇子,里面就很宽敞了。”77岁的舒增尧说,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光靠记忆还不够,他不仅查阅了相关地方文献,还走访了当地的耄耋老人,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风情。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后,才开始构思落笔,“仅草图就修改了2个月。”

  考虑到古镇本身古朴淡雅的怀旧风格,他采用国画中的工笔淡彩点染,显得整体画风颜色更为典雅。最终,这幅15米长、0.5米宽的画卷中,囊括了1000多位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身份的小人物,卖鸡鸭的农民、卖狗皮膏药的小贩、演折子戏的川剧草根戏班子、嘴里振振有词的算命先生、给人理发的剃头匠、酒馆里洽谈生意的商人、卖西洋眼镜的老板等都跃然纸上,生动地展现了川西坝子的生活风情。

  浓缩西南古镇民风,整画或将刻上古镇长墙

  如今,柏社古镇所在的柏隆镇,在德阳绵竹市、罗江区与绵阳安州区三地交界处,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除了人物以外,建筑也是《柏社古镇墨踪》一大亮点。在柏社古镇街道两侧,分布着火神庙、地方会馆、南华宫、茶馆和川西四合院民居,青瓦白墙错落有致。据舒增尧介绍,光是每一个屋顶上层层叠叠的小青瓦,就要画整整一个上午。有时候眼睛画疲劳了,他就歇下来喝口茶,关注一下实时疫情,在客厅走动走动,然后又继续作画。

  为了表现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影响,画面中还描摹了陕西会馆等建筑,飞燕形的风火墙彰显其特色。会馆内人潮涌动,大家摆好一张张竹椅,围桌而坐,桌上放着热气腾腾的盖碗茶。顺着观众的视线,远处是穿着红蓝色戏服、头戴翎子的川剧演员,两侧是司鼓打击乐队。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把柏隆镇过去的民间风貌留给后人看一看。”舒增尧说道。

  未来,这幅“德阳版”《清明上河图》还将以书籍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同时这幅整画有望用雕刻或者绘画临摹的方式,出现在当地的长墙上,成为一张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名片。(四川日报记者 李婷 余如波)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