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收官之战·泸州战报]古蔺:村里来了个“药掌柜” 为村民脱贫寻“药方”下“药引”除“病根”

2020年05月20日10:18  来源:泸州新闻网
 
原标题:[决胜脱贫收官之战·泸州战报]古蔺:村里来了个“药掌柜” 为村民脱贫寻“药方”下“药引”除“病根”

最近一段时间,成清刚天天早起出门。金银花地里的杂草长得快,他要赶在花期到来前完成锄草、施肥……

成清刚是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派驻到古蔺县桂花镇高峰村的第一书记。种金银花的两亩地,是他从农民手中租的。“村民们说我是村里的‘药掌柜’,哪有当翘脚‘掌柜’的?我也种来试试。”成清刚笑着说。

挑战寻路 为村民脱贫寻“药方”

2018年,高峰村成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定点帮扶村。当年7月,成清刚来到高峰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后来任第一书记。

“一年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高峰村,平均海拔上千米,贫困程度深,劳动力水平低,经济类农产业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不足6%,7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

无集中产业、无车间、无项目,让初到高峰村的成清刚傻了眼。在农村长大,部队成长,2017年转业到省检察院的他,清楚农民守望着青山过贫苦日子的不易。

如何带动村民致富过上好日子?村民们对省上来的扶贫干部期望大,成清刚倍感挑战和压力。找准帮扶工作重点,对症下药才能扶真贫。成清刚与贫困户认亲戚,串家门,拉距离,短短一个月就把村里贫困户挨家挨户走访完毕。

桂花镇以“竹药”经济为主。2017年,高峰村部分村民种植丹参,但因多种原因导致次年绝收,农户备受打击。成清刚深知,好的项目和产业才能提振村民的信心。

成清刚带着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到周边地区考察学习猕猴桃、中药材、茶叶种植等,寻找适合高峰村的产业。在省检察院的支持下,成清刚也争取到180万元帮扶资金。但如果发展产业的“药方”不对症,顽疾就难根治。

部分村民种植过赶黄草等中药材,有一定的经验,这启发了成清刚对中药材的兴趣。他只身到省中医药管理局“取经”,带回厚厚一本中草药发展规划相关资料。不太懂中医药的他还以“药农”身份到成都中药材批发市场打探市场行情。

“边看边学,边学边谋划,我们最终与村两委定下发展意向——种植中药材。”定了方向,成清刚与国内多家中药材产业民营企业线上对接,引进金银花、金丝皇菊等优质品种。

军事指挥、文秘事务,成清刚是一把好手。种植中药材,他是门外汉。成清刚自己掏钱,租了村民两亩地当“试验田”,率先种上金银花、金丝皇菊,其“药掌柜”名头也不胫而走。

探索行路 产业发展下“药引”

要把中药材种出名堂来,成清刚煞费苦心。

省内权威专家实地考察认为,高峰村植被覆盖率高,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中药材植物生长。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大企业不愿来,小老板不敢来,老百姓不想干。再好的药方,没有“点睛”的药引,也难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成清刚争取到的180万元专项产业发展资金解了燃眉之急,撬动更多资金和技术源源流向高峰村。跑古蔺,上泸州,往成都,成清刚为村里寻找合作伙伴,为的是把他们引得来、留得住。

仅1年时间,3家公司(合作社)落户高峰村,建成总规模近1500亩,包含金银花、天门冬、金丝皇菊、黄蜀葵花等在内的4处集中连片中药材产业园区,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集中连片中药材产业园还带动周边大户和散户发展起肉牛、生猪、乌鸡养殖,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种养循环链条。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人均年增收超600元。

这几天,高峰村四组的张世荣忙得团团转。20多亩金银花长势不错,浇水、锄草、扶苗,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57岁的张世荣看好成清刚引进的项目,第一年就种满了自家的地,还租了不少邻居的地用于种植。“花月底就要开了,得照顾把细点,今年会有好收成。”张世荣信心满满。这两年,他发动周边20多户村民种植了70多亩金银花。“我们有了种植技术,也找到了销路,鲜金银花预计能卖六七元一斤。但成都的老板是收干花,我们现在最头痛的是缺烤房。成书记正帮着我们想办法筹建。”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张世荣和他的邻居们能采摘两三吨鲜金银花,收入可观。

长久之路 彻底去除贫困“病根”

“为人民谋幸福没有小事。第一书记当好‘药掌柜’,既要协调好左邻右舍,还要联通好线上线下,保证产业发展健康稳定,点燃他们致富的信心之火。”成清刚定下一个小目标:发展好村上的经济,让全村百姓的腰包一直鼓下去。

引进企业投资,最终目的是实现群众增收、企业营利双赢。在高峰村,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为主体,以农户为支撑的“1+1+1”和“1+1”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已初显成效。

“药掌柜”成清刚还有两个身份:“调解员”和“推销员”。他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群众会、三方代表会等,达成既让群众满意,又让业主认可的合同约定,让双方吃下“定心丸”。成清刚还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网络销售平台等发布农家产品信息,推销农家黑豆、蜂蜜、赶黄草和古树红茶……

“第一书记埋头干产业,抬头看远路。工作理顺了,路铺好了,‘病根’彻底去除了,将来才可持续稳定发展下去。”让成清刚欣慰的是,高峰村贫困发生率已从2014年的27%降至目前的0.14%,2000多名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脱贫致富路上的点滴变化。

泸州日报记者 徐勤勇 周丽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