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成都国宝守护人

2020年05月17日07:46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原标题:他们,都是成都国宝守护人

  每一座博物馆,守护一方文化宝藏。

  而每一方宝藏,都与无数人发生过相遇。

  我们寻寻觅觅,那些相遇中的动人瞬间,那些让这些历史结晶闪闪发亮的人,守护历史记忆的人。

  在“5·18世界博物馆日”即将来临之际,本报发起“纸上纪录片”第一季——“寻找成都国宝守护人”活动,让我们一起书写守护人的浪漫传奇,探寻国宝的前世今生,点燃历史的灿烂星火,守护中华民族结晶。

  1

  国宝守护人

  杜甫草堂张宏

  伴青灯黄卷的是一腔热爱

  庭院深深,草木葱茏,几声鸟鸣之后,古色古香的院落归于宁静。在杜甫草堂博物馆,这里从未有游客进入,看似普通的院子里保藏着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杜甫的诗歌,是草堂的灵魂,不同年代的杜诗刻本,无声地宣示着杜甫诗歌超越时间的影响力。

  守护着这些古籍刻本的张宏是一位80后,与其他文物的守护者不同,张宏不能每天都去库房里查看这些刻本,因为古籍的保护异于其他文物,经历数百年的时光,纸张已极为脆弱,在空间和时间上保持距离,反而是对古籍最好的保护。

  一

  杜甫草堂是国内外杜集版本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作为一名负责杜甫草堂古籍文物保护的馆员,张宏的一项工作便是要确保宋、元、明、清这些历代杜诗版本的安全。

  走进这个院落,需要经过两道有人值守的大门。这是一处传统明清风格的建筑,张宏的办公室大约只有十来个平方,木桌、藤椅,四处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大门隔开了游客的喧嚣,平时只有树上的鸟鸣传来。这是一份青灯黄卷的工作,张宏开玩笑说。

  在众多馆藏杜集版本中,三本宋刻杜诗最引人瞩目,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和草堂的展厅条件限制,它们都没有拿出来展览过。其实,作为守护人,张宏说,自己也不会经常翻动它们,“为了尽量减少对古籍的损害,我们特地用现代技术对他进行了善本再造,以供研究和展览所用。”

  国宝放置在楠木匣子里,保存的环境是恒温恒湿的,张宏的办公室离这里不过十多米远,他差不多每隔几天就会来查看一下,把匣子打开,观察一下刻本的外观状态是否有变化。仅恒温恒湿还不够,古籍怕虫蛀,所以我们还要定期更换防虫药剂,确保刻本的安全,“把它们保存好,传给子孙后人。”

  二

  在张宏看来,这些宋刻本,不仅仅是一张张几百年历史的纸,“从最初宋代的刻工印制出这本书籍,再被历朝历代的人收藏、阅读,从一代又一代人不断阅读杜甫,可以感受到他诗歌的生命力”。

  所以,从张宏接手这项工作后,他就想像一个侦探一样,通过批注、印章,以及档案文献,去梳理宋刻本流传顺序。《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有一方“罗继祖读书记”印章,他查阅罗继祖著作中曾提到此书为“吾家旧藏”,他的祖父正是近代著名金石学家、甲骨文字学家罗振玉,张宏推断此书之前应为罗振玉所藏。书内一方“孙氏家藏”的闲章,因未查到对照印章,颇难考据,李一氓曾认为是明代藏家的印章,张宏后来有机会请教当代著名篆刻家韩天衡老师,根据用印风格,他也判断此章应属明代印章。

  两部《杜工部草堂书笺》中的一部,有白文方形“玉兰堂”印,主人是谁?张宏翻查各种文史资料,发现此印正是明代书画家、收藏家文征明之印。就像侦探一样,张宏在金石印章、档案文献之中,找到与国宝相关的蛛丝马迹。

  张宏说,这也是研究的乐趣之一,“你看,这些纸吧,还发黄,也没有现代印刷那么好看,但不同年代的人,都在读它,这就不仅仅是了解杜甫诗歌,也是在和那些收藏家阅读者神交。而且,从杜甫诗集这么一个小小的点,能感受到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经历了很多战乱,还是保存下来了,它也见证了国家的衰落与兴盛。”

  三

  张宏刚接触这些宋刻本时,像《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只知道这是李一氓帮草堂买到的。但调阅相关档案时才发现,这部宋刻本能被草堂收入,乃是当时两位大家角力的结果。

  李一氓是成都彭州人,少年时在成都读书,喜欢在草堂游览。1964年五六月间,李一氓偶然在北京的中国书店见到《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便想为草堂收购这部刻本。随后,时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主任的赵万里也得悉此事,并致信李一氓,提出由他们购买,然后可拍制照片赠给杜甫草堂。李一氓收到信后赶紧给草堂来函,要求赶紧汇款给中国书店。

  赵万里没争到书,还告到了文化部,但李一氓觉得刻本既然名为“草堂先生”,自然存放在杜甫草堂更好。他随后还请北京的善本修复师傅对破损善本进行修复,并就近请领导人和知名人士翻阅此本并为其题词,所以今天这部宋刻本之外,还附着朱德、何香凝、陈毅、陈叔通、郭沫若等人题词。

  张宏说,李一氓自己从未对外说过这事,这其中的风波,是他调阅馆内李一氓给草堂的来信中发现的,当时李一氓致信草堂的时候,还把赵万里写给他的信也一并邮寄过来,从这些书信中,张宏搞清楚了这部草堂镇馆之宝从北京到成都的幕后风波,“两位都是版本目录学大家,非常明白这部宋刻本的价值”。

  2

  国宝守护人

  武侯祠安剑华

  她对“双绝”碑的发现和守护沉默而有力

  武侯祠,三国圣地,享誉全球。

  穿过朱红的大门,踏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看见诸葛亮的前世今生。

  祠内唐代《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因诸葛亮功绩卓绝、裴度文章妙绝、柳公绰书法精绝而著称天下,素有“三绝”碑的美誉。

  七百多年后,又有一通“双绝”碑在此出现,即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可发撰写的《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碑,守护和发掘此碑文献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的,便是安剑华。

  时间沉淀: 她对武侯祠的了解如数家珍

  安剑华,名字听上去很武侠,实际上她却是个温婉沉静的女人。

  15年来,她对武侯祠的文物从不了解到如数家珍,从观察记录到发表学术论文,从小职员到保管研究部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里面饱含的都是像螺丝钉一样的坚韧。

  可能从小内心就住着一个“老灵魂”,安剑华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都和考古有关。2005年从川大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毕业时,正在找工作的她,无意间看到武侯祠正在招人,通过公招考试,她顺利进入了武侯祠。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所学专业和工作有类似的地方,但博物馆本身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职业,需要学历史、懂文物、擅宣传、做设计……安剑华来到武侯祠后,很快就明白了这一点,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学习。

  安剑华是幸运的。来到武侯祠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参与馆藏文物的数字采集档案整理,这让她很快熟悉了武侯祠的文物数量、类别、文化底蕴,也正是这样的契机,让她现在成为对武侯祠最了解的人之一。

  初到武侯祠时,安剑华会被老专家出题考试。为了不出现答不上来的情况,她成了武侯祠图书馆的常客。下午柔和的光线斜斜地穿进图书馆,安剑华静坐其中,仿佛雕像一般,只能听到翻书时“沙沙”的响动。安剑华不敢说她把图书室里每本书都翻看过,但每个架子上置放了什么类型的书,她都清楚地知道。

  惊奇发现:

  武侯祠里竟然藏着一块“双绝”碑

  武侯祠国宝众多,每一处文物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向往的故事。

  安剑华日常工作中有一项便是测量文物的规格和记录其变化。内心柔软的她也会感到无奈,因着文物不可还原,也不可阻止它被时间消磨,安剑华只能用所学延缓文物的寿命。

  2016年,安剑华和5位同事接到任务,需要研究馆内的76通碑刻,记录碑刻文字,注释其中含义。这不是一件易事,认字、查文献、了解撰写人、书法者等都需要长时间的坚守。76通碑刻,6个人足足用了一年多才梳理完成。

  在这项工作中,安剑华对于立于大门至二门东侧,自南向北第二通的《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碑刻很是关注。

  此碑镌刻于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由碑帽、碑身和碑座组成,碑身两侧饰有卷云纹,外有砖砌碑亭罩护。碑文楷书,共26行,碑面多处受损,大量文字漫漶不清。

  为了了解其中意义,安剑华做了大量工作,率先发现其中两层深意,第一便是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重修忠武侯庙碑记》完整记录了武侯祠整体建筑布局的创新变革、忠实记录了大型彩绘文臣武将塑像群体的创新设计、细致地描绘了祭祀礼制上的程序创新。第二则是《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的书写者,是一位在书法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女性书法家——姜如璋。由女性书写全文的巨型丰碑,在我国现存古代碑刻中极为罕见,在武侯祠的碑刻中也是独一无二。

  为此,安剑华称其为“双绝碑”,也是蜀地社会中浓厚诸葛亮崇拜的具体展现,足以与著名的“唐碑”相依相伴,传之永久。

  若不是源于对武侯祠的了解和热爱,安剑华或许不会从众多碑刻中有新发现。同事偶然看到安剑华为了这个碑刻的研究通宵加班,曾佩服她说,“这种工作很枯燥,既不能涨工资,还要将身体赔进去,你对武侯祠的爱是真的。”安剑华抬头:“哪里枯燥了嘛。”

  或许,当一个人沉浸其中,爱上武侯祠的一砖一瓦,就真的不会计较得失。

  其实,安剑华为了武侯祠做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2013年,武侯祠开展了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的项目。期间,该团队的足迹涉及全国7个省市寻找到600余处三国文化遗址。安剑华也在两个多月,走遍了成都20个区县,上百个乡镇,记录了46处遗址。

  安剑华记得有一次去彭州某个荒山上寻找张松墓,荒凉的山上草木疯长,他们一行人只能手握镰刀边砍边走,在深一脚浅一脚的路上,还得担心有蛇出没。提起起这次经历,安剑华笑笑:“结果发现,其实并不是张松墓,这种经历还是很多的。”

  默默坚守:15年来,她春节都在武侯祠度过,从没回过山西老家

  安剑华和老公都是山西人,作为蓉漂,他们在成都生活了15年。

  女儿今年上初一,曾表示过不喜欢安剑华的工作,因为她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也因为小时候常常被安剑华带到武侯祠,吃盒饭解决一顿,后来女儿不乐意了,也鲜少再来这里。

  好在,双方父母都能体谅孩子们对工作的热情,连同15年来春节期间从未回过山西老家这件事,也表示理解。“每年武侯祠都要开庙会,我也会负责很多具体工作,并不是没想过回去,只是这么多人都坚守在此,自己也没有休息的理由。”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诸葛亮的情操,渐渐地,也成为了安剑华和每个武侯祠文化推广者的内心坚守。

  3

  国宝守护人

  金沙遗址胡晓蓉

  20年讲解8000场 她将太阳神鸟“捧”在手心

  60多年前,父母带着她来到成都定居,成为一名优秀话剧演员。

  在事业高峰期,她跨界博物馆成为讲解员。

  最开始,她哭过、后悔过,对墓葬区挖出的文物不屑一顾。

  到后来,她还是哭,却是被金沙遗址文物感动到热泪盈眶。

  她坚守讲解员工作36年。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讲了20年,近8000场动情讲解,她说她还要讲,直到白发苍苍。

  她就是金沙遗址博物馆金牌讲解员,胡晓蓉。

  缘起:从演员到讲解员,40个本子记录了她的成长和坚持

  太阳升起,胡晓蓉即将开始一天的工作。出门前,她都会从首饰盒中取出太阳神鸟的耳饰、项链、戒指,将其戴在身上。这个习惯,她坚持了十多年。

  今年67岁的胡晓蓉,本已过退休年龄。可作为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第一位讲解员,她也是最离不开金沙的讲解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市民对博物馆并未太多热情,为了让更多人前往博物馆,了解中华历史,1984年,还是话剧演员的胡晓蓉转行成了成都博物馆首批讲解员。她清楚地记得,当年从京剧团、电影院等文化单位调来4人做讲解员,后来只剩她一个人还坚守着,这一坚守,就到今天。

  要知道,那时话剧演员可比讲解员“吃香”很多。面容姣好、身材高挑、话剧专业过硬的胡晓蓉竟然要当博物馆讲解员,让很多人疑惑:“胡老师,为什么你在艺术巅峰受到大家仰慕时,走下这个神坛?”她想了想,说:“我不想演戏了,没有原因。”

  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掘震惊世界。胡晓蓉受邀来到金沙遗址,现在的遗迹馆在当初只是个盖着石棉瓦的两层小楼,挖掘出来的文物摆放在旁边的货架上,一到晚上还要将它们锁进保险柜。

  看到眼前这一幕幕,胡晓蓉心里想打退堂鼓。回想自己十多岁开始演戏,受人关注,现在却要和墓葬里面出土的东西接近,她哭了,后悔了,“这些是什么嘛,给我我都不要”。

  但胡晓蓉又是要强的,她不希望别人觉得她只会演戏,她决定硬着头皮做下去。

  当时,对金沙文化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连一本书都没有。她问时任金沙考古工作站站长的朱章义可以看什么书,朱章义说:“什么都可以看,从长江中下游到中原、西亚文化等,和历史有关的都可以看。”

  那时,胡晓蓉即便捧着书坚持看完,也完全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为了弄清楚其中意义,有演员清高架子的胡晓蓉,决定低下头去问专业人士,文物从何而来,有何含义。遇到生僻字,便去翻《辞海》。

  就这样,胡晓蓉在笔记本上一点点地记录着金沙文化,而这一习惯,延续至今。翻开她的办公抽屉,整齐排列着近40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她的宝贝。

  发扬:她从来不写讲解词,却能讲得观众和她一起热泪盈眶

  对于胡晓蓉而言,有一张照片是她最珍贵的记忆。

  2007年4月,金沙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那时太阳神鸟已经放进展厅,即将被特制防护罩安全防护起来。胡晓蓉得知后,急忙冲上前去,想要抱着太阳神鸟与它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

  “咔嚓”,胡晓蓉跪在太阳神鸟面前,与它深情相拥。这一幕,也被照相机永久保存下来。

  其实,胡晓蓉和太阳神鸟的感情在2001年时就建立起来了。那时,金沙遗址还没有陈列馆,太阳神鸟被放在盒子里,每次有游客前往,胡晓蓉就会打开盒子给游客展示。后来太阳神鸟被两块亚克力板保护起来了,她就将太阳神鸟捧在手中,给游客讲解。可以说,那时太阳神鸟从未离开过胡晓蓉的手心。

  胡晓蓉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了20年,接近8000场的讲解,她从来没写过解说词,对她而言,一切早已烂熟于心。只要你想了解金沙文化,胡晓蓉可以随时随地变身讲解员,即便你眼前没有太阳神鸟,她也能将太阳神鸟“讲”到你眼前:我常对我的朋友说,太阳神鸟是在金沙发现的,但它不光是金沙魂,它更是中国的魂。3000年了,这个纹饰一点都不落伍。远古人想告诉我们什么?考古学家告诉我,四只鸟代表四个季度,12个光芒代表12个月,中间是旋转着的太阳。生命学家这样告诉我,太阳的光正着转代表阳,逆着转代表阴,有了阴阳就有了生命,生命围绕阴阳转……说到动情处,胡晓蓉仍然真情落泪。

  胡晓蓉的这份真情其实和她当过话剧演员有关。曾经的话剧老师告诉她,舞台上的道具、人物都是编撰的,只有自身的情感才是真的。那时胡晓蓉不懂,直到看见不会说话、不会动的文物时,她才明白,只有让文物在自己心中“活”起来,它才会教你如何与人对话。

  这位金牌讲解员最高纪录是一天讲了9场,每场近2小时,就这样的强度,仍然会有很多游客专门等她前一场讲解结束,为自己讲解下一场。

  坚守:能讲多久,就讲多久

  这20年,胡晓蓉也受到过很多质疑,有人说她如此深情的讲解是在演戏。为此,胡晓蓉很苦恼,她将这事告诉了自己的话剧老师,“她说,如果你能每场都演出感情,那你也算一个好演员。但是你给小朋友、老人演什么戏呢,你要相信自己”。带着老师的开解,胡晓蓉发现,对于这份工作一定要抱有自己的真情。

  胡晓蓉对金沙的感情太深了。曾经有媒体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她回答:“只要孩子们喜欢讲解,我就愿意去顶起讲解员的一片天。”现在,她的梦想变了,“我能讲多久,就坚持讲多久。”对胡晓蓉而言,讲解的魅力是每天可以和文物对话,就像金沙的文物没有文字记载,但是胡晓蓉清楚地感知到文物在告诉她什么,在心中听到了文物的声音、感知到了它的温度。(成都商报记者 蒋庆 曾琦)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