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目标 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05月15日07:36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咬定目标 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实施“六大行动”,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

  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不确定因素较多,我们提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省态势、继续保持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位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速与经济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降低。

  重点1

  提能级 促合作

  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推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在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上先行先试。

  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制定新经济、公园城市、社区发展治理等领域机会清单、改革清单和政策清单。

  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国际赛事、公共服务攻坚等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提升城市能级。

   深化合作唱好成渝“双城记”

  深入落实川渝合作部署,争取国际科技创新平台、铁路大通道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支持。

  共同推动成渝中线高铁尽早开工,共同培育电子信息、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科学城等重大工作落地落实。

   齐心协力下好同城化“先手棋”

  深入落实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探索建立以都市圈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联盟和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教育共享平台,构建跨区域医联体,深化污染联防联控,切实增强市民获得感。

  重点2

  稳增长、提质效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施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新基建”牵引的投资促进行动、新消费引领的提振内需行动、“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全力稳定经济增长。

   深入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

  坚持大抓项目抓好项目,按照“两图一表”,深入开展投资促进“百日擂台赛”。

  推动产业功能区由“供土地”向“供平台”转变,推行产业功能区和镇街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的镇区合一管理模式。

   提升先进制造业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上10000亿元台阶;积极发展航空装备、汽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能源环保,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8000亿元;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聚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全面升级春熙路商圈,加快建设交子公园商圈、双流空港国际商圈,大力提升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

  积极发展在线消费,扩大健康类消费,持续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拓展下沉市场。

   提速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深入实施“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计划,推动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西部基地加快建设。

  加快推进区块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设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扎实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试点。

   做优都市现代农业

  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功能区,启动10万亩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络,建设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加快发展区块链、5G、8K、人工智能等产业,培育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无人经济等新兴业态。

  深化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和“双百工程”,建立新经济产业投资基金。

   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推进中小微企业金融纾困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全力做好保市场主体工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心合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重点3

  抓改革、强动能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发展动能。

   加快提升基础创新能力

  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筹建天府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航空航天、脑科学、精准医学、国盾融合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

  建成成都超算中心,支持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启动运行,推进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

  强化科技金融创新,持续做大“科创投”“科创贷”等产品,推进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建设。

  扎实推进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支持校院企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开展“ 菁蓉汇”系列活动, 深化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实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修订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管理办法,持续推进“蓉贝”软件人才引育计划。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开展科技“三评”改革,深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加快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着力抓好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效途径,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

  重点4

  强功能、优环境

  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全域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努力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商宜居宜游。

   大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

  加快推进凤栖湿地、雁栖湿地等重大生态项目,全力抓好鹿溪智谷示范引领工程建设。

  大力引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

  加快集聚先进企业,扎实推进天府总部商务区、天府文创城、天府海创园建设,加快建设总部基地、独角兽岛等重大载体和川港设计创意产业园等合作园区。

   加快推进东部新区建设

  加快推进天府奥体公园核心区、龙马湖片区、通航产业片区等九大片区综合开发, 完成片区产业规划编制。

  着力推进东部新区铁路枢纽站、先进汽车科创空间、国际合作教育园区等273个重点项目建设。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

  实施强功能、补短板“十大工程”,完善“项目清单+城市合伙人”机制。

  开通运营5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超过500公里,加快14个TOD示范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一期配套交通工程和金简仁、成龙简、成洛简等快速路建设。

  规划新建5G基站1.5万个。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锦城公园建设,推进三级绿道体系串联成网,建成天府绿道600公里。

  深入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完善“碳汇天府”体制机制。

  完成122条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22个城郊结合部片区环境连片整治。

  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2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重点5

  优布局、促开放

  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坚持“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实施稳外资外贸行动,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加快建设对外通道

  基本建成天府国际机场及配套工程,按照“两场一体”运营模式做好运营筹备。

  加大货运基地航空公司、物流服务集成商引育力度。

  加快成都国际铁路港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服务保障好川藏铁路建设,力争成都至西宁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

   不断壮大平台载体

  持续推进中德、中法、中意、中韩、中日以及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欧洲中心”影响力。

  争取设立天府国际机场口岸,积极申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启动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

   切实加强开放合作

  加大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放力度。

  围绕重点产业持续引进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国际中小企业。

  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市场采购贸易、二手车出口。

  重点6

  优服务、增效能

  加快打造营商环境先进城市

  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政策2.0版、出台3.0版,打响“蓉易办”品牌,持续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

   提升市场化水平

  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全面实行“首问责任制”。

  加快构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联动服务”体系。

   提升法治化水平

  探索建立政策法规营商环境影响审查机制, 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待遇平等。

  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 实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全域覆盖。

   提升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扩大跨境电商、跨境支付等开放试点领域, 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 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新体制。

  全面推行“互联网+预约通关”模式,加快实现铁路运输货物无纸化通关,深化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

  重点7

  抓载体、迎大运

  持续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传承创新天府文化,凝练城市时代价值,积极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全力推进大运会筹办

  加快推进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13处新建场馆和大运村建设,扎实推进36处场馆改造提升,开展大运会城市功能和环境品质提升行动。

   积极发展文体事业

  开工建设天府艺术公园、张大千艺术博物馆,加快建设金融城艺术中心。

  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活化,推动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等综合利用。

   着力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加快东华门遗址、天府影都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发展音乐产业园区和音乐小镇。

  广泛应用科技手段,积极搭建线上展会平台,大力推动会展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8

  补短板、强弱项

  加快建设韧性城市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切实提升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支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大临床科研投入力度,启动10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稳步推进全域成都医联工程,推动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确保2020年实现就医“一码通”。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预案体系、指挥体系建设,实施疾病防控检测能力提升、精神卫生提质增量、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四大工程。

   切实增强综合应急能力

  加快建设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制定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积极推进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成都基地建设。

  重点9

  保基本、促公平

  不断加强民生社会保障

  坚持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继续抓好十大民生实事,实施就业促进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市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市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着力稳就业保居民就业

  力争2020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3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应急医疗救助的医保制度。

  完成棚户区改造5238户、老旧院落改造300个。

   提高公共服务质效

  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加快推进郊(市)县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建成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成都

  推动金融“监管沙箱”上线运行,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探索“互联网+药品流通”监管模式,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成都日报记者 王雪钰)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