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部崛起”可打造“环渝城市群产业带”

2020年05月12日07:29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实现“中部崛起”可打造“环渝城市群产业带”

  “推动川东北渝东北、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了一份更加明晰、更加细化的“操作指南”。短短3天时间,“中部崛起”“融合发展”迅速成为两会热词。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中部崛起”?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加强区域合作联动

  根据总体布局错位发展重点产业

  “目前成渝中部地区在人均GDP、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上,普遍低于周边其他地区。”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委书记邵革军说,一方面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创新实力相对较弱。在他看来,加强区域合作联动,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是关键,而突出重点产业,实施协同创新是抓手。

  具体如何实施?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夏海荣则进一步建议,应探索制定未来几个时期的产业统筹协同发展规划,鼓励各市州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布局坚持错位发展和产业链接续发展。比如,通过推进产业园区跨区域共建共享,以锂电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为基础,推动泸州、遂宁、内江等地与潼南、永川等相关园区合作,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园区等,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成渝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这样的协同发展,自贡和内江已开始行动。

  “在前期实现社保、医保、教育、公积金贷款等领域同城化的基础上,目前,两市正共同研究谋划建设省级‘川南(内自)新区’,全面推进内自同城化发展。”在省人大代表、内江市市长郑莉看来,两市相距仅30余公里,均是四川老工业城市,都需谋求转型发展,加上均有机械、汽配、新材料等产业,具有互补共融的基础。下一步,双方将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等方式打造新的平台和载体,推动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打造成渝中部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经济发展共同体。

  省人大代表、自贡市委书记范波也表示,将加快推进川南一体化、内自同城化,共同打造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成渝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

  打造环渝城市群产业带

  补齐成渝地区“中部”发展落差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蓉的焦点,则放在了与重庆毗邻的环渝9市(达州、南充、广安、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她建议,应当重视研究和统筹推进川东北、川南“环渝城市群产业带”,着力补齐成渝地区中部区域发展落差。

  “环渝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增长潜力巨大、与重庆‘互联互促互激’的发展空间。”郑蓉认为,近年来川东北、川南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在汽车配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与重庆的链动性更强、匹配度更广、物流通道更畅。

  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国家级新区、几十个产业园区,大多布局在重庆主城区和靠近四川的几个区县,环渝地区可以努力建设成为重庆产业的首选承载地和重要功能配套区,成为重庆未来经济发展的广阔腹地。

  为此郑蓉建议,建立和完善川南、川东北经济区及区域内各市间定期协调会商的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实现重庆和川东北、川南“环渝城市群产业带”间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有机衔接、产业协同发展、成果充分共享。

  “在做强成都极核、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的同时,让川南、川东北经济区更加积极融入重庆,开出协同发展‘并蒂莲’。”郑蓉说。

  省政协委员、四川华南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波持有相同观点。在他看来,成渝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产业同质化竞争、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川渝结合部打造成渝经济园区,应减少同质化竞争,在园区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实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代办制’的审批实施路径,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四川日报记者 陈碧红)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