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瓷涅槃

2020年05月09日09:05  来源:重庆晚报网
 
原标题:残瓷涅槃

▲头发上刻有《琵琶行》

▲残破的杯盏上,潘啟慧刻上诗词

▲瓷片上,雕刻的蝉栩栩如生

▲将《桃花庵歌》刻在成化年款的残碗上

▲残片上,不仅微刻诗词,还刻上富有意境的图案

▲从古玩市场淘到宋朝残破的罐子,潘啟慧视若珍宝

▲微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刻画面积为原作面积的百万分之一,指甲大小

残缺的瓷片,如何赋予它们新生命?

71岁的潘啟慧有妙招。左手扶残瓷,右手握刻刀。刻刀飞舞,大雁白鹭、诗词歌赋……在他雕刻下,每块残缺的瓷片最后都涅槃重生,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大美残缺

从喜欢写字到画画,从拿上刻刀雕刻印章,再到把《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雕刻到不足1平方分米的象牙上,潘啟慧的作品惊艳了无数人。如今,他再度挑战残瓷碎片,通过艺术再造,赋予其新生命。

璧山秀湖公园水街,潘啟慧的工作室很好寻找。白天,他在这里写字作画、创作会友。他最高兴的是完成一件艺术品,分享至朋友圈,与好友共赏。

一块蓝色残瓷片,潘啟慧小心翼翼捧在手上,无数首诗词在脑海闪过,此时此刻,他在创作,在构思,哪一首诗词才和眼前的瓷片气质相符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潘啟慧敲定了,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拿出刻刀,在方寸之地,一气呵成刻完这首词。美词还需配美景,他用刻刀在瓷片上滑动,海面烟波浩渺,一轮圆月从海上升起。眼前的残片,格外清新脱俗。

潘啟慧感叹:这是大美残缺。这些年,潘啟慧从各个古玩市场上淘来几十斤陶瓷残片,经他配诗造景再创作,每块残片都有了新生命。

苦练绝活

1949年出生的潘啟慧,是璧山青山机械厂子弟校的体育老师,从小酷爱写毛笔字和画画。尽管工作与爱好相去甚远,但他却一直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那时候写字和画画没老师,完全是照着字帖来模仿,然后靠悟性一点一点悟出来。”悟的次数多了,潘啟慧写的字也多了,对照着写的字体也越来越多,感觉越来越好,一撇一捺总有很多心得。与此同时,他还很喜欢收藏邮票、古钱币,可以说兴趣爱好广泛。

“那时候我在想,我喜欢收藏,能不能有一天也让别人收藏我的作品呢?”一次偶然机会,单位组织内部展览,其中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让他很受启发。“作品要达到别人来收藏的阶段,肯定首先自己要苦练绝活。”潘啟慧于是决定学习微刻。随后,他分别给藏友们写信,告知以后不再交换邮票、古钱币,要用10年时间学微刻,并承诺学成后,将赠送每人一件作品。

“那时,因为没人教,工作之余,就自己用刻刀在牙刷手柄上学雕刻。”潘啟慧回忆,那些年,每天晚上吃过晚饭,他就开始刻,一直刻到11时甚至更晚。白天,他也是刻刀和牙刷不离身。“只要有空就练。”

袖珍琵琶

一个偶然机会,朋友送给潘啟慧一把袖珍琵琶,不过成年人中指大小,色泽光亮。因为袖珍,所以连弦都没有。这时的潘啟慧,在微刻上已有一定造诣。看到琵琶,突然想起

白居易的《琵琶行》。

“我何不在这把袖珍琵琶上雕刻一首《琵琶行》呢?”想到这里,他开始四处给琵琶寻找弦,白头发是最好的选择。终于安上弦后,潘啟慧又开始自己创造微型刻刀,“外面根本没有这么细的刻刀卖,只能靠自己打磨。”

在头发上刻字?这在外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力度轻了,刻不起,重了头发丝得断。”如何拿捏掌握,潘啟慧称,自己从事微雕近40年,也是到了30年后才挑战在头发上微刻。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6丝,刻刀刀刃只有1丝,就这样在刀尖上拼眼力的游戏,把他的耐性给磨了出来,最终4根头发上刻了630个字的袖珍琵琶问世了。回忆当时创作的感觉,潘啟慧称:“忘我到没感觉。”

有了第一把琵琶,潘啟慧开始谋划把《琵琶行》这部作品做得更精美。通过多次与同行交流与学习,一把长约12厘米,以金丝和象牙为材料的微型琵琶,成为潘啟慧迄今最深爱的作品:4根头发丝粗细的琴弦上,微刻有《琵琶行》,以及9位国家级大师为他以“燕京八绝”打造的琵琶女、坐凳等。

微中见艺

2017年,在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评选活动中,潘啟慧的名字荣耀上榜。

从事微雕40年来,潘啟慧的徒弟其实并不多,总共算下来也就16人。原来,想拜潘啟慧为师,不只是喜欢微雕就可以。他选择徒弟有门槛,首先是人品关,其次是基础关。

“学微雕,人品首先很重要,人要老实,能沉下心来,不要为了赚钱而学,学习是因为自己真正热爱这个才行。”潘啟慧称,除了人品,他的徒弟还要有基本功,至少是中国书协会员,在书法和绘画上有基础,他才肯收。在他看来,艺术品和工艺品不同,微刻艺术“小中见大,微中见艺”,艺术造诣要经得起放大欣赏。

“如果仅仅是能把字刻上去,没有书法艺术功底,只能称之为工艺品,谈不上艺术品。”

微刻是细致的技术活儿,就连脉搏的细微跳动,也会影响到雕刻的效果。自从迷上微刻,潘启慧不抽烟也不喝酒。练微刻前,他的酒量约有半斤。“好几次饮酒后练习微刻,发现手不听使唤,抖得厉害,就戒了。过年过节大家一起吃饭,只给我喝5钱。”

据了解,潘啟慧在长5.29厘米、宽0.24厘米的象牙上刻制的《清明上河图》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因微刻100幅中国历代名家书画,被联合国教科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以3.5厘米长的4根细如发丝的金丝琴弦微刻630字的《琵琶行》,获第14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百花杯金奖。(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周小平 摄影报道)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