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疗愈失亲之殇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岁生日这一天,妈妈永远离开了人世。忍着悲痛,敬一丹开始写作。
时隔一年,2020年5月10日母亲节前夕,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推出了为她母亲所著的新书《床前明月光》。走出无尽的哀思,敬一丹第一时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刚开口,她就给记者说抱歉:“这是本有痛感的书,让你不轻松了。”但她希望读者从中读到的不只有痛感。“失亲之痛不能分担,但生命的体验可以共鸣。”
A
传承母亲的记录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妈妈被确诊为癌症,她陪伴在母亲的病床边。“这段时光伴随着病床边的焦虑和忧愁,伴随着病情起伏带来的困惑与纠结,同时也留下了妈妈与子女最后的温情。”敬一丹说,母亲是一个爱记录、喜欢留存和分享的人,她一直坚持用信件、文字、影像记录自己和家庭的每一个历程。所以,在创作《床前明月光》之前,敬一丹曾推出一本名为《那年那信》的书,里面收录了母亲留存的1700封家信。敬一丹将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当时正在做放疗的母亲。
如今,《床前明月光》出版了,但母亲再也看不到。而这本书,还是母亲鼓励敬一丹去创作的。“在病床上,妈妈对我说,你把这一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敬一丹理解母亲最后的心愿,寂静的夜里,她望着窗外的月亮,看着病床上的母亲,一个书名在她的脑海里油然而生——“床前明月光”。从小熟悉的这五个字,在特定情景里有了新感觉,“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妈妈一点一点地走进暗夜,但是即使是至暗时刻,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有光的,那就是月光。”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岁生日这一天,妈妈永远离开了人世。女儿的生日,妈妈的忌日,竟然是同一天。敬一丹感叹:“这个日子,是怎样的安排?”最终,敬一丹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事实:“64年前的这一天,我第一次脱离母体;64年后的这一天,我再一次脱离母体。”忍着悲痛,敬一丹开始写作这本书。失亲之痛,难以表述,她几度陷入哀伤,写作几次中断。家人劝她:“不行……就别写了。”敬一丹说:“写,难受,但不写,更难受!”就这样,断断续续两个月时间,敬一丹用文字完成了与母亲的真正告别。“虽然写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当我终于写完的时候,我觉得我完成了一种对生命的再认识,也完成了和我妈妈的一次灵魂对话。”
B
陪伴是不可替代的药
当母亲去世后,敬一丹感觉到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比以往更能意识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上,“以前觉得夕阳啊、黄昏啊还不属于我,是属于我的父母。然而我妈妈去世后,我觉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阳里,一下子就望到了月光,也望到了天慢慢黑下去的那一步。”这些痛感,敬一丹倾诉在了笔下,但她更希望的,是通过如此刻骨铭心的历练,激励和她一样正经历痛苦的人,获得面对明天的勇气。“这本书写的是昨天的事,但是这本书是为明天写的。”
敬一丹写作时总是伴随着对象感,思考着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比如,人老时以怎样的姿态生活?面对生死时,持怎样的态度?陪伴,对病床上的至亲来说,意味着什么?敬一丹直言:“陪伴它不是探望,陪伴就是朝朝暮暮,在各种各样的琐细当中,让我们的至亲感觉到你在。对于重病中的至亲,特别是已经无药可治的这种重病,我觉得陪伴就是药,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药。”
回顾创作过程,她坦言:“我们做儿女的,未必能够感觉到,当我们的父母老去,慢慢失去一些能力的时候,他们也是需要肯定、鼓励、赞赏的,就像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得到他们的肯定、鼓励、赞赏一样。他们慢慢老去了,无力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尤其是精神的方式给他们这样一种力量。”
C
不应忽略的生命课
在生活中,敬一丹也是一位母亲,她说自己其实是跟着妈妈学着当妈妈。写这本书除了完成妈妈的嘱托,还有一个原因是,敬一丹想把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女儿,和家里的孩子们来进行一个深度的交流。“有的时候家里遇到这样至亲逝去的时候,大家那个难过都深埋在心底,我觉得失去至亲这种失亲之痛,如果我们有一个深度交流的话,我们之间会有更多的情感,也会有更多的理解。”
至于死亡,敬一丹也有自己的领悟,“在很多家庭,‘死’这个字是个忌语,但是对孩子可不可以说到这个字呢?特别小的小孩,他可能就会隐隐地对死有一种恐惧。我觉得我们从小到大对于生命课来说,是有很多缺失的。所以和孩子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分寸下,是可以谈生死的。”
“妈妈不在了,妈妈还在,在字里行间。”敬一丹把这本书视为自己的一部“生命的纪念册”。生命是什么?这是敬一丹想要和读者们一起交流的,“我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的就是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体验。生命这个词,我们真的是理解吗?我们从小到大,对生命的认识,其实也都是在一个持续认识的过程中,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经常会忽略。所以我们经常面对着生命的巨大变化的时候,会用到没有准备、猝不及防、突然间、手足无措、失去平衡等等,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词。”经历了成长和生离死别,面对生命的时候能否多一些从容呢?这是母亲留给敬一丹的人生课题,也是她执着修炼的人生态度。
敬一丹希望所有失去至亲的人,能好好活着,像亲人期望的那样活着,“我们的生命,与亲人血脉相连,不容辜负。逝者渐远,留下的一切都将保持着生命的温度,而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会帮助自己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新的日子,新的悲欢,该认真的认真,该宽容的宽容,该喜悦的喜悦,该付出的付出,该记住的记住。”
末了,敬一丹提到了她书中最后的那句结束语:“擦去眼泪,我要在阳台上种花了,用我妈妈给我留的种子。”她希望,所有失去亲人的人,都可以重新拥有春暖花开。(四川日报记者 肖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