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浩荡润华夏

乔磊

2020年05月07日16:27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三十年前,我丫丫学语,从一些唐宋读诗里曾背到过有关四川,有关天府美景的描述。当时不过是为了讨好大人的一句夸赞,或者是一颗糖,而什么是四川却从不曾理解。长大后有幸考上了四川大学上学,才真正走进四川,零距离接触天府之国。直到工作毕业后,留在四川工作,彻底将自己交待在了蓉城成都,转眼间已经十二年了。

美丽攀枝花。乔磊摄

在四川呆久了,从小吃酸的我对麻辣也有了依赖,常常吃着火锅撸着串串,学着说四川话。对四川文化地理也逐渐了解,比如川南地区的四座城市: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的别称分别是甜城、盐都、酒城、酒都,都和吃喝有关。又比如有一座城市,它的名字居然是一朵花——攀枝花。攀枝花学名“木棉花”,又名英雄花。据说这种花的果实需要在它成熟之前攀上枝头去采摘,否则果实就会爆裂开来。攀上枝头去采摘的花,当地人叫做攀枝花。其实攀枝花最开始叫做“渡口”,后来才改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攀枝花”的。还有四川最高峰是位于甘孜境内的贡嘎雪山主峰,海拔7556米,自1932年以上,有24人曾经成功登顶过。

另外,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 四川为什么叫“四川”,而不叫”三川”或“五川”?

这个问题,不仅外省人,就连不少四川“土著”,可能也未必认真想过。心想不就是因为四川境内有四条大河: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和嘉陵江嘛!

对此,只能残忍告诉你,回答错误!

当然,我也是通过查找资料,才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四川因益、利、梓、夔四路而得名。宋代设有川峡路,后来分为西川路和峡西路。西川路后来分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峡西路后来分为为梓州路和夔州路。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人们之所以认为是因四条河而得名四川,估计还是离不开天府之国,雨水充沛,河流纵横的原故。而在我的老家,则完全相反,那里常年干旱,河流分布少,植被稀疏,到处都是光秃秃一片。但是,就是在那片黄土高原上,才润育出了一条伟大的母亲河。

我的家乡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第一都”的美誉。丁村启明、唐尧建国、文公称霸、三家分晋、刘渊建汉、法显西行、槐树移民等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和节点均与临汾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乾坤湾。乔磊摄

河流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滥觞。纵观人类历史,文明之光总是在河流的滋养下才能恒远夺目,华夏文明亦然如是。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临汾地区175公里,数千年来,培育一方热土,哺育沿岸苍生,孕育华夏文明。

上古时期,大禹率众治理黄河,在孟门开山破石,疏浚改道,行踪遍及九州。他躬亲劳苦,奋斗十余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使河水归流,造福天下。黄河自北而南穿越晋陕大峡谷,于永和段,造化出中华大地上神奇特有的阴阳环抱地貌。传说伏羲在两岸仰观天规,俯察地律,创画八卦,演绎易理,开启文明,揭示了天地万物,因阴阳交感而生的道理,奠定了中国道家哲学的基础。《易经》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为民族修身立德的行为标尺。

“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汉书》)。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一路奔来,接洮、汾、渭等10多条径流,经山地、平川、丘陵、峡谷,壮起浩渺之势,行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过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原,到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涉藏、回、蒙、汉等民族一亿多人口,是流域各民族共同的命脉和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天然渊源。大禹为了治理黄河,组织协调流域内民众进行统一治理,由此,各民族初步形成了对国家大一统的认同,为秦汉一统天下,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黄河的终极目标是大海,穿越崇山峻岭,历经曲折坎坷,为达目标,矢志不移,奔腾不息。起始虽为涓涓细流,但一路接溪流纳百川,形成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奔向远方,蕴含着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

黄河神兽。乔磊摄

“河”在古代汉语中专指黄河,在《史记》中称之为“大河”,在西汉时期形成“黄河”称谓,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运用。近年来,在临汾出土了大量上古时期、商周时期的精美玉器,据考古学家分析,部分玉器就是经由黄河输送而来。秦汉唐宋以降,直至元明清,临汾黄河段的商贸往来,对北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抵御外患上,临汾黄河段的永和关、马斗关、壶口等关隘峡口和要塞通道更是天然的屏障,是山西“表里山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6年,在中华民族存亡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在山西播下民族抗战的火种。1939年,著名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在壶口岸边,观临汹涌奔腾的黄河水,看到船夫们与狂风大浪搏斗的场景,听到船工号子高亢的旋律,联想到中华民族大好河山正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践踏,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谱写出波澜壮阔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在《黄河大合唱》基础上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用独特的旋律追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热情讴歌了生活在黄河两岸善良、勤劳的人们。

中华文明赓续不息,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黄河流经的临汾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影响巨大。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丁村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丁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和文化的缺环。一万年前的吉县柿子滩遗址,呈现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部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黄河临汾段两岸是5000多年前人文初祖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黄帝教化人民造农具、播百谷、种果蔬、缝衣裳,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距今4000多年,面积280万平米,已有规模空前的城池,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发掘出最早的文字,最古老的乐器,最早的龙腾图。许多专家学者指出,陶寺遗址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尧帝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华夏文明发轫于黄河流域临汾一带成为业界共识。

临汾荟萃深厚的文化,近年来入编全国中小学教材的就有丁村人、晋国青铜器、元代壁画、尧庙五凤楼、丁村民居、壶口瀑布等。传说仓颉在黄河岸边观察到鸟兽的踪迹,心生灵感,创造了文字。尧时的《击壤歌》,舜时的《南风歌》,先秦时《诗经》里的《唐风》《魏风》均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临汾一带。春秋时期,晋立国于临汾的翼城、曲沃一代,对当时的山西乃至全国的政治文化都影响颇深。宋代作为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之世,做诗押韵的韵辙《平水韵》最早便诞生于此。临汾又是宋金时期全国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平阳木刻版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齐名。临汾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代时全国有两个戏曲中心,一是北京元大都,一是黄河流域的平阳,全国现存元代戏台共有8座,临汾独占5座,为全国之最。明代时从洪洞向全国18个省移民18次,迁徙人口60余万,产生了移民文化,造就了今天全球华人的老家。明清时期,临汾的商业文化十分活跃,“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成富”(明·沈思孝),当时全国出现了33处工商业文化大都市,平阳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可以说,临汾是一座因黄河而生,依黄河而兴的城市。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千百年来,黄河已成为文人骚客抒写吟诵的对象,是诗词歌赋中重要的文化意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等名诗佳句传颂至今,构筑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可以说,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而文明又为黄河标注着新的内涵与注脚。

不管是四川的长江,还是山西的黄河,它们都是生命的源泉,它们都是神州的脉动,它们都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

大河浩荡,或汹涌澎湃,或静流如歌,洗涤岁月的铅华,沉淀历史的记忆,孕育无限的生机,开创民族的未来!

作者简介:

乔磊,1987年出生,山西临汾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现就职于成都某国有企业。热爱文学事业,偶有文学作品见诸于报刊。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