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亩农场十年耕耘,泸县梁才学校农场教育助力“后浪”逐波

2020年05月07日17:22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人民网成都5月8日电 5月6日,泸县梁才学校七、八年级学生将2000余棵高粱种在了学校“和乐农场”的班级责任地里。翻土、浇地、打坑、栽苗、浇水……一番劳作,绿油油的高粱秧在夕阳的余晖中,熠熠生光。

泸县梁才学校创办初期仅是一所占地10余亩的民办小学,如何让长期寄宿学校的学生们如何释放压力,让孩子们在学业之外体验劳动实践的乐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长熊兴权从农民的耕种快乐中得到启发。“我可以算是农民出身,什么农活都可以做。而农民的快乐就是在田地劳作,看到农作物生长,开花、结果,有了收获,也就有了快乐。”熊兴权说。

2008年,学校将校门口的一片荒地修整后,装上围栏,开垦成了学校的第一块劳动实践基地——开心农场。向快乐出发,梁才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了那片土地。“开心农场既是劳动基地,也是科普基地,既可以地里劳作、强健体魄,也可以观察记录、学习知识。”熊兴权对农场劳动的教育意义归纳成成了这样两个方面。学生在享受劳动快乐的同时,也了解了农作物的习性、生长过程……独特的农场教育模式,让孩子们获得了成长的快乐,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每周一节课的农场劳动是孩子们最向往的,除草、施肥、捉虫……收辣椒、拔萝卜、摘茄子……开心农场就是孩子们的开心乐园。”教师们讲述着农场的开心事。“快乐教育”是梁才学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孩子们享受学习的快乐,更亲历劳动的愉悦。将农场劳动纳入校本课程,安排每周一节课的劳动时间,再加上课余的农场时光,梁才孩子们每周有超过5个小时的劳动教育。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孩子们亲历了劳动过程,掌握了劳动技能,经历了快乐,也感受了艰辛,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也在劳动中成长。

学校于2014年秋搬迁城西新校区,学校的“快乐教育”理念也升级为“和乐教育——和而不同,乐在其中”。开心农场也升级为占地10亩的“和乐农场”。学校将农场分割成块,分派给各班,作为班级责任地,并要求各班学生继续按照课表安排进行农场劳作。农场内,专门修建的蓄水池、肥料池,以及专设的工具存放室,让农场设施更加完备。

面对逐渐脱离农业劳动的孩子们,学校为每个班配置了一名劳动技能辅导员。“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现在是学校的一名生活老师。”劳动辅导员陈老师如是说,“对于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指导,我很有信心。相信我能够做好这份工作,把多年积淀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孩子们的。”班级劳动辅导员从生活教师或家长中筛选,熟悉农业劳作是入选的基本条件。

“农场管理是细致活,安排栽种,督促班级劳动,是我的职责。”年近六旬的兼职农技师诸师傅对农场管理充满了信心。学校为农场专设的管理员使得农场管理更加规范,也更加有效。

纳入课程、安排课时、增设辅导、落实管理,梁才的农场教育“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一根本方向,从目标、内容、方式等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形成农场劳作、社团辅助、班会引导等劳动形式互相支撑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为学校发展助力,为学生人生奠基。

孩子们精心管理农场,种下收获的希望,孩子们收获的蔬菜被老师们竞相购买,纳入班费。“农场劳动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的意义,‘劳动最光荣’、‘劳动伴终身’的理念,一定会让我的人生无比精彩。”八年级一班李玉婷同学这样看待农场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在梁才和乐农场里,劳动教育引导的不仅仅是“劳动光荣”的劳动观,还有不忘初心的人生观、感恩社会的价值观……今天,孩子们种下高粱,明天,他们将种下太阳。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要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

亲身锻炼的实践教育、认识劳动的引导教育、准备劳动的道德教育,三重内涵赋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以崭新意义。泸县梁才学校沿袭十余年的农场教育、劳动实践课程将助力孩子们“后浪”逐波,为孩子们的人生铺垫精彩。(许刚 黄平) 

(责编:李强强、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