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新貌新谷莫

——彝区贫困村跨入新时代攻坚纪实

阿克鸠射 吉俄阿西

2020年04月29日16:38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前言

祖国西南边陲的大凉山,曾闪耀长征的精神火把,曾实现“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变迁。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党中央庄严承诺: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至此,中国大地上一场脱贫攻坚硬仗拉开了大幕……

彝乡昭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的腹心地带。

昭觉,保留有最传统的彝族文化,彝风彝韵,风情万种,绵远流长。享有“中国彝族服饰文化之乡”“彝族文化走廊”“彝族民间文化宝库”等美誉。昭觉,地理上是大凉山和安宁河谷平原的结合部,是彝族聚居地区的中心和门户。政治上曾经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凉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同时,昭觉也属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重点特困地区。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把昭觉作为考察脱贫攻坚的第一站,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同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昭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在脱贫攻坚战中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工业,提升服务业,千方百计重塑产业体系,打牢县域经济基础,曾经的老州府,在新时代里拼搏奋进,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

2018年,央视电视连续剧《索玛花开》火爆荧屏。

同样在2018年,在昭觉,一个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彝族村庄,一个同样叫做“谷莫村”的村庄,获得“中国最美村镇精准扶贫典范奖”殊荣,成为全国获得该殊荣的四个村之一。

谷莫村,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民族风情古朴浓郁,人民群众感恩奋进,每一天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年之中,“谷莫”接连惊艳亮相;精准扶贫,昭觉县谷莫村演绎“山村巨变”的感人故事。

建设中的谷莫村一角

谷莫村位于昭觉县特布洛乡以南,距乡政府1.9公里,距县城30.1公里,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776亩,林地面积775亩、草地面积890亩。辖古莫、马什觉2个社,有141户570人,其中贫困户22户94人。海拔2000—2460米,属典型的山区农业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玉米为主。属于典型的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

精准扶贫之前,受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发展不足的制约,谷莫村群众出行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生产方式原始粗放,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物质贫困相互交织叠加。

谷莫村的旧址。

攻坚战打响以来,谷莫村在党的扶贫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驻村干部日夜辛劳、帮扶部门鼎力相助、村里群众不等不靠,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严格“六个精准”,切实推进了追赶跨越发展,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之路,谷莫村于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并荣获“2018中国最美村镇精准扶贫典范奖”。

现在的谷莫村,发展有思路,攻坚有实招,群众有激情。

谷莫村的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健全,群众感恩奋进、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个产村相融、农旅融合的新谷莫已然形成。

百舸争流千帆尽,乘风破浪正远航。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成为了昭觉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迈向全面小康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下,谷莫村广大干部群众有雄心、有自信继续奋斗,正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破浪前行。

第一篇 感恩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到昭觉时的亲切慰问和殷殷嘱托,还在昭觉人民的耳边回响。

脱贫摘帽的最后时限,在昭觉县委、县政府的心中历历可数。

昭觉是全州、全省、全国“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硬骨头的共识,在昭觉干部群众的心里明明白白。

只求必须,不求侥幸。只能前进,不能倒退。只能胜利,不能失败。昭觉发出了“决一死战务求全胜”的响亮声音,奏响了脱贫攻坚全面总攻的进行曲。

在国家指定的时间,昭觉人民力争将战斗的进行曲,升华为胜利的凯歌。

昭觉,脱贫攻坚“万马战犹酣”,破晓之声多么激昂嘹亮。

一、彝家新寨 环境优美

6月的谷莫村,漫山翠绿,崭新的民居和大地青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村内漫步,古朴的传统屋舍,整齐的竹条栅栏,青黑的小径石阶和旁边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在阳光下金光闪闪。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黑、红、黄形成愈发强烈的色彩对比,格外醒目。

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温暖的笑容。

在凉山脱贫攻坚进程中,安全住房建设是重中之重,住上了好房子,才能过上好日子。

在彝家新寨建设工作中,谷莫村结合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实际需要,结合乡村旅游,以“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为理念开展新寨建设,全村着力打造产村相融、农旅融合的新型农村。

谷莫村实施彝家新寨项目110户,贫困群众100%入住安全住房,并扶持13户贫困群众率先发展民宿旅游,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单亲妈妈吉克失西和她的4个女儿住上了在原址重建的新房子。她上初中的二女儿用普通话说,跟以前破破烂烂的土坯房相比,新居有三个房间,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厨房和厕所,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孩子们也为建房忙碌着。

在俄的曲西家的庭院里从旧到新排列着三栋房屋,对比十分明显。村支书木坡曲尔我们,三栋房屋分别是上一辈修建的低矮土坯房,6年前修建的空心砖小瓦房,和今年建成的砖木阁楼。“俄的曲西一家近年来发生的变化,生动展示了谷莫村脱贫攻坚的历程。”

一步跨千年,在谷莫村成为现实。不只是安全住房,村路、幼教点、网购中心等基础设施也都相继跟进建设。谷莫村还加快培育壮大当地的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加快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村民们对脱贫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二、特色产业:为村庄打开致富大门

走进群山环抱的谷莫村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阉鸡在核桃树下觅食。阉鸡养殖,已经成为谷莫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今年我家修建了养殖场,养了180只阉鸡。国家还补贴了买鸡苗、饲料和防疫药物资金。如今,通过以购代捐等方式,阉鸡已经卖了60多只,收入上万元。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卡莎莎!”2019年新年前夕,建档立卡贫困户俄底曲西脸上洋溢着喜悦笑容。

针对村里产业散小弱、有机生态产品卖出难、群众增收难度大的实际,谷莫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绿色和有机生态,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种养业,初步形成了特色核桃、绿色阉鸡、生态乌金猪、高山苦荞、有机蜂蜜等产业链。同时,采用“借羊还羊”方式,扶持贫困户养殖黑山羊,户均年增收1600元以上;大力发展乌金猪产业,扶持贫困户户均养殖1.5头以上能繁母猪,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采用“借薯还薯”方式,人均种植马铃薯青薯9号1亩以上,亩均增产约1000斤,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不远处,贫困老党员贾古尔哈家屋檐下,挨个排列着一排排蜂箱,一只只小蜜蜂忙着把采回来的花粉酿成蜂蜜。虽然从去年才开始养蜂,“甜蜜”的事业已经让贾古尔哈尝到了甜头。他说,“乡上和村上的干部请来了专家,教大家养蜂、割蜂蜜,还保证回收我们的蜂蜜。我家的10箱蜂蜜,就可以卖5000元钱呢!”

在产业发展上,谷莫村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立足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把眼光瞄准了外面世界。

谷莫村,依托《索玛花开》影响力,注册“谷莫”商标,着力拓宽深度贫困地区互联网+扶贫模式,依托电商平台筹建谷莫村电子商务(网购)中心,力争实现农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以模式创新引领群众搭乘电商快车,全面促进彝乡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研发“谷莫”苦荞米、苦荞粉、苦荞茶等系列产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着力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扶持11户贫困户创建省级民宿旅游达标户;开通“谷莫村脱贫攻坚记”微信公众号,宣传推介农特产品和脱贫攻坚动态等资讯。

三、攻坚力量:为经济发展注入力量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谷莫村对症拔穷根、务实强精,扎实开展教育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灵魂力量,为文化建设增添思想动力。

2016年8月,昭觉县特布洛乡通往谷莫村的土路正在进行改扩建,烈日下的路面尘土飞扬,一队头戴白色帽子,身着红色衣服的青年,在这里显得格外亮眼。

他们中的一些人扛着蓝色的管子,一些人拿着锄头,来到修路挖开的一个豁口处,用锄头挖开部分泥土,将坏掉的水管清理出来,再换上新的水管。

你要问他们是谁?看那旁边迎风飘扬的红旗,他们是特布洛乡谷莫村的青年先锋队。

青年先锋队队员在修水管。

2016年五月初,谷莫村青年先锋队成立大会在村里的“一村一幼”教学点内举行。村里的80多名青年头戴白色帽子、身穿白色T恤,光荣地参加了青年先锋队,26岁的青年党员木坡史惹被村党支部任命为队长。

青年先锋队成立之后便在村里积极开展各种扶贫帮困活动,村里随时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村里的老党员洛比日吉夫妇都已经70多岁了,因为儿子去世、儿媳改嫁,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打苞谷的季节,家里没有劳动力,眼看苞谷就要烂在地里。

木坡史惹带着青年先锋队的四五个青年,来到洛比日吉家帮助打苞谷。2天时间里,帮忙打完了洛比日吉家两亩多地的苞谷,老两口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就说:“青年先锋队瓦吉瓦!”

谷莫村青年先锋队又分为互助突击队、篮球队和舞蹈队。互助突击队经常为村民们解决困难,而篮球队和舞蹈队则给村民们带来了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青年先锋队的青年不仅干事有冲劲,他们中许多还有一技之长。队长木坡史惹和十几个队员都是驾驶的熟手,副队长洛比木史是优秀的木工,洛比尔铁、洛比史铁等青年都是嫁接的好手,他们也是乡上和村上重点培养的致富带头人。

如今,村里有文化、有技能、有担当的先进青年几乎都加入了“青年先锋队”。这支队伍,俨然已经成为谷莫村的“人才”洼地。

青年先锋队为贫困老人修缮房屋。

“农民夜校”是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是服务脱贫攻坚,提升农民群众素质的重要载体,是最接地气的群众大讲堂。

2016年7月26日晚,特布洛乡谷莫村。

“农民夜校”挂牌授课。

一堂关于精准扶贫的讲座,让第一次走进夜校的村民木帕史惹感觉“太新鲜”。

“农民夜校”的课程让木帕史惹的印象更是深刻:有关于简单的汉语书写或对话的,有关于农村实用技术的,还有辅导老师用彝汉双语讲解法律法规的……学汉语、学政策、学技术、学新风,学习间隙,或看上一段新闻,或唱上一首民歌,或到操场跳上一段欢快的彝族达体舞。“不再是天亮起来干农活、天黑躺下睡觉。现在村民的生活内容丰富多了。”木帕史惹感叹道。

这是谷莫村“农民夜校”第一课开课的情形。

2018年2月27日晚上,谷莫村新年第7期农民夜校开课了。这期夜校主题是“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村里人早早等在了村支部活动室。

“总书记来到我们昭觉县看望慰问彝区群众,为我们脱贫致富指明了好出路、好办法……”第一书记罗雅宏跟学员们回忆起总书记视察时的细节,教室里热烈的掌声一浪接一浪。

木帕曲尔紧跟着大声说,“听到总书记说‘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的时候,我激动不已。作为共产党员,我将带头遵守村规民约,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

“农民夜校”也不是只有农民才能学,也不是只有晚上才能开。

为了让村民了解核桃嫁接的技术,利用夜校平台,乡党委书记马比小龙外请专家深入田间给村民介绍致富项目的情况,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这些项目的好处,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村民吉克阿格说。

四、移风易俗 攻克“精神脱贫”

善良、好客、热情大方,是凉山彝人的优点,但是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风气,不仅破坏生产力,还导致部分群众一夜致贫。这也是扶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

晨曦的第一抹阳光穿透厚厚的云层,沉寂一夜的大地被温暖的光色洒满金黄。天上云展云舒随风流动,一直雄鹰展翅,翱翔着掠过天际的蔚蓝。它的眼睛如火炬般透亮,从千米高空上,俯瞰着森林的生长,看着草木的摇动,看着昭觉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脱贫攻坚为30万各族群众带来的巨大嬗变。

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群众因帮扶的力度、因产业的提升而使收入不断增加,物质生活水平节节攀高。也因精神文明的建设,为脱贫攻坚这让硬仗,从根本上奠定了决胜的底气——当文明新风吹进昭觉,是意识观念的转变,是健康生活习惯的重塑,是城乡面貌的新颜,是“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协调推进……

2016年7月29日,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村民阿说尔布因病去世。昭觉县以此为契机,在全县开一个丧事新办的好头。

第一次丧葬“回锅肉”实施后,改“薄养厚葬”为“厚养薄葬”的健康文明生活新理念在全县各地悄然兴起。

在“移风易俗”创建工作中,昭觉充分结合县情、民情实际,通过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总结推广了“3579”工作法,即开展三种教育,推进五项革命,建立七个机制,落实九件实事,在全县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效应,全县的社会风俗风气,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嬗变,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谷莫村,村里规定每月的1、6、16、28日为清洁卫生日。全年检查6次,好的家庭予以物质奖励。

昭觉,在彝语中意为彝乡大地,它有着广阔的平原,充足的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为多个民族提供世代聚居繁衍的美丽家园。上千年历史长河的流淌,为这座古老的县城积累了博大的历史渊源,沉淀了厚重的的发展底蕴。作为“老州府”所在地,它的城市建设有“旧”的一面——古老的“苏式”建筑,并不宽的道路交通,已经被岁月侵蚀的斑驳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以及富有历史栖息的参天古树,都流露出它的“旧”,它的传统和古朴。

但在今天,走在昭觉县城,我们看见干净的马路不见纸屑,整齐的绿化吐出新氧,真实地体现除了城市的“新”——这是城市环境的新,也是群众健康文明生活面貌的新。

五、激发动力:脱贫奔康凝聚斗志

鸡蛋,从外面打破,只是食物;只有从里面突破出来,才是新生命的诞生。扶贫也是,只有激发了内生动力,每个贫困户才能凤凰涅槃,获得新生。

“作为户主,我代表全家人庄严承诺,早日实现脱贫奔康的目标……”

在村民洛比尔且的老屋墙上,张贴着一张《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承诺书》。

针对部分农户在脱贫攻坚中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等意识,谷莫村开展“脱贫攻坚主题演讲”,引导贫困户、村组干部和普通农户积极主动思考,增强获得感,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感恩奋进的好风气。

为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谷莫村贫困户逐一签订了《脱贫承诺书》,承诺“不等不靠,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按期脱贫”。

观念的转变,激发起谷莫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脱贫奔康的斗志。68岁的老党员阿牛嘎嘎说,娃儿读书不仅不要钱,还管伙食,生病吃药打针新农合可以报销,路修到家门口了,家家户户都通了电、通了水。党和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要感恩奋进,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部队总司令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冕宁县彝海边歃血结盟,创造了一段彝汉民族大团结的历史佳话,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永垂不朽的丰碑。

五彩云霞空中飘,索玛花开一朵朵,青山绿树构织成一幅幅美丽的高原彝乡画卷。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在彝乡昭觉结“穷亲”的故事也在传唱着彝汉民族血浓于水、亲如兄弟的鱼水之情。

自从紫南村与谷莫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后,签订了“村村对接”结对帮扶协议,为谷莫村送上了“5个红包”。

第二篇 改变

2018年底,谷莫村全村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一穷二白的村庄靓了起来,富了起来,让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个干净、有序、和谐、发展的新村庄正在形成。

一、绿水青山开启致富大门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谷莫村结合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实际需要,结合乡村旅游,以“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为理念开展新寨建设,全村着力打造产村相融、农旅融合的新型农村,以环境促发展,突出“旅游+”,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造血”式发展。

2019年“五一”期间,昭觉宏祥国际大酒店“五一团建活动”走进谷莫村,标志着谷莫村发展旅游业迈出坚实一步,正式进入接待旅游团的新阶段。

在谷莫村看美景、尝美食,通过歌舞、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村民进行欢乐互动。游客们纷纷表示,这次到谷莫村游玩收获很大,以后还会带动更多亲朋好友再来谷莫村。

作为2018中国最美村镇精准扶贫典范奖获得者和电视剧《索玛花开》原型地,谷莫村享有绿水青山、秀美风光、浓郁民风,特别是小桥流水相互衬托,彝家新寨错落有致,风格极为独特。谷莫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大、前景好,目前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二、特惠苦荞 增添彝寨脱贫新助力

数千年以来,彝人们流传着家喻户晓的苦荞歌,娓娓道来的是对苦荞说不完、道不尽的好处:“撒下苦荞种,幼苗绿油油,嫩叶似斗笠,花开如白雪,结子沉甸甸,荞子堆成山,老人吃了还了童,少年吃了红润润,姑娘吃了双眼明如镜,乌发放光泽,十指嫩如笋,腰细如柳枝,容貌好似油菜花,迷醉多少男人心,马驹吃了乐津津,牛儿喂了胀鼓鼓,猪仔喂了肥胖胖,小鸡吃了鸣彻彻,瘦羊吃了蹦又跳……”

正是因为苦荞麦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对多种疾病具有防治功效。在城市里,荞馒头、荞面条、荞麦茶、荞蛋糕等等营养食品也相继问世。

以往的初冬之际,每当完成了一年的耕种,山里的彝族农户们就进入“农闲”时节,还有些许农户便做好了外出打工的打算。但对昭觉县特布洛乡特布洛村的村民们来说,今年有了更好的选择。

一大早,谷莫村村民洛比格曲穿上工作服,坐在堂兄的电瓶车上,一路向村子旁的东方特惠苦荞产业园驶去。今年,洛比格曲成了东方特惠苦荞产业园的一名职工,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上班就20分钟路程,再也不用四处奔波了。

受益者不仅是洛比格曲。东方特惠苦荞产业园每年在当地收购荞麦20万斤、玉米15万斤,让200余户贫困户平均每户年创收1900元。依托苦荞产业园项目,特惠农业合作社每年还能分红60余万元。

2019年,经过细致策划,东方电气集团还以捐资的方式,帮助特布洛乡11个村(其中有9个贫困村)共同成立了“特惠农业合作社”,并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了“东方特惠苦荞”“东方特惠高山露地蔬菜”“东方特惠农特产品”3个扶贫产业园,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把传统优质的农作物商品化、产业化、品牌化。

三、从路在何方到路在脚下

路,蕴含着全新的机遇;路,昭示着更大的发展。

钢钎声、铁锤声、号子声,回荡在谷莫村上空。连日来,该村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一道正在为修建村道而忙个不停,好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紧握工具我不放,心儿都扑在修路上,亮晶晶的汗珠子脸上流,穷根不拔干不休。”参加修路的村民木帕拉者如是说。这是2018年3月3日下午,笔者在谷莫村看见的一幕。

“看见屋,走得哭。上坡坡碰破膝,下坎坎擦脱皮”,这是历来昭觉县许多山村行路难的真实写照。

修通村公路之前,昭觉县乡村道路绝大多数都是简易的泥沙路。千年乡村泥路不知颠碎过多少祖辈们的致富梦想。

如今,一条条连接外界的主干道,成为舞动昭觉跨越发展的“大动脉”;一根根交织在乡镇村组之间的农村公路,则成为老乡们脱贫奔康的“生命线”,为整个“彝族服饰文化之乡”的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和不竭动力。

脚下路在延伸。谷莫村,这个昔日的僻塞之地,今天群众致富大道越走越宽。公路开通后,全村半年涌现运输、畜牧等专业户40多个。不仅如此,从繁重农活解放出来的500多名农民纷纷奔向沿海打工,一年抱回数百万元“金娃娃”。

“路修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2019年“五一”期间,昭觉宏祥国际大酒店“五一团建活动”走进谷莫村,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眼光。

四、尊师重教树新风

教育,凉山脱贫攻坚中,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前,昭觉只有1所学校,18名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中央、省、州领导的无限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历经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使昭觉县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形成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寄宿制教育、职成教育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1999年已实现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谷莫村新建村幼教点,学校很漂亮,校舍很新,教室和厨房都独立使用,教室里还有取暖用的炉子和管道,以供冬天使用,墙上还有许多儿童画装饰。

“我今年六岁,老师教会了我们说汉语,还有唱歌、绘画、跳舞……”201年6月25日,谷莫村幼教点的洛比阿哈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着自己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

辅导员木帕史惹说,“我们‘一村一幼’的辅导员都必须学会彝汉双语,一般招本村读过幼教的大中专或是高中毕业生,实行先培训后上岗。”

目前,谷莫村实现村适龄幼儿100%就近入学。同时成立了“谷莫村教育基金”,截至目前资助贫困学生30余人次,大幅减轻了贫困群众的负担。

五、传统“输血”向持续“造血”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不拘泥于慰问、发放扶贫款等老形式,找到致贫原因,围绕如何脱贫而展开扶贫才能精、才够准。

“政府帮我们联系好买主,1只鸡市价在150元左右,今年仅这一项我家就可以收入3000元左右。以后,我将继续养殖阉鸡,按一年养三批次、每批次养20只算,一年可以卖60只阉鸡,就有9000多元的收入。”这是谷莫村村民俄底曲西算的一笔账。

俄底曲西口中所谓的“政府联系好了买主”,其实是扶贫的一种新模式——“以购代捐”。

春日,阳光明媚,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支部书记木坡曲尔心里暖意融融:2018年“五一”节前,谷莫村贫困群众通过“以购代捐”精准扶贫模式养殖的100只生态阉鸡将上市,预计销售额达到2万元以上,实现利润1.5万元以上。

为改变“只管养、不管卖”的粗放式扶持模式,驻村工作组利用驻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网上销售,但因物流不便,销售成本高,加之缺少权威网络平台支撑,市场不稳定性,短期内还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增收渠道。

成都尚膳食品有限公司有意到谷莫村捐款捐物。得知这一消息以后,一个想法在罗雅宏脑中逐渐形成,那就是“以购代捐”。

“通过探索实施‘以购代捐’精准扶贫模式,既解决了项目前期资金投入困难,拓展了销售渠道,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破除了‘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实现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第三篇 幸福

哗哗的小河穿村而过,鸭子、鹅在水里嬉戏;小伙子们在篮球场上酣畅淋漓赛球技;孩子们在坝子里跳皮筋;大人们浇菜、做饭……

曾经的贫困面貌已不复存在,村民们脸上挂着由衷的笑容,甚至还有老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脱贫攻坚战中,没有比贫困户笑脸更美的风景!

罗雅宏:从第一书记到副县长

“作为一名彝家汉子,我对彝乡的贫穷感同身受,如何让我的家乡早日脱贫是我儿时以来期盼的一个梦想。”在凉山脱贫攻坚冲锋集结号吹响之际,罗雅宏被选派到凉山腹地的谷莫村担任第一书记。

心起舞,梦飞翔。罗雅宏任谷莫村第一书记以来,与全村干部群众一道,击楫勇进,扬鞭疾蹄,奋力跑出脱贫攻坚接力赛“最后一棒”的加速度,演绎出一场脱贫奔康路上日新月异的生动实践。

为精准摸清村民们的情况,罗雅宏入户登记,他坚持克服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困难,做到“户户到家、人人见面”,调整贫困户14户55人,收集整理民生诉求76条,解决各类诉求56件,在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心贴心了解百姓冷暖、实打实解除民忧的过程中,赢得了民心。

在谷莫村,老者们称他小罗,同龄的称小罗兄弟,小孩们称小罗叔叔,他已和村民成了亲朋好友、兄弟姐妹,也成了他们最信任、最依赖的人。

怎么打好增收牌,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拉动经济稳步增长,是罗雅宏工作的重点之一。

结合村情,他摸索出了适合谷莫村经济发展的模式——以“专业化、集约式”发展模式,推动核桃产业提档升级,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群众规模化种植核桃7000余株,做到荒山荒坡、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核桃树应种尽种、应嫁尽嫁;以“科技化、品牌式”发展思路,提高马铃薯经济效益,全覆盖推广种植良种马铃薯100亩。

他以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为抓手,成立养羊合作社,采用“借羊还羊”的模式,户均借7只羊给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由能人集中饲养,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扶持家庭散养阉鸡,采取“以奖代补”“以购代捐”的形式,大力发展阉鸡产业。2018年村里出栏阉鸡3000只,实现产值45万元。同时,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农户散养蜜蜂200群,实现年产值10万元以上;通过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扶持养殖能繁母猪,户均养殖1头以上、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他还积极主动对接协调各类资金900余万元,硬化通村公路1.9公里,新建硬化通社路3公里,改建硬化产业发展路6公里,新建通信基站1个、4G基站2个,实现全村通信网络和4G网络全覆盖。

2018年岁末,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论坛暨最美村镇颁奖盛典在杭州举行,谷莫村获评年度“中国最美村镇精准扶贫典范奖”, 成为本次获奖中四川省唯一的村镇。罗雅宏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和全省脱贫攻坚创新奖,从昭觉县谷莫村第一书记任上破格提拔为金阳县副县长。

俄底曲西:党的温暖卡莎莎

1996年,俄底曲西嫁到特布洛乡谷莫村时,大家都居住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2007年,俄底曲西的丈夫得了心脏病,虽经医治,还是于2015年离开了人世。家里因为给丈夫治病欠下了十多万元外债。

2016年,精准扶贫的阳光照进了昭觉县的村村寨寨,俄底曲西一家也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俄底曲西一家的生活状况也逐渐有了改变:曾经住了半辈子的土坯房,在政府的扶持下变成了两百多平方米的小楼房;家里多了两头由帮扶资金购买的西门塔尔母牛,还养起了阉鸡和蜜蜂,通过“借羊还羊”借了10只羊。住上新房子的那天,俄底曲西抚摸着帮扶干部送来的棉被感动不已,“我做梦都想不到,我们能住上新房子。”

俄的曲西。

“阿莫(妈妈),我汇了10000元钱回家,你要好好保重身体,不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采访中,俄底曲西在广东惠州打工的大女儿打来电话。今年20岁的大女儿是驻村工作组推荐到惠州打工的,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俄底曲西有4个孩子,孩子们都很懂事,很小就帮着母亲干活。小儿子上学还获得了每年1200元的爱心资助。

“欠的债今年已经还完了。”俄底曲西长舒了一口气。“等这些鸡都卖出去了,我准备多养几头牛。每天虽然很辛苦,但脱贫之后的腰杆挺得直。卡莎莎( 意为“谢谢”) 哦,共产党!”说这话时,俄底曲西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余国华:创新实干的带头人 深情为民的暖心人

余国华出生在冕宁县拖乌乡三姑村一个贫困农户家庭,小时候经历过很多挫折磨难,曾居住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土坯房中,经历过有病无钱医治、几度差点辍学的困难。

由于自身的成长经历,他深刻理解“贫困”二字的真正含义,深深懂得“脱贫”二字的重大意义。

2019年1月,30多岁的他克服家中80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小孩需要照顾等困难,来到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却有牺牲的历史性攻坚战中。

到谷莫村以后,余国华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争分夺秒推进各项工作。在挨家挨户走访所有农户,深入详细了解村情户情的基础上,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认真研究,确定了谷莫村进入新阶段后的发展目标,即:加快实现由脱贫向致富跨越,争创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样板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谷莫村享有“中国最美村镇”、电视剧《索玛花开》原型地两张“金字招牌”,崭新的彝家新寨,自然风光秀美,人文风情浓郁,发展乡村旅游业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

余国华提出,要发展以体验彝区乡村生活为重点的旅游业,促进村民通过旅游业实现增收致富。他对村民进行深入动员、强化培训,组建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先把条件较好、有意愿的农户纳入合作社,重点扶持,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同时,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在朋友圈发动等方式,积极引导游客组团到谷莫村体验彝区乡村生活。目前,谷莫村已培养了15户达标民宿,总床位数达50张,开发了“索玛花蜂蜜”、“苦荞四宝”、彝族刺绣、木制、竹制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打造了彝家美食、篝火晚会、骑马、拔河、挖野菜、推石磨、荡秋千、打篮球等体验互动项目。

同时,组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组,成立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村集体经济的载体和平台,规范化经营管理村集体经济。今年村集体试种6亩花魔芋取得成功,增收3万元;购买了1台榨油机榨取核桃、菜籽油,增收3万元;采取“飞地养殖”模式,与德昌县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合作养殖蜂蜜200箱,增收6万元。

彝族人常说:蓝天上最美丽的是金色的太阳,夜空上最美丽的是圆圆的月亮,春天里最美丽的是明艳的索玛花。索玛花是杜鹃花的彝语名,它是迎客之花,谷莫村克服了重重阻力与困难,搞起了一村一幼,修路修房通网,发展起了旅游产业,最终迎来了脱贫致富的幸福日子。

“有人离开时闪烁着幸福的泪光,生活无论你给我什么我都要感谢你的恩情”正如索玛花开的片尾曲所唱的一样,昭觉县谷莫村人民的幸福之花正在开放或者已经开放。

 

作者简介:

阿克鸠射(学名:阿克日布),男,彝族,四川昭觉人,生于1979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凉山州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共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95年开始彝汉双语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雾中情缘》、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温暖的火塘》、纪实文学《悬崖村》、长诗《雪之语》,300余篇(幅)文章图片荣获各类国家省州奖项。

吉俄阿西,女,彝族,四川昭觉人,生于1989年4月,昭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先后在《新华社》《中国民族报》《中国组织人事报》《四川日报》《四川画报》《民族杂志》《凉山日报》《凉山文学》彝汉文版等各类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各类稿件和图片2000余篇。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