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英雄

——泸州古蔺战“疫”医护群像记 

2020年04月29日16:07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古蔺县所有医务工作者投入了紧张的防疫抗战工作中。随着疫情的加重,四川省古蔺县派出四名医务工作者援助武汉,从2020年2月9日出征到3月16日接到返回四川的命令,历时37天。四名队员经过14天隔离后,于3月31日正式返回古蔺。本文记录了古蔺援汉医疗队中两位护士的事迹,与一名在古蔺抗疫的普通医生事迹一起,力图展现“白甲”英雄们在非常时期的襟怀与担当。

逆行的倩影

余倩,古蔺县人民医院内科护士。听说她要出征武汉,亲朋好友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

余倩与病人在一起。(病人拍摄)

余倩一米六的个头,体重从未超过90斤,春节期间感冒发烧,这一场病下来,体重只有86斤。好一个弱不禁风的余妹妹。

再说她的女儿希希妹才五岁,如何舍得?平时余倩总爱说她陪伴女儿的时间太少太少,她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现在这一走千里之外,不知何时回来,心里岂不更内疚?

还有,她的爱人会答应?余倩张磊小夫妻都在古蔺县人民医院工作,爱人张磊是该院药剂师。医生夫妻搭档的好处显而易见,可是遇到特殊时期就会忙成一团。

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们的小家庭便陷入忙乱。人民医院的防控工作从1月17号就开始了,余倩从那时起就负责科室各项防控措施的培训和考核,每天忙于提升同事们的防护能力。张磊在药房的工作相对轻松一点,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白天黑夜就诊取药的病员多了,事情也就多了起来。

这个节骨眼上,女儿又长水痘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把女儿送到乡下的小姑那里去照顾。然而,余倩还是勇敢选择去了战“疫”一线。

正是担心家人不同意,余倩选择在张磊夜班的时候告诉他去武汉的消息,知道他忙着上班不会第一时间看到信息,也就来不及劝阻。

护理部主任也担心她的身体,再三问她想好没有,有没有困难?余倩用一连串的短语表达她想去前线的迫切心情:我愿意,我不怕,我没有困难,请相信我。

张磊也回信了。他知道在亲情和责任之间,余倩一定会选择后者,此刻他只能尊重爱人的选择。余倩坦承自己是一个事业心强的人,面对疫情她只能跟挚爱的家人说声对不起,因为病人比家庭更需要她。

定下行程后,余倩开始跟家人发信息,让他们不要担心她,在家做好自我防护,照看好希希妹就行了。2月9日清早,张磊一言不发,看着余倩离开古蔺去往武汉。在估摸着余倩到达武汉时,张磊给她发了几条短视频。视频中,女儿在老家荡秋千;老家的亲人们以各种方式哄着女儿,转移她想妈妈的注意力……

余倩出征前是做院感工作的,因而一到武汉就进入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护理病人。虽然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可是工作压力照样很大。就拿时间来说,上班只有六个小时,但是花费在消毒、穿戴全套防护和上下班的路上就要四个小时。而且她和中医院的杨莉一样,都戴着近视眼镜,又戴N95口罩和防护目镜,一个班六小时下来,眼睛,鼻子,耳朵,无一处不疼。

病员开餐时,也是余倩忙碌一天饥肠轱辘的时候,而她要给病员一一送餐,随着体力消耗增多,她开始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眼镜上全是雾,水滴下来还容易引起感染,这时就得加倍小心。

一个女病员发现了余倩大口喘气眼镜上全是雾的难受状,心疼地说,娃娃你为了我们怕把视力都弄坏了,我看到抖音视频里有些方法可以减少这个雾,你回去了看来试一下嘛,看着你的眼睛我都难受。这个善良的阿姨还会在余倩夜班犯困时主动找她聊天,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一些醒着的病员也会加入进来聊。这些病员对来自远方的白衣天使心存感激,而余倩也不时安慰他们,鼓励他们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病员们的乐观善良,让余倩充满信心。为了增强他们的体质,余倩热心地组织起了八段锦,反正方舱医院宽敞适合跳舞嘛。她本来想亲自教他们,可惜全幅武装的她不能承受那么大的运动强度,就在一旁为他们鼓劲加油。

看着那个五十多岁的病员笨手笨脚却格外认真的样子,余倩向他竖起大拇指。这个党员病人总是那么积极。正是他,让余倩加快了向党组织靠拢的步伐。余倩见到他时,他只是有些咳嗽发热,属于轻症中的轻症,等着核酸检测转阴后就可出院了。因为病症轻,他也没把自己当病人,总是要求医护人员给他安排力所能及的事情,想尽自己一份力参与抗疫。余倩被他的行为打动了,2月14日这天,在医院临时党支部成立时,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余倩出征武汉的勇气来自医者仁心,还有一种对党的信仰。她的爸爸和妹妹都是党员,带她的护士长也是党员。在她看来,这些家中和医院里的党员们,还有眼前的这位患病中的党员,事事都能冲锋在前,堪当表率。她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尽最大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就这样,2020情人节,余倩选择了向党表白一片赤心。从此更添抗疫的信心和勇气。有一个老年病人,刚入舱时咳嗽,血氧饱和度低,核酸检测阳性,经过治疗没有咳嗽了,血氧饱和度却怎么也提不起来,每天焦急地等待核酸检测。虽然病情较重,可是老人却还担心着余倩,看见面露倦容的她,就说小姑娘我看你也就20来岁吧,自己还是需要保护的孩子,你来武汉做啥子?

余倩告诉他,自己刚刚写了入党申请书,来武汉是要做你们的健康卫士。病员哽咽着说孩子啊谢谢你了。请你一定保护好自己,平平安安的回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余倩的热情和爱心感染着越来越多的病员,他们都拿她当小姑娘,直接喊她小倩倩了。

余倩喜欢聊这些暖心的小故事。除了病员,还有泸州医疗队队员们。来自合江的男护士吴中华,以自己比余倩重54斤为由,忙完自己的事情后总是帮她。他说她太瘦了,不能让她再累了,而他要减肥,累点不怕。余倩知道这一切都是调侃,他是害怕她内疚。余倩忙完自己的份内事也会帮助其他队友,她的防护服上曾经增加了三条红线,那是帮助队友完成任务后他们给予的奖赏。这让余倩特别高兴。

天天上班都是防护服口罩,每次合影都看不见脸,这让余倩感觉队员之间既熟悉又陌生,她有个小小心愿,就是疫情结束后大家能拍一张看得见脸的合影。

君问归期未有期

杨莉是古蔺县中医院骨伤科护士,九零后小清新,生活单纯明快。上班下班,追剧逛街,正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杨莉从来没有去过武汉,关于武汉的印象就是诗句中出现的黄鹤楼,以及武汉大学。她也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到武汉,以战士的身份出现在抗疫一线武汉。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一纸上武汉前线的动员令,让杨莉热血沸腾,于是瞒着家人和男友递交了请战书。当晚,她就接到出征的电话。这消息却被她一直瞒着,直到离出发只有三小时了,男友才知晓。

看见男友眼圈红红的样子,杨莉反过来安慰他,说自己都不害怕不退缩,他还用害怕什么?杨莉一再让男友放心,并让他转告自己的父母援助武汉的消息。

杨莉返回古蔺后接受求婚。(友人拍摄)

其实杨莉也害怕,不是担心上战场,是害怕离别,不忍看见亲人落泪。她一直微笑着和朋友们挥手,直到上车后看见姐姐发来的信息,告诉她母亲知道她去武汉后很生气,责怪她第一时间不告诉她,姐姐说母亲生起气来茶不思饭不想,她只有耐心开导。姐姐还告诉他父亲知道后固然责怪她,可是又说,你是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你不上谁上?杨莉的眼泪决堤而出。

走出机场,看见前来接待的机场人员、医院工作人员以及公交大巴师傅,还有那些为战疫奔波的人们,她内心蓦地升起一种并肩作战的激情。

此次出征,古蔺共有四名医护人员参加,分别是人民医院的医生杨云满、护士余倩。另一个是她的同事刘铭。2月9日晚他们抵达武汉后,统一住在会展中心附近的酒店内。经过集训后在武汉会展中心改建的方舱医院上班,只是班口不一样罢了。

安顿下来后,杨莉立刻面临着两重考验。一是根据流程进行穿脱防护服练习。那粽子般的防护服穿上很难受,一层又一层的包裹,让人呼吸困难,行动也相对迟缓。杨莉觉得最难受的是要穿纸尿裤。她还近视,平时可以戴隐形眼镜,如今只有戴框架眼镜,再加上大大的护目镜,鼻梁被压得很疼。

还有剔光头。穿脱防护服练习让杨莉下决心剪掉自己的一头秀发。没有理发剪,就用普通剪刀;没有罩衣,就用塑料袋取代,她和余倩配合,用了近三个小时互相剃了光头。

杨莉看着镜中自己光光的头,觉得这是人生中最骄傲的时刻。只是,往常遇到烦忧时,她喜欢去撩自己额前的头发,如今撩不上了而已。往常度假时可以把头发编成两条漂亮的麻花辫,现在要过几年才编得起辫子了。不过她很快释然,反正头发还会长,眼下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安全了,才能救治更多人,零感染才能更好地打胜仗。

接下来就是去会展方舱医院了。这时,杨莉因防护服带来的种种不适全部烟消云散,整个人完全被眼前的环境震住了,看到并排的床位,配备齐全的设备,建设效率如此之高,创意如此之妙。是啊,会展中心固然珍贵,可又有什么比得过生命的珍贵呢?

最初的一周,杨莉负责院感工作,就是预防交叉感染。每天进行舱内空气消毒,桌面擦拭,严格把控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步骤,以免操作失误导致感染。她要格外小心,对每个同事负责,进行严格的纠错。

一个来自古蔺的包裹静静地候在宾馆里,等待主人拆开。那是她所在的古蔺中医院邮寄过来的防护物资。打开一看,杨莉的眼眶湿润了。她没想到在手套、口罩等防护物资急缺的情况下,自己的医院还给她邮寄了那么多。一个物件就是一声叮咛,一个物件就是一份牵挂。在不能陪她们上前线作战的日子,唯有以物传情。她内心无限温暖,更有打赢这场战役的满满信心。

忙碌一天后,杨莉最大的愿望就是躺在床上,和家人朋友视频通话,以此缓解紧张劳累的身心。

这是来武汉的第二周了,连续值了三个夜班后,杨莉又可以躺在床上和家人朋友聊聊天了。她的床上增加了棉被,房间里多了防寒服、暖手宝、洗衣机和烘干机。这是降温后当地政府专为他们配备的。杨莉很开心地和亲朋好友分享着这一切。他们问起归期,她说暂无归期。她说,她还要申请做直接接触病人的护理工作,希望下周能够如愿以偿。

由于院感人员匮乏,杨莉的申请未能得到批复,继续守在院感岗位上。工作时提前将护目镜等涂上防雾措施;设立挂钟,提醒穿衣人员,按时接班;出仓口放置酒精湿纸,以免酒精未及时盖紧,挥发失效。直到三月初,她才如愿进仓了,在病房收拾着一张张床铺、一台台电脑、一个个温水壶,她才找到了身在抗疫一线的感觉。

3月中旬,泸州医疗团队接到返回四川的命令,微信群里顿时炸开了锅,她也激动得一夜未眠。14天的医学观察结束后,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公布,全队核酸检测阴性,这回才是真正的回家了。

一个大大的惊喜等待着杨莉。她凯旋回家的一刻,男友已经奉上了这份惊喜。杨莉隔着车窗看到男友站在小区门口,走近时一束鲜花递了过来。进到电梯,男友按亮了很多楼层,杨莉当时大惑不解,后来才知道他联合了亲朋好友在每一层楼给她一个惊喜,在每一层楼举着广告牌,说一句想对她说的话。家门口聚集着更多的人,男友抱着一束大大的鲜花站在人群中,细说着他们在一起的2年又210天的故事。一向五音不全的他竟然深情演绎了一首“往后余生”,歌声里她答应了他的求婚。

亲友们散去了后,他说:小兄弟,你又瘦了,之前在视频里面还没看出来,以后我一定要多炖汤给你喝,保证让你胖起来。

杨莉淡淡地述说这些故事,她说可能爱情也就这样,就是由一些琐事组成的。不过,因为这次出征武汉抗疫一线,琐事也就变得意味深长了。

蒙医生的非常春节

2020年这个鼠年春节,谁曾想会不一样呢?

随着疫情的凶猛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政令——不能串门、不能聚会。所有娱乐场所、A级景区关闭。活禽宰杀被禁、饭店关门、高速路限行……

当然,在这些禁令发出之前,人们还可自如上街行走时,蒙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接到通知,开始上班了。

蒙医生,古蔺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蒙春阳。在放弃了春节假期提前上班之外,这个鼠年春节,他白天上班,晚上加班。面对前来就诊的患儿,他和他的同事们必须高度警惕,悉心筛查,看有无疑似病例。尤其是面对那些从武汉回来的或有和湖北人接触史的患儿,更得加倍小心,反复排查。随着被隔离观察患儿的增加,需要抽调同事去设在保健院的隔离病房值班,他们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了。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再遇上哪家有点急难险重的事情,那就得连轴转。

大致是这样的:

大年三十那晚,是护送病人去泸州。夜半因雾大滞留在高速路上,回到家天已经快亮了。这是他的除夕夜。

抗疫期间,儿科蒙医生的“萌”帽子。(同事拍摄)

正月初二,夜半被电话吵醒,匆匆赶去医院。这一回来,又是黎明时分了。

正月初四,晚上十一点,接到同事的电话。说发现一名疑似病例,患儿只有六岁多,从武汉归来。这一夜直接没有回家。

正月初七,又是晚上十一点左右,已经睡下了的他,又接到同事电话,说刚来这名患儿除了有疑似症状,有武汉人接触史,还做过先心病手术。这一去又是快天亮才回。后来幸亏这名患儿被隔离观察后没有被确诊。

有时候,夜半来电也并非全因为疑似病人,昨晚接到的电话,就是侄女带着孩子回乡下老家,遇上孩子感冒发烧,当地医生不敢接诊,问他怎么办。说不相关,事实上也相关。这些情况都是因为防控疫情临时发生的。

整个春节期间,便是如此这般,心情随他起起落落。每次听他说起新接触的疑似病例,心里悬吊吊的。直到得知未被确诊的消息才踏实一些。甚而,他对病情的通报成了我出行的参照,事关我去哪里买菜和口罩的分配问题。

当时,口罩很紧缺。每间药店都挂出口罩售完、酒精售完的字样。年前就开始使用的一袋口罩眼见一天天减少。问他怎么办,他无奈叹息:“现在仅科室里一天就要消耗一百多个口罩,医院里的口罩已经告急,开始向外请求爱心捐赠了。”防控疫情需要佩戴口罩,不过节约口罩也是爱国行为。于是,自我消毒一次性口罩、自制简易口罩,也成了我家缓解口罩焦虑的不二法宝。

抗疫初期,天天关注疫情态势,当古蔺与贵州交界的马蹄镇出现确诊病人的消息,局势陡然变得紧张起来。街道上,宣传车巡回宣讲,硬核软核宣传齐齐上阵;信息里,各种疫情通报防控措施从未减少;小区里,工作人员认真登记严把口罩关;电话里,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干部殷切叮咛细心嘱咐;媒体上,各种关于抗击疫情的文艺作品呈井喷之势……而酒街尽头的一家宾馆,此时也成了隔离医务人员的地方,他的领导和同事因为接诊马蹄来的病人,被隔离在此。接着,便是四名古蔺医务工作者出征武汉,这四名医务人员中就有他的两位同事。

这时,偏偏我的公公住院了。公公八十高龄,患有帕金森症,如今到了晚期,行动不便,一不小心从椅子上翻滚下来,摔断了颈椎。疫情防控期间不便外出就医,蒙医生就从泸州请来专家会诊并做手术。由于手术风险大,除了亲人们,公公的一些亲朋好友也来了。大家守在手术室门口,祈祷他能度过这一关。手术室那层楼没有公厕,疫情防控期间为避免感染不能窜科室,我们要上厕所,就得从十二楼往下跑远路才行。上上下下跑路入厕的经历成了我们一家特殊的春节记忆。手术成功后,接踵而至的便是特殊时期出入医院的不易和照顾病人的不易。

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春节的餐桌上,因而多了对酌的父子俩。今年备战高考的儿子一杯红酒,伴他一杯白酒,两人喝着聊着,似乎远离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那些影响。

一杯一杯复一杯,他喝光了家中储藏的一件白酒。直喝到春意越来越浓,好消息一个个传来:他出诊武汉的同事凯旋而归;儿子作为第一批开校的高三学子离家返校;超市不再限时购物;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餐馆里觥筹交错好不热闹。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的坚守与奋战,终于开始逐渐恢复往日的情景。

而后,蒙医生餐桌上的酒杯也很少出现了……

 

作者简介:

髙雁,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古蔺县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四川作家》等报刊。著有散文随笔集《闲思絮语》,长篇小说《蔺州硝烟》。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得主。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